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生问题、人文关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以前济贫助困主要由宗教机构承担,至唐代政府开始介入,宋朝官办救济机构是这一进程的继续。嘉裕前京师有福田院、地方有广惠仓,贩济老幼贫乏不能自存者。元符元年宋廷正式确立居养制度,并在全国推行。南宋后,居养制萎缩。漏泽园制度正式形成于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但官府出钱买田,安葬无主尸骨的做法,真宗、仁宗和神宗时期即已存在,只是尚未形成制度和规模。两宋之际,漏泽园多遭废坏。绍兴十四年在朝廷的督促下,漏泽园在各地逐渐恢复起来,终南宋之世延续不废。医疗救济包括平时的疾病救治与春夏爆发疾疫时的医疗救济。基于贫困人口的季节性处境,宋朝每年都要进行春夏救疾、冬春救饥及冬季救寒的季节性救济工作。

——摘编自段惠青《宋朝贫困救济问题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积极推行社会救济和扶贫政策。1978年以前的扶贫工作是与社会救济相结合的,并以地方试点为主。1978年正式划定了农民贫困标准,第一次将扶贫工作从农村救济中分离出来。改革开放初期,以救济为主的“输血”式扶贫可以缓解农民暂时的生活困难,却不能使他们真正摆脱贫困。1986年以后,国家确定了新的扶贫方针:变“输血”为“造血”,变救济为开发,逐步形成了集行业政策、区域政策和社会政策于一体的“大扶贫”格局。经过6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亿万农民告别了贫困和饥饿,解决了温饱问题,过上了新生活。扶贫开发,成为中国政府解决贫穷问题的伟大创举。

——摘编自王瑞芳《告别贫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扶贫工作》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贫困救济制度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救济制度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社会救济和扶贫政策的阶段性变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扶贫工作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党扶贫工作的认识。
2021-05-18更新 | 91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学情调研(一)历史试题
2 . 扶贫帮困、改善民生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追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先秦《周礼》“荒政十二策”,到南宋《救荒活民书》,再到清代《荒政辑要》,中国古代在贫困救助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宋代以前,救助贫困人口一般以政府为主,到了宋代,国家开始注重采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从财政、民政乃至军政多个层面对贫困人口进行帮扶。

——摘编自孙竞、张文《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孙中山特别重视扶贫帮困民生战略。1919年他在《建国方略》中指出:“夫国之贫弱,必由一定之由也,有以地小而贫者,有以地瘠而贫者,有以民少而弱者,有以民愚而弱者。”关于扶贫最根本的办法是“发展实业”:“实业乃富国之本”,“今之美国,吾人知其为世界最富最强之国也,然其所以致富强者,实业发达也。”孙中山指出,一要大力发展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建设,通过发展交通促进货物流通交易。二要发展特色产业。孙中山提出中国是茶业的故乡,应重点发展“茶业”。

——摘编自黄和平《孙中山习近平扶贫思想比较研究》

材料三   自十八大以来,中国把扶贫工作提升到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而几十年来经济发展的积累为帮助7亿中国人摆脱贫困奠定了重要的经济基础。目前有五种扶贫方式:产业扶贫、即创立可持续发展的微型企业;异地搬迁;教育和培训:为生活在环境脆弱地区的人们提供生态补偿;以及社会保障、医疗补贴和对无劳动能力的人直接给予补助。各村都指定了专职的官员负责实施精准扶贫。在中国,省、市、县、乡(镇)、村五级地方党委协调一致共抓扶贫工作。此外,为了确保扶贫效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各级政府还会定期随机地进行第三方评估。

——摘编自罗伯特·库恩《对中国70年以及我个人30年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扶贫济困救助实践的特点,并分析古代注重扶贫救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扶贫济困思想的内容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扶贫济困工作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2021-04-12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淮南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英国,宗教和慈善事业息息相关,如英国教会和修道院举办的养育院就承担了重大的社会救助任务。为了明确救助的准则,1601年的《伊丽莎白济贫法》规定“各教区对居住于本教区的贫民负有救济的责任"。英国民众一贯认为“美国社会只存在贯民,不存在贫穷问题,而贫穷只是个人的懒惰和无能造成的;救济不应该是国家的责任,对困难群众、农户的保障就是统治阶级的施舍。如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就规定了要安排贫困儿童去学艺,有劳动能力的人也必须送往贫民教养院”使其工作,而且不允许对其进行“院外救济”。英国在《伊丽莎白法案》中制定了相关要求,指出“用法令的方式规定济贫税由社会共同负担,用以救济无力为生的贫民,救济经费主要源于济贫税和志愿捐款,从而保证了救济经费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摘编自王冲《近代中英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变特点比较分析》

材料二   明清政府除了在立法上支持农民社会保障事业,而且还注重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的调拨,鼓励民间和社会团体广泛捐赠,积极参与到社会保障事业中。对于能在救济灾荒、济贫、育幼和养老事业中有所作为的民间团体和组织,给予鼓励和奖赏,如对捐赠数额特别大者立坊牌旌表,如规模巨大的养济院、普济堂、栖流所、饭厂都得到过政府的经费支持。明清政府对待农村社会保障事业不仅强调供养,而且重视教化工作,如建立善人、善堂、善事和功过格等成为教化工作的有力工具,明清政府除了通过税收等形式增加财政收入和对社会保障的支出,而且多渠道扩大资金来源和保障资金增值,加民间劝幕、买田收租增加利息、买店面收租生息等形式。

——摘编自《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构建》


(1)根据材料,概括英国与明清中国社会保障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与明清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各自特点。
(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特社会保障体系?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在报灾、勘灾、审户、发赈等方面已经有了一系列的要求和限制。对报灾,规定“凡地方有灾者,必速以闻”,逾期处罚。对勘灾,要求勘灾时间与报灾同时进行,灾重之处,要求督抚亲往查勘。……清代每年都有部分地区实行蠲赈,赈务用人多,查勘量大,但清廷组织周密,各项程序均有定例,且要求官吏遵行快办。清代的救灾政策,多载于《钦定大清会典事例》《户部则例》中,或通过上谕“永著为例”,具有一定的法令法规效力。不仅如此,清廷还把办赈的好坏作为评估官员政绩的依据。此外,当政者还认为灾害是人事的预兆,封建君臣只有不违天命,从修身做起才能达到消灾的目的。

——摘编自岑大利《清代的救灾政策述论》

材料二   1947年至1948年,陕甘宁边区出现了严重的灾荒。陕甘宁边区政府结合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粮食,救济灾民。边区政府还组织与发挥群众力量进行生产、团结互助,在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同时还组织群众进行纺织、运输、熬硝等生产。还从陇东及山西晋西北等地调运大批粮食救济灾民。同时,边区政府组织重灾区灾民迁移到延安、甘泉、志丹一带开荒种地,发展生产。党政机关和部队还厉行节约,支援灾民。在边区政府的领导下,到1949年初,边区绝大多数地方渡过了灾荒,恢复了生产,为西北地区的解放奠定了群众基础和物质基础。

——摘编自赵朝峰《解放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救灾工作述评》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南地区灾荒频发。党和政府一方面通过剿匪、反霸、土改运动从政治上、经济上打垮地主阶级对农村的统治,为迅速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战胜灾荒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从西南大区到地区再到县到乡村都建立起专门的生产救灾机构,领导广大农民生产以及战胜灾荒。还通过召开各级各类会议及各级报纸来宣传党和政府新的生产救灾的方针政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南地区的农民掀起了自救的热潮。

——摘编自贺家明《建国初期西南地区生产救灾研究综述(1950—1956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救灾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解放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救灾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救灾取得成效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国初期西南地区开展救灾活动的意义。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解决贫困问题,近代早期英国地方政府的治安法官开始探索济贫之道。16世纪末济贫法令出台之后,教区成为济贫管理的基本行政单位。教区组织募捐,救济无谋生能力成因粮食歉收而生活贫困的人。由于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变动,身体健壮的流民数量剧增。亨利七世初期,地方“根据法令对流民进行囚禁或公开惩罚”,诺里寺市在1570年设立流民感化院或救养院。各市镇通过警告不雇用帮工的雇主、惩罚懒惰者等措施,强制流民劳动。同时,通过建立纺织厂和磨坊、购买大麻和羊毛等原材料、建立劳动救济所等途径,为穷人提供工作。随着济贫法等法令的颁布,英国济贫法的基本框架逐步形成,一直沿用到19世纪。

——据初庆东《近代早期英国治安法官的济贫实践》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英国自由主义盛行,主张实行有限度、有条件的救济。1834年,按照新济贫法成立专门的中央机构,打破郡的边界,把之前的15000个教区组合成为700个教区联盟。教区联盟在中央济贫法专员监督下提供济贫服务。新济贫法允许不同教区间的贫民自由流动,还规定贫民如要得到救济必须进入济贫院。但进入济贫院的贫民没有选举权。济贫院大多为混合济贫院,按照贫民年龄和身体状况强制性隔离。济贫法局对患痛者和儿童提供贫民医疗救济、济贫法学校。据统计,1844年,英国全部公共支出为699万英镑,济贫支出占全部支出的比例为72.69%,到1874年,两者分别为1285万英镑、59.64%。

——据丁建定《英国新济贫法制度的实施及其评价——19世纪中期英国的济贫法制度》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早期英国济贫实践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英国济贫实践的新变化,并简评19世纪中期英国的济贫实践。
6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人对贫困的认定,一般是对收入来源、财产状况、家庭劳动力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以此进行分类定级。如清代汪志伊在《荒政辑要》中将“产微力薄,家无担石,或户倾业废,孤寡老弱,鹄面鸠形,朝不谋夕者”定为极贫,将“田虽被灾,盖藏未尽,或有微业可营,尚非急不及待者”定为次贫。古代对不同程度的贫困者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汉律规定国家需向“贫不能自存者”提供救助。宋代,国家开始注重采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如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等形式。除此以外,还鼓励民间互助。明代林希元《荒政丛言》提出“极贫之民便赈米,次贫之民便赈钱,稍贫之民便转贷”。乾隆以后,清朝国力大不如前,但是对于农贷的免除依然进行着。嘉庆末年国家已经进入多事之秋,时局动荡,举步维艰。但是即便如此,依然对苗疆农民的借贷予以加恩免除。

材料二 美国林登约翰逊时期的贫困救助是美国历史上非常典型的反贫困范例。约翰逊时期的贫困救助主要包括食品券计划、营养计划、住房援助计划等。国会于1964年8月通过了“食品券法案"”,拨款3.75亿美元作为1965至1967年三年实行这一计划的经费,那些符合条件享有食品券的人每月可以购买一定数量的食品券。与此同时,美国联邦政府也开始向妇女和婴儿提供科学的饮食套餐,营养咨询、健康服务等计划,以此来提高人们的满意度。60年代随着美国城市的郊区化发展的完成,美国中产阶级以上阶层都居住在郊区,城市中心区成了穷人聚居之地。城市中心区的环境人口问题日益严重,社会和政治机制崩溃。约翰逊政府启动了“模范城市”计划,将住房援助和城市重建有机地结合起来。除此之外,约翰逊政府还推行了教育救助、医疗援助;对人力资源培训开发;对落后地区再开发等行之有效的政策。

——摘编自王文艺《中美贫困救助政策比较研究》

材料三 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中国广袤的农村地区分布着2.5亿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极端贫困人口,占当时农村总人口的30.7%。仅在1978至1985年间,中国农民收入增长了1.69倍,农村贫困发生率则下降了50%。2003年,中国农村外出就业的劳动力超过1.1亿人,全国农民人均劳务收入514元人民币,在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加额中,劳务收入的贡献率达到52.1%。有世界银行专家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成为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减贫行动,尤其对减少农村地区的绝对贫困人数更是如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贫困救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美国林登约翰逊时期的贫困救助措施。
(3)如何理解材料三中“改革开放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减贫行动”?
7 . 在今年的两会上,习近平强调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能力的现代化,以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和全球共享发展的理念。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的“治理”理念。《尚书》即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儒法道各家提出不同的治国理念,以“王道”“霸道”、“帝道”构建理想的治国模式。汉武帝虽将儒学作为治国核心思想,但也借鉴了法家许多主张。在此之后,历代统治者对儒、法普遍采取了兼容的并收态度。…中国人重血缘和亲情,中国基层社会是典型的“熟人社会”,中国历代统治者深知,将皇权伸入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既不现实也没必要,在广大乡村更多地利用乡绅进行管理。官、吏、绅三者的有效配合,实现了基层的长治久安

自古以来,中国在国家治理方面就有着深入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期间虽也面临内部和外部的挑战,但中国作为“大一统”的整体都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自我修复能力,没有像欧洲大陆一样很早便裂变为许多国家。

——摘编陈忠海《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治国理念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二 唐太宗时期,规定笃疾、废疾给(田)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七十以上及废疾,既不任徒役”。唐太宗奖励那些孝义之家,为高龄老人配侍丁。当巡幸某地,或碰上遇甘雨、谒献陵等重要事件时,他还会赏赐弱势群体。五代以后,贞观时期开创的唐朝社会保障措施大多留存下来。

——摘编自赵克尧等《唐太宗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保障弱势群体的举措所体现的传统思想及作用。

材料三 北宋时期政府还关心人员聚集的监狱的卫生情况从景德三年(1006)起,每年暑热难当时,便进行虑囚,以避免牢狱疾病疫情流行。宋代设立翰林医官院,掌“供奉医药及承诏视疗众疾之事”。并设置了太医局、惠民局、方剂局、药局等专门机构,主管政府的医学教育和药材经营。到了宋代,随着雕版印刷的普及,使宋朝政府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技术,大量刊行医书,向各州县推广,宣传预防、医治疫病的知识。北宋成平三年六月,宋太宗“以两浙灾疫,深所轸念,命三馆检讨灵迹以闻。于是,遣使遍祭其山川祠庙,为民祈福”。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中央下诏说:“访闻近日在京军民,难得医药,令开封府体访”。北宋末年政府开始对安济坊进行管理由国家拨发安济坊每年所需的钱米医药。北宋时曾巩在评论开仓赈济时说:“至于给授之际,有淹速,有均否,有真伪,有会集之扰,有辩察之烦,措置一差,皆足致弊。又群而处之,气久蒸薄,必生疾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政府对疫病防疫的具体措施及产生的背景。
2020-07-06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后期疫病发生频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在1580年、1639年出现两次延续多年的瘟疫。疫情出现后,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灾。有官员曾上疏说:“今之人皆知救荒,而不知救疫。”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受“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影响,认为瘟疫是天神“震怒”的表现,这种观念使人丧失了与疫病积极斗争的意志,另一方面政府的公共责任也趁机被推卸。瘟疫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崇祯十六年(1643年),北京鼠疫流行,不到7个月时间,就造成了20万人死亡,蔓延势烈,形势惨重。

——据程杨《中国明清时期疫病时空分布规律的定量研究》等

材料二   伦敦于1499—1665年发生多次严重鼠疫疫情。随着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形成,都铎王朝摆脱了中世纪消极无为的宗教防疫观念束缚,而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疫事务。为防控疫情,1518年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来隔离措施在全国逐渐合法化和制度化。政府严禁疫区人员流动,以防止疫情扩散。政府积极加强疫区公共卫生建设,以消除疫病滋生条件。为确保法令有效实施,市政当局还专门任命几个临时委员会具体负责。在这些法令基础上,英国政府初步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为防疫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决定向全国征收“普通税”以建立济贫基金,来救助那些因为瘟疫、灾荒等突发灾难四处流浪的乞丐和流民。由于有政府救济,许多家庭愿意接受隔离,这使得英国的防疫工作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17世纪末期鼠疫逐渐从英国消退。

——据陈凯鹏《近代早期鼠疫在英国消退原因探析》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和英国政府防疫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防疫观产生的社会背景并简析其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管仲主张“相地而衰征”魏国李悝主张“尽地力之教”各国纷纷在乡里建设仓储以备凶荒之年。先秦时期的农业所面临的主要灾害除了自然灾害还有虫害,因而在统治机构中出现了专门的防治虫害的人员对虫害的防治思想已经渗透到基本农业生产当中并不断发展形成多种虫害防治的办法如《吕氏春秋》记载,“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即通过对农时、耕种的准确把握来达到防治虫灾的目的。面对“春荒”问题先秦政府通常会开仓救济在孟子“民贵君轻”仁政思想的影响下统治者减少奢靡浪费以赈灾救荒。此外,政府还颁布平籴政策利用平籴等手段保证灾荒之年粮食供应的稳定。

--摘编自粱芷铭先秦秦汉农业政策减灾思想研究》

材料二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较为频繁的国家。汉宣帝本始三年公元前71五月,大早郡国伤早甚者民毋出租赋”。两宋时期在发生灾荒时租赋未征或征收未完的,可视灾情轻重或量予减少或完全免除或留待下年征收赋税有折变、质疑的免除。根据灾情轻重不同元代减少成免除应缴赋税或差役,明代减少或免除当年应缴租税或者免除以前的谴责,清代赈济或货殖与减免赋税相辅而行以示贩恤。

--摘编自石研研、赵闰《中国古代农业赋税减免政策初探》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的农业政策的减灾思想。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政策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在面对灾害时调整农业政策的原因。
2020-02-16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统治者素来秉持“仁政″思想,扶助贫田人口往往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国家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包括保障社会福利,国家财政可以通过社会救济等经济补助手段扶助那些生活贫的民众。社仓、义庄更多体现出宗族互助的特点,带有小农经济时代的鲜明特征。明清以后商业逐渐发达起来,富有的商人大量涌现,他们通过慈善捐助的形式帮助穷人,使牧助行为更加社会化,体现出超越宗族的特点。

——摘编自陈忠海《中国古代的“扶贫”》

材料二 清末民国的思想界进一步看清了中国传统社会救济的弊端,在批判反思基础上,开始构建新的社会救济制度。到近代,人们将新的生产力与社会救济联系起来,提出“建仓储不如推广铁路轮舟″的思想,铁路轮舟等近代交通工具的发明和创设。推动了社会救济的快逹发展,缩短了人们的空间距离,提高了人们出行逃亡的速度和救荒的效率。薛福成认为.兴建铁路,除了可以方便、快捷地将物资迅速运送到目的地。从而在救灾过程中赢得时间外,还由于需要“有修路之工,有驾驶之人。有巡嘹之丁,有路旁短送之车马,有上下货物伺候旅客之夫役”,可以大大地增加人们的就业机会,扩大人民生计。

——摘编自蔡勤禹、李元峰《试论近代中国社会救济思想》

材料三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蠃脱贫攻坚战,硝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摘自《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社会救助行为发生的变化,并简析其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国社会救济思想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中国扶贫工作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