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科技进步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前不久(2020年7月),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这标志着我国建成了独立自主、开放兼容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26年来,参与北斗系统研制建设的全体人员迎难而上、敢打硬仗、持续奋斗,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培育了新时代‘北斗精神这一精神的基本内涵是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面对缺乏频率资源、没有自己的原子钟和芯片等难关,广大科技人员集智攻关,首获占“频”之胜、攻克无“钟”之困、消除缺“芯”之忧、破解布“站”之难,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中国北斗秉持和践行“世界北斗”的发展理念,在覆盖全球的基础上积极融入全球、用于全球。从建成北斗一号系统向中国提供服务,到建成北斗二号系统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再到建成北斗三号系统向全球提供服务,中国北斗不断走向世界舞台.

——-摘编自《大力弘扬新时代北斗精神》

材料二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没有特效治疗药物的情况下,预防性质的新冠肺炎疫苗一直备受关注,新冠肺炎疫苗的每一步进展都牵动着人们的心。截至2020年7月,全球共有17种新冠肺炎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国内则至少有6种国产新冠肺炎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其中康希诺生物与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陈薇院士团队联合开发的Ad5—nCoV疫苗走在前列。但是,疫苗研发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国外某研究机构研制出的疫苗在动物身上的实验结果显示,该疫苗可能有部分保护作用,但是对预防新冠肺炎来说是不成功的。

——摘编自新华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弹一星”精神,并分析新时代“北斗精神”对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家对待科研创新应有的态度。
2020-12-31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墨子(约前479年—约前381年)是墨家学派创始人,其著作《墨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总结了力学、光学、几何学等多种自然科学知识,最早解释了小孔成像的科学原理。墨辩和印度因明学、古希腊逻辑学并称世界三大逻辑学。梁启超在《墨经校释·自序》中说:“在吾国古籍中,欲求与今世所谓科学精神相悬契者,《墨经》而已矣,《墨经》而已矣。”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前384年-前322年)曾创办吕克昂学园。他几乎在每一学术领域都有研究,著有《工具论》《物理学》等科学著作,最早论证了大地是球形的。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提出著名的三段论。英国科学史专家贝尔纳曾说:“现代科学是直接从希腊科学导来的,并由它备下了一个大纲、一种方法和一套语言。”


(1)阅读材料一,概括墨子和亚里士多德在科学贡献方面的异同。

材料二 19世纪40年代,兵器家龚振麟借鉴英军火轮,并参考林则徐提供的《车轮船图》仿制成“车轮战船”。1905年,清政府成立学部。1909年,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通车。

1914年,任鸿隽等一批留美学生,组织民间的中国科学社。1928年,在蔡元培推动下,国民政府成立了中央研究院。随后,在殷墟发现了大量青铜器和甲骨卜辞,筹建了紫金山天文台,还对我国的地下资源作了大量的地质勘探工作。20世纪30、40年代,涌现出叶企孙、吴有训、吴大猷等一批有世界影响的科学家。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1956年,毛泽东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国家先后制定实施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1963年至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0世纪60、70年代,我国取得了人工合成胰岛素、“两弹一星”、杂交水稻等尖端科技成果。

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召开。1995年,我国提出“科教兴国”战略。2000年,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5年,屠呦呦获诺贝尔奖。2016年,中国科学院共拥有12个分院、100多家科研院所、130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成了完整的自然科学学科体系,整体水平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经国务院批准,2017年5月30日,将成为我国首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2)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此特点进行分析。

材料三   从哥白尼、伽利略到牛顿,近代自然科学建立起来。近代科学技术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的,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现代科学的发展更是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人类通过大规模的开发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当今时代,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凭借全球性技术而形成的经济、军事力量,无疑会为掌握这些力量的国家带来巨大的利益。准确地说,全球化将处在掌握全球性技术力量的国家指导之下。


(3)①结合所学,概述世界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②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促进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冲击和破坏。你如何看待上述观点?运用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1-03-07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延庆区2017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20-21高二上·河南·阶段练习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黑暗的中世纪在15世纪中叶戛然而止,而中世纪与近代最大的分别就在于科学地位的变更。中世纪后期,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社会重新恢复活カ,随着战争与商业贸易的兴起,欧洲民众开始打破桎梏,商品经济的繁荣催生了手工业工场的兴起,而手工业的兴盛也推动了近代科技的发展。同时,对于市场的需求也促使欧洲的新贵开始了海外扩张的“新航路”运动,更重要的是,商品经济打破了原来地主对财富的垄断,新的资产阶级新贵开始登上历史台。他们是新技术、新科技的最主要推动者,也是最主要的受益者。

——摘编自毛克盾《中西方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比研究》

材料二1960年代开始,西方科学书在中国大量翻译出。广学会,京师同文馆是当时重要的出版机枃,广学会例重家教、经学,京师同丈馆多重外文、历史,但都块乏价值较高的科学译著,教士约輪、傅兰也是料传输者,由于语言差异及目的不同,国而准确性与严谨性不足,影响有限,强烈的危机感和民族意识中,容宏、詹天佑等留学生群体异常重视西方学技术的引进,随着时间的推移,引进的科学技术不断系统与全面。此外,社会各界创办的各村新式书院,并在书院中进行了大量科学实验、展示大量科技书籍和仅器。社会中各团体、协会,各种科学杂志都推动了西方科技的引进。

——摘编自毛克盾《中西方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比研究》

材料三 不管是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还是新文化运动,政治理论无不深深打下了近代科学的烙印。在西方器物的刺激下,教会学校和洋务学堂首开风气,科举制度逊渐被打破。造就专业新型人才成为社会需要,创办新型教有机构成为历史必然。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引进,报刊杂志广泛发行,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改变。在西方科技的引进与传播中,中国社会开始出现了新的知识分子群体。社会阶层不再像传统士、农、工、商那样一目了然。学习西方技术迳渐从被动变为主劬,从自发变为自党。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最的一股不可低估的力量。

——摘编自王、周有平《近代西方科技的引进与中国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推动近代西方科技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西方科技传入中国的背景与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析近代西方科技传入对中国的影响、
2020-12-22更新 | 137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百强校领军考试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国家组成“巴黎统筹协会”,对我国所需的新技术、新设备进行封锁禁运。1956年,我国将半导体作为急需发展的最新技术列入了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此后,北京大学、中科院等科研院校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土生土长”的半导体人才。1958年,我国第一枚晶体管试制成功。到20世纪70年代,我国依靠自身的力量,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半导体工业体系。但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我国半导体企业规模小,技术相对落后,普遍缺乏市场观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为世界半导体产业转移的核心地区,世界大型半导体公司均在中国布局。经过数十年努力,我国半导体产业取得了很大进展,逐渐引起美国的不满,中美半导体领域的贸易摩擦不断。

——据王龙兴《集成电路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二)中国集成电路的发展历史》等

材料二   20世纪中期,美国人发明了晶体管和集成电路,半导体产业诞生。为了将日本变为“遏制共产主义的防波堤”,美国在50年代中后期积极向日本转移先进技术。五六十年代,日本颁布文件扶持半导体产业发展。与紧盯军方订单的美国半导体企业不同,日本企业致力于打造利用晶体管的大众化民生用品,如晶体管收音机等电子消费产品。70年代后期,日本最大的五家计算机公司与通产省的电子技术综合研究所组成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研究组合”。从此时起,日本集成电路产业迅猛发展,以半导体芯片为核心的电子产品深受美国消费者欢迎,沉重打击了美国的电子产业1986年,日本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半导体生产国。随后在美国的压力下,日本先后两次与美国签订半导体协议。通过协议,美国剥夺了日本半导体存储器生产经营的自由,同时规定美国半导体产品在日本的市场份额提升一倍。1993年,美国在世界半导体市场占有率方面重新夺魁,还强化了微处理器等高附加价值尖端产品的优势。而日本的半导体产业作为一个整体,在全球半导体市场被评价为“不再重要”

——据冯昭奎《日本半导体产业发展与日美贸易摩擦》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推动半导体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日本相比,中国应对中美半导体领域贸易摩擦的有利条件。
2021-02-25更新 | 232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5 . 钟表已经深刻融入现代人们的生活,钟表的产生、演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1092年,北宋政治家、天文学家苏颂为太史局研制了一台水运仪象台,可用于观测天体运行、演示天象变化、随天象推移而有木人自动敲钟、击鼓、摇铃、准确报时。李约瑟在深入研究水运仪象台之后,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我们以前关于'钟表装置······完全是14世纪早期欧洲的发明'的说法是错误的。······在中国许多世纪之前,就已有了装有另一种擒纵器的水力传动机械时钟。”

——李丹《苏颂和水运仪象台》

材料二   钟表初入欧洲的十三世纪,它完全成了当时拥有绝对强权的宗教“御用物”····悠悠钟声代表着上帝的声音,是(对农耕社会人们)作息和祈祷的指示。在黑暗的中世纪,钟,也成为教会进一步加强神权精神统治的工具。为了垄断钟表的制作技术,把人们留在黑暗和愚昧中,在斯特拉斯堡大教堂天文钟铸造完成后,大主教甚至下令将热铅灌入进钟表师的双眼。

——陈茫《走下神坛的钟表-从神本到人本的钟表发展史》

材料三 从16世纪开始,欧洲人从最初仰望教堂塔顶(大钟),到平视厅堂的座钟,再到俯首端详手心里的怀表,人与钟表相对位置的变化,再生动不过地映照出人们意识形态之变。······19世纪末,瑞士路易制表家族进行了产业改革,钟表零件的规格化实现了流水线生产、分工装配。随着产量的大幅增加,钟表在“平民化”之后,再一次完成了它的“普及化”。

——陈茫《走下神坛的钟表--从神本到人本的钟表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颂开展水运仪象台研制活动的特点,并指出其特点形成的背景。
(2)依据材料二,指出欧洲中世纪钟表业发展不同于中国的特点,并指出这种特点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钟表“平民化”、“普及化”的原因。
2021-02-03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桂林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科技进步和创新对一个国家的命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为中国、西方科技成果比较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与西方相比,中国科技水平所处地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方面简要分析东西方科技地位发生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   中国近代大工厂的创办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是旧式的手工业者做不到的,因此必须依赖西方的科技。洋务运动时期的福建马尾船厂的创办大多依靠法国人和从法国购买的全套机器设备。就工人和科技人员来说,原合同规定雇用洋员37名,实际先后来厂的洋员多达70多名。

——《浅析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科技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企业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蒸汽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对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

材料三   科技的强弱势必会影响国家的强弱。欧洲陷入债务危机,德国经济却依然坚挺。这主要得益于德国政府倾力推动的技术创新,其关键词汇“工业4.0”,其目的是为了应对中国制造业的威胁和美国的挑战,确保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引领未来的世界。“工业4.0”引领的智能化新时代,灭淘宝只需十年,让中国人感到恐慌。

——新浪财经


(3)根据材料三,指出德国提出“工业4.0”的目的,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工业4.0”给中国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4)结合以上材料,请你提炼其中蕴含的主题并进行简要论证。
2020-08-06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15届高三第三次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建立与印度的通讯,英国需要铺设一条伦敦与加尔各答之间的电报线路,而这条线路必须经过一段伊朗和土耳其之间长期存在争端的领土。于是,从19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英国政府介入了这场领土争端,并向双方施加压力,最终英国促成了电报线路的铺设……有的英国电报线路穿越非英国领土,为了避免这一情况,英国铺设了缺乏经济价值的远距离电缆,此外,力图将电缆通过的领土置于自身的控制之下。在1882年征服埃及的过程中,寻求电报安全的目的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这一军事行动中,东方联合公司积极支持英国将埃及变成直接统治的殖民地。

——摘编自袁伟华《通讯技术在大国战略中的作用》

材料二   面对列强咄咄逼人的请设电线(注:即电报线路)之态势,清政府并未示弱,而是针锋相对,与之展开了一场广泛而深入的较量。此间,清政府在一定范围内可说是实行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官方到民间的政治总动员,并根据传统治国理念及新近传入的西方近代思想,制订出“力为设法阻止”的应对方略,取得清廷内外、朝野上下口径及行动的一致,为最终抵制列强的企图奠定坚实的思想及组织基础。此构成清政府与列强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不合作”的一面,从而展示出这一时期中西关系中非同“常态”的历史景状,并提示对维护信息控制领域的完整性,清政府的态度是何等坚决。较量的最终结果是形成列强可在中国领海铺设海线、但线端不得上岸、“庶界限分明”的格局。

——摘编自夏维奇《历史的另面:19世纪六七十年代清政府与列强的较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十九世纪英国铺设国外电报线路的历史背景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政府应对列强要求铺设电报线的态度及措施,并简述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两国在铺设电报线路方面有何差异。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希腊文化中最宝贵的科学成分在于它为近代科学的产生提供了数学理性、逻辑理性和实验理性等精神准备,而基督教教会保存了大量的古典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基督教文化思想。在基督徒的眼里,上帝是全能的唯一的神,人类不仅仅只相信上帝创造了他们,更应该顺着上帝的指引,去证明上帝的伟大,就是这种信仰的力量鼓励着欧洲近代的科学家们不断地探索与追求。14世纪大量教会大学诞生,它们以神学为主要课程,同时讲授人文和自然科学,教会大学在普及知识的同时还培养了大批的专业知识分子,形成了西方的学术传统,使科学研究向职业化方向发展,它们既是教会控制信徒意识形态的场所,又是培育近代科学与文明的温床。

——摘编自李毅《论基督教对近代欧洲科学和科学家的影响》

材料二   1986年3月国务院组织专家制定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简称“863计划”。该计划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把具有战略性、前沿性、前瞻性的高技术方向作为突破口,集中优势力量,持续攻关,实现了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该计划建立了政府决策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管理机制,激发了专家参加科技计划管理的积极性,确保了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通过积极参与和组织实施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吸引了一批外籍专家特别是优秀海外华人参与计划任务的实施、评价,加大了开放创新的力度。高技术的研发具有周期长、风险大、难度高的特点,需要长期潜心研究,正是有了中央财政投入的持续增长,才保证了863计划能够着眼未来、面向前沿,才能够吸引一大批事业心强、素质高、勇于创新的高技术人才,推动高技术的持续发展。

——整理自《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25周年回顾》


(1)据材料一回答,基督教是如何推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结合西方近代自然科学不同领域的具体成就,分别简述其对社会的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863计划”实施的背景,据材料二概括“863计划”成功实施的主要经验。
2020-08-18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15届高三下学期考前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孙思邈有感于医方本草卷帙浩繁,忽遇急症求检困难的情况,删裁繁重。在《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中,孙思邀指出:医生应恪守医德. 坚定专业思想,不要以贫富易志改性。北宋期间,947年,宋太祖亲为《开宝重定本草》作序,宋仁宗嘉祐六年编写《嘉祐补注神农本草》《本草图经》。中央设立了翰林医官院,掌疗官吏军民疾病,后成为培养医学生的场所;同时地方上增设药局,以帮助百姓治疗疾病。专门设立了“收卖药材所”,并设立药官鉴验药材的优劣真假,严禁将不良的药物制成熟药。实行药物销售的国家专营政策。百姓不能及时买到药物,耽误病情,则杖责一百。南宋宋孝宗隆兴二年,两淮瘟疫流行,朝廷急令和剂局制赈灾药四万帖,派使臣遍诣两淮州县乡村散给。京城官药局的五个门市年上交四十万缗,占国家财政收入的0. 67%。

——整理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17世纪晚期,欧洲医学活动的中心移到荷兰的莱顿。西尔维斯在那里牢固确立了临床传统。伯尔哈韦在这里发展了临床方法,他对病人进行富有同情心的治疗,真诚渴求从自己观察来理解疾病。他激发了一批出类拔萃的学生,影响了18世纪医学的发展。18世纪末,马修贝利撰著了一部专门图解人体病理变化的著作——《病理解剖学图谱》。贝利写道:“人体各个部分的自然结构都已得到了十分细致的研究,因此,解剖学可以说已达到了高度完善。但是,我们关于疾病引起的结构变化的知识却仍然很不完善。”19世纪早期,病理学和病理解剖学的研究在英国扎下根来。在这欧洲处于动乱的时期中,英国引导着理智进步。

——摘编自亚?沃尔夫《十八世纪科学. 技术和哲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医学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形成这些特点和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欧洲医学迅速发展的原因。
2020-11-02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大地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平定边疆叛乱、收复台湾等军事斗争的需要,清朝前期十分重视西方火器技术的引进和仿造。康熙朝设内外火器营,各省设乌枪营,由满洲和蒙古兵组成。此时的火器专家戴梓发明出可连发28发的连珠火铳(机关枪的早期形制)和类似于榴弹炮的子母炮等先进火器。乾隆以后,社会比较稳定,国防科技逐渐衰落。到鸦片战争前夕,清军的火药技术依然停留在手工作坊阶段。火炮管理混乱,没有形成定,期造换制度。舰船装备性能落后,实战经验严重不足。两次鸦片战争的惨败惊醒了国人,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军事自强”成为了洋务派的重要工作。清政府先后创办了.

30多个兵工厂;1866年,福州船政局的创办,标志着我国蒸汽规船建造工业的诞生:科学家龚振麟用新法铸造火炮,改进配制火药的工艺;1868年,江南制造慈局设翻译馆,其中与军事技术有关的译著还60多种200多卷;晚清政府还兴办了各种军事技术专业学堂,如1874年建立的操炮学堂等。

——据卢嘉锡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军事技术卷》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可能存在的核威胁,中共中央确定了发展核武器、导弹事业的方针。围绕“两弹一星”,1956年,毛泽东组织编制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确定了原子核技术等6项需要率先突破的领域,触角伸向当时前沿高科技领域。中苏两国科学院、高教部门展开对口合作,相继建立了航天、航空、船舶和核工业,整顿了兵器工业。60年代以后,中国的武器装备生产开始步入自行设计、自行制造为主的新阶段。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中国科学家在物质技术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创造了非凡的人间奇迹,为国防事业留下了重要的精神遗产。同一时期,新中国先后成立了原子能研究设计院等高水平研究机构,创办了军事工程学院等一批技术院校,培养了大批国防科技人才。

——摘编自刘祖爱<毛泽东与新中国国防科技基业的奠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国防科技的发展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国防科技发展的特点,并说明其历史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