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野孤岭战役是蒙古攻金的一次重要战役,以下为若干记载。
时金军号四十万,陈于野狐岭之北。……上(成吉思汗)麾诸军齐进,日未午大破之。(元)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
八月,大元大兵至野狐岭,承裕丧气,不敢拒战,退至宣平。(元)脱脱《金史·完颜承裕列传》
帝自将南伐,败金将定薛于野孤岭,取大水泺、丰利等县。(明)宋濂等《元史·太祖本纪》
有学生以上述材料探究野狐岭战役相关过程,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A.《金史》主观色彩浓厚,完全为污蔑金兵之词B.《元史》属于第三方编修的正史,最具有说服力
C.《元朝名臣事略》成书于元代,学术价值最高D.野孤岭战役相关史实应利用各类史料综合研判
2022-02-25更新 | 263次组卷 | 5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希腊是法治思想的发源地,亚里士多德作为古希腊政治思想的集大成者和后世法治理论奠基人,其法治思想是现代法治理论的起源,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认为“法治应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他认为法律是正义的体现,法律是“没有感情的智慧”,不偏袒任何一方,要使事物合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而这样一个衡量是非曲直的中道的权衡恰恰就是法律,遵从法便是遵从正义。所以,衡量法徫的良恶与否,其标准为是否合乎正义。亚里士多德认为个人美德是城邦法治的基础,对于社会正义的实现十分重要。法治应不会有悴于德性,因为它们有共同的目的,即都是为了公民和城邦的幸福。

——摘编自亢茜《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材料二12世纪罗马法盛行于意大利,15世纪之后逐渐转移到法国,从此法国法学开始日趋縈荣。17-18世纪一些启蒙思想家如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等,高举“民主、自由、平等”之大旗,以自然法理论为武器,同中世纪以来占据筑治地位之神学政治论相抗衡。路易十四在位期间,曾统一法国五大部分的法律并将他们法典化。路易十五在位期间,法国制定了赠与法、遗嘱法、继承法并多次修改,初步实现了民法领域最为纷乱部分的初步统一。在大革命爆发前30年不断出现的各种改革规划中就已经出现“法应普遍一致,在各地都一样,对所有的人都一样”的要求。1800,拿破仑正式下令编纂《法国民法典》。1804,法典正式颁布,成为举世公认的第一部资本主义民法典。

——摘编自岳纯之《继承与创新:法国民法典解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亚里士多德的法治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法国民法典》颁布的原因。
3 . 如图展示了1980﹣1995年期间,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英国的本国电影在各自国家市场上的份额。表中的数据主要折射出
A.全球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B.世贸组织推动美国电影扩张
C.欧洲部分国家经济的衰退D.新型传媒逐渐挤占电影市场
2022-02-19更新 | 128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文献中的“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周代《诗经》中,如《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作为出土文物,西周的何尊铭文中也有“宅兹中国”一词。这说明传统典籍(       
A.能够完整反映历史真实B.可与考古发现相印证
C.是研究历史的唯一依据D.比出土文物更有价值
2022-02-13更新 | 254次组卷 | 26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实外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阶段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传统国家制度与治理体系具有许多跨越时空的文明精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丰厚土壤,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治理体系构建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借鉴中国传统国家制度与治理体系所蕴含的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资源,具体表现如表。

中国传统国家制度与治理体系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治理体系内容
1中央集权政治凝聚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2主流意识形态构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
3德主刑辅法治体系特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4尚贤用能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5民本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6严格吏治完善全面从严治党
7天下一家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
8协和万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9天人合一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摘编自卜宪群《彝伦攸叙与守正创新——谈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基础》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如表所列中国古今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体系的相关内容从整体或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主要代表的洋务派,发出了外抗强权、内求变革的呼声。他们揭露封建“衰世”的腐朽,质疑儒家经典、科举取士的现实价值;首倡学习西方科技,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改革社会,抵御外侮,提倡学习“西学”,提出了新的人才标准:掌握西语,了解西技。这是中国近代人才观变革的开端。

——摘编自胡婵《洋务运动时期的人才观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材料二 根据新的人才标准,洋务运动时期兴办了一批新式学堂。具体见下表

洋务运动时期所办新式学堂简表

类别年代学堂名称地点创办人
外语学堂1862京师同文馆北京奕䜣
1863上海广方言馆上海李鸿章
军事学堂1887广州陆师学堂广州张之洞
1890南洋水师学堂南京曾国荃
技术学堂1867福州船政学堂福州左宗棠
1887台湾西学堂台湾刘铭传

——摘编自王哲《近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兴起与中国近代化》

材料三 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5年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因此,从1978年到1992年,我国教师总数由899.4万人增加到1036.7万人,高校毕业生由16.5万人增加到60.4万人,科技人员总数1978年435.68万人,到1992年,仅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就上升到 1759.7万。图书馆由1218个增加到 2558个,县级文化馆由2748个增加为2900个;1979—1998年获国家发明奖290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7297项;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24.1亿元增加到1992年的26651.9亿元。

——摘编自罗洪铁等《邓小平人才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洋务运动时期人才标准提出的背景,概括洋务运动时期新式学堂创办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才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影响。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人才建设的历史启示。
2022-01-19更新 | 501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铧强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7 . 1791年7月,法国国民议会征用圣热纳维耶芙大教堂改为先贤祠,用以供奉伏尔泰等人。在仿古罗马万神殿的三角门楣上,雕刻了"献给祖国感念的伟人"的铭文,大型浮雕的主题从天使围绕十字架的"信仰之爱"变成了"祖国为公民与英雄加冕"。这反映出
A.法国开始形成近代民族国家B.天主教失去精神独裁地位
C.启蒙运动推动了思想解放D.当时政权注重塑造民族意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关于秦亡原因,传统观点多认为是“酷刑”“暴政”所致。后来,有学者认为秦亡于吏治败坏;有学者认为秦亡于过急、过广的推行郡县制;有学者认为秦亡于北击匈奴;也有学者认为秦亡于文化政策。据此可知,上述观点
A.有且只有一种观点正确合理B.后期研究比传统观点更有说服力
C.是从某一特定视角进行阐释D.随着研究的深入先前观点被抛弃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北京大学收藏的西汉初期竹书《赵正书》记载秦始皇临终接受李斯的建议,立胡亥为继承人,与《史记》所说传位扶苏而诏书被篡改之事,差异巨大。这说明
A.历史纷繁复杂真相无法辨别B.《赵正书》比《史记》更客观
C.历史研究要对史料进行鉴别D.文物史料比文字史料更加真实
10 . 20世纪四十年代中期,成都茶馆最多时达到1000多家,茶馆从业者近10万人,比1931年时的茶馆数量多了近一倍,从业人数多了近9倍。由此可知,当时的成都
A.民族文化得到弘扬B.市民生活闲适安逸
C.传统经济模式稳固D.社会人口流动增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