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科技进步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科技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材料一宋朝重大科技成就简表(部分)

成就简介
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北宋火药武器广泛使用。13世纪中期,火药和火药武器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在西方社会产生巨大震动
指南针北宋用于航海,南宋时传到欧洲,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地磁偏角北宋科学家沈括通过精确测量子午线,发现地磁偏角存在,比欧洲早400年
十二气历北宋科学家沈括把四季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统一起来,利于农事安排
活字印刷术平民毕昇11世纪中期发明活字印刷术,东传到朝鲜、日本,西传到埃及、欧洲。欧洲人用活字排版印刷比毕昇晚400年
《营造法式》北宋建筑学家李诫编著,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

(1)依据材料一,概括宋朝科技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形成以上特点的原因。

材料二独立战争前,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于1742年在费城创办“科学爱好者俱乐部”,后扩大改称美国哲学学会。1848年,在地质学家和自然学家协会的基础上,杰弗逊政府首次组织大规模的科学考察计划,为科学活动拨专款,承认科学研究的自主性。

1872年,爱迪生建立美国第一个工业实验室,创立“发明工厂”体制模式,把科学研究与生产技术从组织上统一起来。后来,“发明工厂”体制发展形成“工厂中心实验室”体制。科学家跳出纯科学的圈子,走出大学实验室到企业工作,寻找科学应用于技术的道路。在这一时期(1860-1914年),科学活动向组织起来的集体形式发展,全国科学院和政府、工业、大学、私人慈善基金会等系统的各种研究实验室、研究机构相继出现,为美国科技体制发展打下基础。

1914-1945年间,美国成立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全国科学院国家研究委员会、科学研究与发展局等机构,扩大政府组织科学研究的权限,显示了国家对科技工作的重要协调作用。

战后,政府在原有研究机构的基础上又创设一些重要机构,如1946年成立的原子能委员会,1957年成立的国家航空与航天局等。政府实验室数量和类型明显增加。

——摘编自汪凌勇《美国科技体制的历史演变及特点》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美国科技体制的演变趋势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三20世纪80、9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科技界和企业界针对我国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实际情况,产生了一些讨论:一种观点主张大力进行技术引进;另一种观点则更强调自主创新;也有一种观点提出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相得益彰的。

——摘编自孙建、吴利萍、齐建国《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替代或互补》

(3)①概述这一科技讨论在中国出现的时代背景。

②你赞成上述科技讨论中的哪一种观点,运用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18-05-04更新 | 246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市级联考】北京市丰台区2018年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中国人所创造的科学技术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独到的体系,构成统一独特的科技体系的有农、医、天、算四大学科,以及陶瓷、丝织和建筑三大技术。这四大学科和三大技术是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材料二:近代科学技术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的,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现代科学的发展更是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采取措施,加大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布局未来发展,培养新的竞争优势。                                                     ——摘编自中国科学院《2010科学发展报告》等
材料三: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人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摘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突出特点,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取得的“独特建树”的主要原因。
(2)指出材料二中“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世界主要经济体为何要加大科技投入?
(3)怎样理解科学“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如何应对这种“潜在的危险”?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材料 尼尔·斯玻尔(1885-1962年)出生于哥本哈根,1921年创建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任所长,1922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在1921年-1930年间,玻尔真诚邀请来自美国、苏联、日本等17个国家的63位物理学家相继访学研究所,其间三分之二的人不满30岁。他们中有对玻尔理论提出强烈异议的海森堡,也有对玻尔批评从不留情的泡利。他们两人一组或者多人一组进行开创性地、深入地持久地讨论、研究,玻尔最为年长,但非常活跃、乐观,经常和青年们一起背上背包去旅行,很多物理问题和哲学思想的讨论就是在旅途上或在小客栈里进行的。玻尔的量子化原子模型、海森堡的测不准理论等给量子理论这一深奥的课题带来了光明。二战后,他们散落在世界各地,各人以自己的方式努力工作去医治战争的创伤,建设更美好的世界,虽然事先没有任何约定,但所有的人都为同一种精神所驱使。这种精神就是“哥本哈根精神”。
(1)根据材料,概括“哥本哈根精神”的主要内容。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哥本哈根精神”。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的东西, 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                                      
——(法)雨果
材料二 1862年在北京成立的同文馆,1862、1863年在上海、广州成立的广方言馆。特别是1868年上海江南制造总局所设立的翻译馆,它们都是官办的编译西方科技书籍的机构。这些机构大都由外国人主持,一共有460多种西方科技著作被翻译成中文出版。……从洋务运动时期开始,中国不断派出留学生到西方国家学习科学技术。……1896年后,一些学者相继成立了“务农会”、“地学公会”、“舆算学会”、“地图学会”、“测量学会”等。……但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还没有开始。                                                                 ——许庆朴、张福记《近现代中国社会》
材料三 二战后,日本先是大力发展实用技术,在积累了相当的经济余裕和技术经验后,逐步加强了基础研究。日本始终注重发挥民间企业的积极性。由民间企业唱“主角”,专门研究机构和大学唱“配角”。一些大型企业的科研经费均占其销售总额的7℅到10℅。日本主要引进“软”的技术专利和技术诀窍。从不盲目引进“硬”的成套设备。战后日本最大的技术引进项目,东丽公司的尼龙技术的引进费只相当于中国宝钢付给新日铁公司引进费用的1℅。
——《中西500年比较》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成为“保存胎儿的酒精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近代前期科技发展的主要特点。
(3)依据材料三,概括日本战后发展科技的做法。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科技发展问题的认识。
5 .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人所创造的科学技术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独到的体系,构成统一独特的科技体系的有农、医、天、算四大学科,以及陶瓷、丝织和建筑三大技术。这四大学科和三大技术是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突出特点,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取得的“独特建树”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近代科学技术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的,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现代科学的发展更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采取措施,加大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布局未来发展,培养新的竞争优势。
——摘编自中国科学院《2010科学发展报告》
(2)指出材料二中“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并分析世界主要经济体为何要加大科技投入?
材料三       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人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摘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3)怎样理解科学“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如何应对这种“潜在的危险”?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