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清末新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20世纪初,清政府特设修订法律馆,受命担任修律大臣的沈家本认为,须以“模范列强为宗旨”,当时翻译的各国法律包括法、德、日等大陆法系国家的民商事法律以及英美的公司法。清末以来,移植大陆法系民商法,但在亲属法和继承法以及物权法方面,保留了一些反映当时国情的制度。该材料主要表明清末以来,民商法的制定
A.积极回应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诉求B.完全照搬了大陆法系国家立法模式
C.本质上是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D.既仿效西方法律又考虑了本国实际
2021-04-07更新 | 351次组卷 | 10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白鹭洲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881年,首批留美公派学生因逐渐洋化,被清廷视为大逆不道而提前召回;1905年后,新式学堂毕业或留学回国的学历却成为进入仕途炙手可热的凭证。这一变化
A.促进了清政府全面推广新式教育B.推动了民主科学思想深入人心
C.适应了延续封建统治的现实需求D.开启了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近代教育

材料一1898年,清廷下令各省府厅州县现有之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之学堂,奖励绅民办学。在维新思潮推动下,各地乡村士绅陆续将当地义塾、书院改为新式小学堂,或利用闲置的庵庙、祠堂等兴办小学。1905年,绵延千余年的科举制度最终废止,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在城乡社会涌现,人们竞相捐款办学,甚至出现人力车夫、孤寡遗孀捐款兴学的现象。

材料二 办学经费主要依赖抽捐,而办学之官绅“籍学为由,擅收肥己,致教育之声日堕,毁学之风,由此而滋”。面对勃兴的近代学堂,顽绅冥士哀叹:“书院去久矣,才人信当年。”1904年无锡还发生寺庙米捐改用于学堂而引发民变的事例。清末十年乡民毁学行为在各地屡屡发生,几有遍及全国之势,1910年发展到顶峰。从抗拒学款、消极抵制,到诉诸暴力、捣毁学堂,乡村冲突不断升级,甚至劝学官署也被列为捣毁对象。恐惧感弥漫于乡村社会,学界人人自危,愈来愈多的乡绅因生命财产受到不同程度威胁而涌入城市。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涛《传统乡村士绅的“嬗变”与疏离》


(1)据材料一概括清末新式学堂创办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清末乡村毁学风潮。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900年前,出国留学人数较少,20世纪初年大增,仅以留学日本为例,就从1903年初的900人发展到1906年的8000多人。同时国内中小学堂也雨后春笋般兴起,到1909年,全国中小学堂共计有52138所,累计中小学生1563214人。这种现象
A.表明新式教育已完全取代了旧式教育B.说明教育发展不均衡情况已得到解决
C.推动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D.促进了新的知识分子群初步形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下表是上海县1904—1909年新式学校学生所授身份及任官表。这折射出当时
人数具旧身份者留学外国者任官者任官者所占比例
进士1016880%
举人206141480%
贡生5\\\\
总计357202468%
注:资料民国《上海县续志》卷16,“毕业生科第”。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6 . 据统计:1890 年湖北省各项财政收入为 510 万两,1909 年1718 万两;1880-1896 年每年解款(上缴中央)平均约 440 万两,占全部收入的85%左右,1909-1911 年,上缴中央和协款他省的款项为 439.1 万两,占比25.5%。四川省 1894 年财政收入 576 万两,上缴中央 281.5 万两,占总收入的 49%;1909 年对应数字分别为 1730 万两、360 万两、20.8%。这种状况
A.有利于地方民族工业的发展B.反映了两省经济地位的下降
C.表明江浙成为全国经济重心D.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
7 . 据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统计:1906至1912年间,中国出现的新式学堂数量和入学学生人数均骤增近三倍,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因为
A.民族危机加剧激发了民族意识
B.选官制度变革切断了传统仕途
C.民主革命浪潮推动了思想解放
D.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2019-11-12更新 | 668次组卷 | 34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