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教育与选官用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西方教育的沿革。

材料一   柏拉图学园又叫“阿卡德米学园",建于公元前387年,在欧洲文明史乃至整个西方文明史上都有着重要地位。柏拉图学园是欧洲第一所综合性学校,以教授哲学和自然科学为主,同时它也是一所综合研究机构。国内外许多学者慕名来到这里,更多的学生学成之后再也没有离开这里,学园渐渐变成了一座颇具盛名的学者聚集地。此外它还有一点最特别的功能——提供政治咨询,给周围国家提供决策建议。由于学园的独特功能,使其具有特别的生命力,一直持续了900年,直到公元529年才因战乱而关闭。

——摘编自汉诺-福根《外国名人传一柏拉图》

材料二   欧洲中世纪,三所最古老的大学分别是以医学教师而著称的萨莱诺大学,以法律教育而闻名的伯格利亚大学,以神学博士权威而受人敬仰的巴黎大学。大学学科除了传统医学、法学、神学夕卜,还有阿拉伯语、拉丁语、力学、光学、化学等学科,内容不断丰富。

——摘编自迈尔斯《世界通史上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柏拉图学园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演变)】

材料一       文官制度正式确立于秦汉时代。最初,职业文官与世袭贵族并驾齐驱。文官势力的第一波壮大,发生在汉武帝执政前后。内外朝、察举制、回避法、致仕制、考核考察等制度都是这一波浪潮的产物。文官势力的第二波壮大发生在隋唐。在平民阶层的支持下,隋唐文官制度迅速走向成熟。宋朝或许是文官势力的高峰。文官集团刚刚配合皇权,取得了针对门阀贵族的全胜,并且得到了新兴的平民阶层的支持,迎来了蓬勃、宽松的发展。但是,君权排他与独裁的本质,在动荡局势的掩护之下,打破了君臣共治的均势,文官势力也从峰顶跌落到康雍乾时期的谷底。

材料二       文官士大夫是中国历史的一大特产,它横跨政治和社会,兼具官员、文人、乡绅等多重身份,是中国历史稳定和发展的建设性力量。回避制、人事铨叙、监察考核和日常管理等内容督促文官群体强化帝国各部分的治理,汲取资源,向上负责,效忠帝王。文官制度中包含着追求效率、清廉、民本等原则,文官士大夫在实践中秉承的中庸、谦让、勤勉等人生态度,沉淀为中国历史的宝贵遗产。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程《中国古代文官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发展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作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战时内迁的学校,一部分迁回收复区原地,一部分留设后方;恢复战时停办的学校;为了鼓励战时迁至南方八省的沿海沿江教职工继续留在后方服务,供给其免费住房家具、加薪一至二成、补助探亲旅费等。这些举措
A.推动了收复区学校重建B.促进沿江沿海人才的培养
C.耗费了政府的大量资金D.利于教育恢复和均衡发展
4 . 1883年美国通过了《彭德尔顿法》,该法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公开的竞争考试选拔公职人员;文官不得因为政党关系等政治原因被免职;文职人员必须保持“政治中立”。这些规定
A.严重削弱了执政党的领导能力B.消除了政党政治的弊端
C.利于促进政府行政效能的提高D.践行了三权分立的思想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公元203年,曹操发布了《论吏士行能令》,批驳了下级“军吏虽有功、能”,但“德行不足堪任郡国之选"的议论,提出了“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的选官准则。此举重在
A.抑制武将,弘扬儒学B.打击豪强,奖励军功
C.革新吏治,提倡节俭D.发展生产,复兴汉室
2021-05-08更新 | 64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长期以来存在的一直十分严格且竞争激烈的科举制度是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的原因。正是这种科举制保证了其他各项事业,并使其得以有效运转。这种考试引导着全国上下深谙其中奥妙的父母们直接向他们的儿子灌输经典著作的文学知识,其中包括以德治国优于凭武力治国,选拔最贤能的人为国家效力是实现国家政治清明必不可少的条件等等。这种考试为政府招募所有贤能的人,以使政府保持清廉。这种考试十分公正,因此即使是国家中最贫穷的人也只能说,如果他命运不济也是“天意如此”,他的同胞并未设置不公平的障碍来阻挠他提升自身的地位。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中国进入近代以来,绵延几千年的考试文化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母体一同开始了近代化的艰难转型。1862年近代学堂及学堂考试的创办,标志着以科举为代表的传统考试开始向近代考试转变。民国时期的考试虽完成了近代化的制度重构,却并未完全实现真正的转型。孙中山批判继承了中国传统考试文化遗产,科学取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公务员考试的观念和方法提出了独特的考试权独立学说,并在南京临时政府和广州革命政府时期对实施文官考试制度进行了全面构划,为民国考试的转型提供了思想基础和制度蓝图。

——摘编自胡向东《民国时期中国考试制度的转型与重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度的特点以及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考试制度发生变化的历史背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