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城市化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北京城初建时的城郭是方形,符合前朝历代都城的传统形制。但是由于实际的地理状况不可能是均质的,北京城自元大都时期就受到地形与河湖水系的制约,是在理想的范式与现实中调和的产物。明朝由于受到来自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侵扰的威胁,嘉靖三十二年()加筑外城。明北京城的中轴线向南延伸,长达8公里,成为北京城最明显的标志。皇宫坐落在中轴线.上,众多中央衙署分列在中轴线两侧,专制皇权对城市乃至国家的控制以这样一种集中的带有象征性的方式表达到极致。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德国划分都市为若干区,以定规制。凡楼房之高大,距离之远近、建筑之性质等事,皆随区而定,区中住民所营事业,亦有一定之取缔。如住宅区,不得开设工厂,商埠工场皆有相当地点是也。市之中心,必有公园及公共楼房,如市政局、图书馆等,环聚一处,名为市中心。复于各大道之当眼处,或于数街聚合之点,建立伟大之建筑物,如教堂或戏院者,以壮观瞻。德国都市之规划,亦不仅仅为现在设想,且有预定百年以后之扩张设计者。故德京柏林百年后之扩张至何程度,街道建筑之设施如何,早已有预定之计划。

——孙科《都市规画论》(1919年)


(1)据材料一,概括明北京城建设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都市规划的特点及影响。
(3)据材料简析明北京城与德国都市建设上的差异。
2022-01-24更新 | 177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发展速度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现代工业兴起之前,作为“生存于农村经济上面”的市镇,其全部活力来自周围的农村经济。然而,正是在江南农业高度发展的基础上,这些市镇作为新兴的工商业据点,散布在广袤的乡村地区。各式工匠的手工业生产与商业贸易一道,构成了此类市镇经济的主要成分;市镇周围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是市镇赖以生长的土壤;交汇于市镇的水陆交通,则为市镇输送养料的孔道。     

——摘自《中国近世农村经济制度史论》

材料二   中国城市告别传统城市形态走向近代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的。中国的城市近代化发轫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这些通商城市以贸易为中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念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之旅。

——涂文学《中国近代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论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江南市镇兴起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城市化的成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英国近代工业化进程中,市政当局无为而治,城市出现了严重的“城市病”。进入19世纪中叶以后,以治理“城市病”为目标的城市规划运动兴起。到1939年,英国“城市病”得到缓解,城市化进程进入一个新阶段。

材料二   英国城市规划运动进程

时间阶段具体实施状况
18481875以公共卫生为中心颁布了多部与卫生治理相关的法案,中央机构与地方政府展开了以街道、住房和公共空间规划为主要内容的行动,城市规划在公共卫生领域基本得到完善。
187519099以住房问题为中心出台了一系列住房法案,授权地方政府清理贫民窟地区以及其他结构不当的建筑群。各种非官方建筑团体建造了一定数量的高质量住房,提高了中等阶层的住房条件。
19091939以综合治理为中心工业城市在规划法案的授权下积极并创新地实现了城市空间结构的重组,既有对市区较大范围的总体规划,也有对邻近市区的卫星城市实施的综合规划,更有与周边城市联合进行的区域规划。

——以上材料摘编自梁远、刘金源《近代英国工业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规划(1848-1939)》


(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英国城市规划运动兴起的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城市规划运动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城市规划运动的影响。
2022-01-21更新 | 216次组卷 | 6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   新的城市综合体里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工厂、铁路和贫民窟工厂成了新的城市有机体的核心供水设施和最简单的政府办公机构都是城市所必不可少的,但是,如果上一代没有建造的话,这些设施和机构则是事后才考虑的,建的很迟。功利主义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但把美术和宗教看作装饰品,把行政管理也看作装饰品(可有可无)。在争夺财富的早期,根本没有警察、医疗、教育以及水和食品的检查。工厂通常要求坐落在最好的位置在滨水地区。因为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供给蒸汽锅炉、制造必要的化学溶液和染料把河流改造成污水阴沟是新经济特有的功绩和技艺每一个“先进”的城市社会,它的居民被迫为制造商的自私和方便付出代价。

——摘编自【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


(1)据材料,概括当时城市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材料所述的城市问题提供解决之道。
2022-01-19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摘自谷延方《重评圈地运动与英国城市化》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城市化在18世纪后期实现“起飞”的主要因素。

材料二   我国城镇人口由1843年的2070万人,至1893年增至2350万人,从占总人的5.1%上升为6.6%。至1949年增至5766万人,从占总人口5.1%上升至10.6%。从"五口通商始,至甲午战争前,全国通商口岸34个,这些口岸一般是被迫开放的。中国各地工厂有外资工厂、官办和官商合办工厂、民族资本主义工厂三大类。

——摘自皮明庥《洋务运动与中国城市化、城市近代化》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的建立和发展受政府支配,城市的功能结构偏重于工业,呈现出工业型城市化。政府是城市化的主导,能通过各种措施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由转移,同时可使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方式从农业中积累城市化、工业化初始阶段的建设资全。尤其是往前30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由9.05%上升到13.68%,平均年增长率为0.15%,而同期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由22%上升到40%,年增长率达0.4%

——摘编自《新中国城市化建设初探》

(3)依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后30年内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因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受工业革命影响,英国伦敦人口在1831年达到159.5万人。当时,伦敦虽然形成铁路干线的基本格局,但并没有解决城市严重的交通堵塞问题。不过,铁路建设为后来伦敦地铁的修建积累了经验,准备了人才和技术的条件。市政律师查尔斯·皮尔森提出修建地下铁路的建议,并做了大量游说工作,使修建地铁的法案在1854年获得伦敦市议会的通过。伦敦市政府组织强烈支持地铁工程,并购买了价值200000英镑的都市地铁公司股份。经过四年施工;世界上第一条地铁于1863年在伦敦正式开通。地铁不仅使人们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往返于居住地和工作场所之间,而且把大量市中心人口疏散到郊区。1877年,伦敦区域地铁线路延伸至威斯敏斯特,从而推动了贝德福德公园的开发。还有在肯辛顿附近举办过许多展览会,每年大量游客都蜂拥而至,这主要归功于地铁公司发行了只需1便士的往返票。

——摘编自贺鹭《维多利亚时期的伦敦地铁》

材料二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北京地铁于1965年开工。作为中国的第一条地铁,北京地铁修建包含着无数创业的艰辛。由铁道兵等组成的施工队伍,仅用了四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地铁一期工程就建成通车。受“适应军事上的需要,兼顾城市交通”的建设方针影响,北京地铁建成了一条不符合运营要求的“战备线”。1978年,北京地铁全体职工经过许多不眠之夜的连续奋战,改造和整治设备,为首钢等西郊大厂上万名职工提供了上下班交通工具,为他们每天减少一个多小时的出行时间,而且为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把地铁从战备型向运营生产型过渡起到关键作用。1996年,北京地铁开始实行3分钟间隔运行方法,地铁早、晚高峰的拥挤现象得以缓解。在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鼓励和引导中心区人口、产业向新城转移,由地铁等方式组成交通网连接通州、大兴等新城。到2050年,中心区至较远的卫星城可在70分钟左右到达,为把北京建成宜居城市提供便捷、舒适、环保的交通服务。

——摘编自王德兴《北京地铁40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伦敦地铁修建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北京地铁修建的特点。
(3)根据材料,简析伦敦地铁与北京地铁建设产生的共同影响。
7 . 城市的发展水平往往是一个社会发展最显著的标志之一。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中国城市的发展,代表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四月十三,宋太祖招令开封府:“令京城夜市三鼓以来,不得禁止。”宋仁宗时朝廷下令允许民间向街开店。

北宋中期“坊市之名,多失标榜。”汴梁皇城东北角的潘楼酒店,“其每日自五更市合,买卖衣物书画、珍玩犀玉,至天明,羊头、肚肺……野味、螃虐蛤蜊之类讫,方有诸手作人上市,买卖零碎作料,然后饮食上市。”

——摘编自陈震《宋史》

材料二   



上海街景一《图画日报》

上海建筑一《点石斋画报》

上海室内陈设一《点石斋画报》

(1)据材料一归纳宋代京城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推动宋代京城发展的因素。
(2)与宋代京城相比,材料二反映的晚清上海城市发展有何新变化?并指出新变化的实质。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京城与晚清上海城市发展的共同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的人口调查始于公元前十六世纪的商代,到公元初才留下全国性的户口统计数字。由于户口登记和统计的主要目的是征收纳赋,所以登记和统计的重点只是人口中与征税对象有关的那一部分,其结果是户口统计数,通常不包括全部人口。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以后,虽然户口登记与赋税征收已不再有直接的联系,但由于赋税制度的长期影响和户籍管理体系的不完备,户口数字与实际人口存在差距的状况仍未改变。

——摘编自米红、蒋正华《民国人口统计调查和资料的研究评价》

材料二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迫切需要进行土地和人口调查,以此作为施政依据,并掀起了人口调查的热潮。提出调查目的是“对内是为了振兴国家事业,对外是为了抑制列强的压迫”,而且将调查的质量与官员的官位挂钩,这在以往是从来没有过的。全国性调查一般由内政部统一安排部署,然后通令各级办理,逐级上报。地方性调查除地方政府举办外,还有政府和民间学术团体及学者合作举办的。他们一般采取人口抽样调查,采用直接调查方法,调查样本虽然比较小,但所得结果颇有价值。但此次调查截至1930年底,调查完竣的有十三省,仅调查一部分的有三省,其余省份则依据过去资料估计。

——摘编自任伟伟《南京国民政府社会调查研究(19271937)》

材料三   下图是根据新中国多次人口普查所做的城镇人口和GDP增长率示意图


——摘编自尹德挺《新中国七十年我国人口结构变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和近代人口调查的异同,并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60年代以来城镇人口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分两个阶段说明)。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8世纪之后,利物浦在英国众多的港口城市中脱颖而出,并对英国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不小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715年,扼守北大西洋入海口的大英帝国,为满足自身对奴隶贸易和工业品贸易的巨大需求,在利物浦建成英国第一个船坞。紧要的地理位置让利物浦从一个500人的小镇快速成长为当时英伦全岛仅次于伦敦的第二大都市。18―19世纪,利物浦海外贸易从短途的爱尔兰贸易,欧陆贸易,逐渐扩张到大西洋英美贸易圈。利物浦通过海上航线将西印度群岛和美洲的烟草、蔗糖、棉花运往利物浦港口,然后通过运河或是铁路将物资运往英国内地,同时将经济腹地的纺织品、煤炭通过运河和铁路经利物浦港口远销欧洲和大西洋各地。

——摘编自崔晓火《利物浦:衰败母港的重生》

材料二   1816年竣工的利兹—利物浦运河,连接了英国东西两大港口城市。1830年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建成通车,此后英国在全国范围内建成了一万五千多公里的铁路运输网,远超欧洲和美洲其他国家,英国的交通运输优势得以全面建立起来。利物浦的立体式交通变革,不仅造就了利物浦的港口城市地位,还充当了兰开郡和曼彻斯特工业腹地的进出口门户,推动了腹地经济的繁荣,而以利物浦和兰开郡区域经济中心的形成使英国的工业重心逐渐从东南倾向西北,逐渐减弱伦敦对地方郡市的凝聚力。

——摘编自袁广雪《18―19世纪利物浦的交通变革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19世纪的利物浦”快速成长”的表现并归纳其原因。
(2)据上述材料,指出18―19世纪利物浦交通变革的表现,并概括其特点。
(3)据上述材料,简析18-19.世纪利物浦的交通变革对英国经济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城市化比率统计表(单位:%)

中国北部中国西北长江上游
长江中游

长江下游
东南沿海
两广地区
云贵地区平均
1843年4.24.94.14.57.45.87.04.05.1
1893年4.85.44.75.210.66.48.74.56.0

——摘自《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材料二   在近代中国,一批沿海沿江的口岸城市率先发展为工商业城市,并带动交通和工矿类型城市的兴起与传统城市的转型,原有的管理行政中心型的城市制度已不适应。清末推行地方自治,各地富有的工商业者逐渐掌握所在城市的政治权力,并导致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专门管理城市的行政单位“市”的出现并推及全国。“市”的设置依据人口数量和税收性质,不取决于行政中心的地位,对城市的管理亦具有相当浓厚的资产阶级地方政权的性质。

——摘编于吴松弟《二十世纪之初的中国城市革命及其性质》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前期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及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指出近代中国城市管理变化的积极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