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作为中国古代的国际秩序模式,朝贡关系虽是以国家实力为基础,但奉行王道德行,追求和平主义,构筑了以中国为中心、不对等的特殊国家关系。它被视作“松散的政治联盟”,不过“其中各国相互之间并不发生直接联系,而是完全由对‘中华帝国’的直接关系规定的一元化上下秩序构成的”。朝贡关系亦是不合时宜的国际秩序模式,其各种理念和规则不无局限和弊端,尤其是妄自尊大的“天下共主”理念和跪拜等仪礼,有悖近代平等原则。但其中又包含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和规则,体现了中国的“自克”、“仁恕”等理念,就当今世界而言,这些理念仍具借鉴意义。

材料二   条约关系是以不平等和强权政治为内核构筑的国际秩序,但同时又带来国际关系的新模式和新观念,包括近代交往方式和国际法中某些进步规则,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朝贡体系的缺陷,刺激中国了解和走向世界。清王朝渐次摒弃天朝上国的盲目虚骄,改变朝贡关系不对等的交往形式,认识和建立近代交往之道及其外交体制;同时在客观上促使中国近代国家主权观念的产生和形成,知悉与接受国际法中的积极内容,逐步从中汲取维护国家权益和主动融入国际社会的要素。

----摘编自李育民《晚清中外条约关系与朝贡关系的主要区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朝贡关系下国际秩序的特征,并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际秩序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022-05-17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1894年5月,李鸿章在奏折中谈道,“洋商贩运机器在中国口岸改造土货,本系条约所无”“如果洋商贩运……机器进口,自行制造”,应该饬令“查明禁止”。这反映了当时
A.西方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B.洋务派的强国梦初步达成
C.清政府拒绝签订《马关条约》D.外资企业未取得合法地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国际责任观的历史演变

国家身份国际责任内容国际责任表现
天朝上国天下责任;朝贡责任。天下观;朝贡体系。
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维持朝贡体系责任;国家救亡图存。维持朝鲜等国主权,避免欧、日国家侵略;抗日战争。
新生社会主义国家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团结;反对帝国主义,支持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援越抗法;对周边及民族主义国家的对外援助。
革命社会主义国家反对帝国主义;反对修正主义;支持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援越抗美;对民族独立国家及革命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
最大发展中国家(20世纪80年代)韬光养晦;国内经济建设;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国内经济高速增长,社会稳定,成为国际和平稳定的重要因素。
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20世纪90年代)国际格局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世界文明多样性;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全球治理。积极参与和应对东南亚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全球气候变化等。

——摘自吴兵《从“天下责任”到“负责任大国”》


从上述材料中任选一个或多个阶段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中国近现代外交经历了由屈辱走向辉煌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南京条约》签订开始……晚清国人也对西方的领事制度有了新接触,逐渐萌生了国际法上向国外派遣公使和领事的需求,并开始纷纷向海外各口岸派遣公使和领事,使中国的使领馆制度日趋形成。中国外交开始重视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谈判在这一时期对国家权益的挽回及维护国家主权方面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摘编自董临瑞《从(南京条约)看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的运用》


(1)根据材料一归纳清政府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的表现,并分析原因。

材料二   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



(2)从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建交的高峰中任选两次,分析促成建交高峰的国内外因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902年,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第12款规定:“中国深欲整顿本国律例,以期与各西国律例改同一律,英国允愿尽力协助,以成此举,一俟查悉中国律例情形及其审断办法及一切相关事宜皆臻妥善,英国即允弃其治外法权。”1903年的中美《通商行船续订条约》、中日《通商行船续约》也有基本相同的条款。这表明当时清政府
A.要求逐渐摆脱列强的控制B.开始重视法律制度的构建
C.已具有较为明晰的近代外交意识D.认识到维护国家主权的重要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中的历史事件(部分) 
时期 史实
秦汉 中国的铸铜和制漆工艺传到朝鲜
隋唐 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自己的文字
宋元 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
明清 传教士利玛窦来华
对表中信息解释合理的是(  )
A.古代中外之间交流具有双向性B.古代中外间交流以技术为主导
C.海外贸易受到历代王朝的重视D.中国对外交流主要对象是邻国
2020-06-02更新 | 393次组卷 | 19卷引用:宁夏银川市银川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古代中国,几乎从来没有受到过真正强大的文明挑战,始终相信自己是天下的中心,凡是周围的国家,中国人就相信他们文明等级比我们低,应当向我们学习、进贡、朝拜。天朝只看重藩属是否归顺,而轻视疆土划分。

历代王朝认为模糊波动的边界反而有助于鼓励蛮夷的慕化之心,清晰稳固的边界却会阻断华夏文明价值的扩张,疆域往往中心清晰而边缘模糊。“朝贡体系自汉末就得到了确认,并在此后成为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定制,一直沿用到19世纪中后期。”中国近代之前主要以列封藩邦属国的形式巩固边关。

——摘编自葛兆光《关于近世民族主义思想的一个远缘》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后,清王朝面临强敌窃边的边疆危机。1865年,薛福成先后追随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担任其幕僚,长期办理洋务外交,得以了解和学习西方外交理念及其运作方式,外交思想逐步近代化,在与英国进行西南边界勘定和界务谈判中,明智而务实的薛福成抛弃传统的“天下——王土”观念,代之以“寸土必争”的领土主权意识。1892年,薛福成与英国就滇缅边界划分进行了多次谈判,援引国际公约,收回了滇边部分领土和权益,他还力请朝廷选将练兵,切实加强西南边境的军事防卫。西南地区从王朝国家的“藩篱”,变成了与内地“唇亡齿寒”的边防要地。中法战争后,清王朝分别与法、英勘定滇缅、滇越、粤越以及西藏与尼泊尔、东北与日朝之间的边界线,这些较为清晰的现代民族国家间的边界线,意味着传统的属国或朝贡关系最终裂变。

——摘编自林开强《清王朝国家疆域边界意识简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与近代中国两种疆域边界观念的不同,并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国家疆域边界意识的积极意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邓小平曾说:“1974年4月,我去出席联大第六届特别会议,代表我国政府发表讲话,受到热烈欢迎,讲完以后,许多国家的代表前来热情握手。”这反映了
A.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
B.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提高
C.“文革”推动了我国外交发展
D.美国与中国关系开始正常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抗战时期,中国外交已经超越反应式外交,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事务。在旧的国际秩序崩解的过程中,中国抓住了机会,由一个旧体系中的弱者成为新的国际体系的参与缔造者。这说明二战时中国
A.外交的主动性前所未有
B.成为新的国际秩序的缔造者
C.国际地位得以空前提高
D.外交由反应式转变为主动式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