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对于一个独立主权国家来说,选派专门人员出使外国或常驻外国,不仅是世界大势发展的要求,而且对于加强本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联系,加强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清政府囿于体制的限制,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及风气未开,“以天朝自居的清政府难以割舍万国来朝、恩赐四方的传统朝贡体制,也不愿放弃以‘不平等’态度对待域外民族所产生的优越感”。因此,一直迟迟未能向国外派驻使臣,直到18758月,清政府谕旨任命候补侍郎郭嵩焘为首任驻外公使。这标志着清政府在外交近代化道路上迈出了非同小可的一步。18771月,郭嵩焘到达英国伦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驻外使馆,第一次按照国际外交礼仪向英国元首递交国书,第一次开展夫人外交,第一次制订驻外公使章程,开创了中国驻外公使的肇端,在中国外交近代化道路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郭嵩焘的出使也标志着清政府在中西对抗中,最终服从于西方,接受了西方的使节制度,逐渐被纳入到国际关系的轨道中。

此后,清政府又相继向德国、日本、西班牙、秘鲁、美国等国家派遣公使。在近代国际舞台上,涌现出一批杰出的不畏强权,折冲樽俎,力争国权,维护国家尊严的外交家。1876年,清政府颁布了《出使章程十二条》,并相继颁布了与此相关规定,中国的使节制度初具雏形,越来越多的驻外人员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19世纪70年代中期至1911年清朝灭亡,清政府共在19个国家设立了使馆、分馆,派遣了50余位出使大臣,几百名参赞官、翻译官、随员。这些使馆的建立成为中国观察和了解世界的窗口,派驻的使节也起到沟通中外的桥梁作用。

除了公使馆外,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到清亡时,中国驻外领事网已基本形成。晚清在世界各国总共设置了四十五个领事馆,其中总领事馆十三个、领事馆十六个、副领事馆七个、名誉领事馆九个。在地区分布上主要集中在朝鲜半岛(六个)、日本(四个)、南洋(包含澳大利亚、新西兰、檀香山,十四个)、中北美洲(十一个)等海外华民聚居地区。在海参崴、秘鲁、南非、莫桑比克也分别设有一个领事馆。在欧洲也设立了领事馆,但大都为名誉领事。

——摘编自苏全有主编《近代中国专题研究》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近代外交制度在中国的传播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2023-10-30更新 | 122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1948年,丘吉尔提出三环外交思想(如图),并解释说:三环并存,我们处于三环的连接点上。这一外交思想提出的背景是(     
A.多极化趋势在加强B.冷战背景下欧洲地位降低
C.新兴民族国家崛起D.欧洲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2022-09-02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2022届高三5月模拟历史试题(B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2016年初,中国启动“外交部省区市全球推介活动”,由外交部长站台,各省区市党政一把手亲自推介,向100多个国家的驻华使节和外交官、国际组织驻华代表、工商界代表和中外媒体讲述各省区的故事。目前,外交部已经为中西部为主的11个省区市举办了推介活动。该活动旨在(     
A.推动民间外交主导对外交往B.统一各省区对外开放的进程
C.开启中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D.深层次全方位打造中国形象
2022-03-21更新 | 51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1896年6月,沙皇尼古拉二世举行加冕典礼,清政府应俄国要求任命李鸿章为“钦差头等出使大臣”,即将出使俄国。其他西方列强听到此信息后,纷纷来电邀请李鸿章先赴西欧和中欧。西方列强纷纷邀请李鸿章到访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西方列强想借机扩大在华的权益
B.想增强与中国的联系,与中国共谋发展
C.西方列强仰慕中国文化
D.想与中国建交,发展与中国的外交关系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861年成立的总理衙门是总理洋务及外交事务的中央机构,但当时总理衙门往往被视为不祥之物,故国史馆在记录国家大事年表时,对任职于军机处、内阁等机构的大臣皆立年表,而任职于总理衙门之大臣独无。这种状况表明
A.总理衙门大臣位卑权重B.天朝上国观念的延续
C.近代中国启蒙思想萌芽D.清朝外交危机的深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军官利洛在日记中写道:“在欧洲,外交官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中国的代表们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很容易看出来,他们焦虑的只是一个问题,我们赶紧离开。”中英谈判中,清政府外交代表的表现说明他们
A.了解西方国家政策B.意识到了条约内容带来的危害
C.缺乏近代外交意识D.力图避免洋人提其他过分要求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899年清政府接到参与海牙保和会邀请时,对是否与会有所顾虑,知悉中国是否入约有自由决定权后,“即派杨儒届时赴会”。1907年在第二次保和会议订公约期间,中国代表向大会声明“中国有不置可否之权”,亦“有随时陈议或请改之权”。这说明晚清政府
A.开始融入到近代国际社会B.完全抛弃了天朝上国观念
C.具有一定的对外独立意识D.捍卫国家主权的坚定决心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一统的理想境界是以中国为宗主、以四夷为藩属的华夷一统。中国既然是天下中心文明渊薮,那么四夷和方国理应百川归海般前来称臣纳贡,接受中华文化熏染,以收“用夏变夷”的功效。朝贡制度体现出政治上的“臣”和实际上的“治”可分可合,甚至可以贡而不臣。对称藩内附的民族,常采用“亦臣亦治”,如唐代的羁縻州、清朝的蒙古,但视其为外臣,注重因俗而治。西汉强盛时,对边疆民族“臣而不治”,东汉收缩,则“不臣不治”。对于属国采用“臣而不治”,寻求象征性的“统”而不期望实际的“治”。明清属国朝鲜、安南和琉球,只要按期遣使朝贡,朝廷对其内政便不干预。明朝“海禁”以来,朝贡成为合法贸易的唯一渠道,形成变态繁荣。

——摘编自李云泉《朝贡制度的理论渊源与时代特征》

材料二   1867年始,清政府有意劝导朝鲜与西方和解,建立适当的条约关系,以抗衡日益增长的日本影响。对此,朝鲜并没有给予积极回应,它既不愿意向西方开放,更对日本的变革不屑一顾。1885年李鸿章与法国公使在天津签约,中国对越南的宗主权彻底丧失。同年,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在天津达成条约,分享对朝鲜的出兵权,希望可以凭借日本力量防范俄国侵夺朝鲜,以达到力保中国对朝鲜一种“想象的宗藩关系”的目的。李鸿章还不具备“近代国家”知识,不知道适时将“宗藩关系”转化成正常的“近代国家关系”。否则的话,凭借中国对朝鲜政局稳定的贡献,帮助朝鲜构建现代民族国家,那么,朝鲜一定是中国最坚定的盟友。

——摘编自马勇《想象的宗藩关系》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的宗藩思想,指出这种宗藩关系的特点。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宗藩关系结束的原因及历史启示。
2021-05-01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月考(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迫于英国的压力,咸丰帝批准成立总理衙门,后又设置南洋、北洋通商大臣,使繁杂的外交事务有所专管;部分中国官员在与外国人交往中逐渐改变了以“蛮夷"视人的态度,并日益掌握利用外交手段谋取本国利益的能力。这些变化表明
A.清末外交官员素质大为提高B.清朝外交体制逐步走向近代化
C.清廷改变了华夷之辨的观念D.清朝中央机构日益半殖民地化
2021-03-26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1届高三月考(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理论,把美国和苏联列为"第一世界",把很多西方国家列为"第二世界",这一理论被很多国家所接受。这主要是因为"三个世界"的理论
A.实事求是突破了意识形态B.维护了第三世界国家利益
C.有利于建立正常国际秩序D.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团结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