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教育与选官用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文官制度从秦汉以来,不管是在官吏的选拔、任用上,还是在对官吏的管理上,都有相应的制度安排和制度设计,而且历代都有厘革,前后相承,经过数千年的积累,形成了官吏的选拔、任用、考课、等级、俸禄、回避、监察、休假等一系列的齐全的文官管理制度。选官制度在秦汉时期是很不规范、很不齐全的,之后历代统治者根据所属时代的社会经济背景,与管理国家需要相呼应,对其进行相应的补充。自秦汉始制订文官律,至魏晋南北朝,随着文官组织规模的扩大,在典、格、令中也增加文官制度的新内容和新规定。唐六典的出现,更使文官组织有了缜密的规范。经过宋、元、明、清的不断补充和完善,逐步形成了以会典形式为主的一整套法规体系。中国古代文官制度深受宗法制度的影响,具有严格的等级之别,同时,文官们也要接受并遵循儒家基本思想,必须行仁义、崇道德,把刑政和道德联系在一起,成为文官们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的伦理指向。

——摘编自陈燕青《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及其现代价值探析》

材料二   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议会制度逐渐确立,但是政府各级官职继续为贵族所垄断,因而买卖官职、贪污舞弊成为普遍现象。进入19世纪,在“政党分赃制”的影响下,官吏的任用是以党派为基础,从而造成官吏队伍不稳定,政府工作混乱,政策缺乏连续性,官吏们无法熟练地掌握业务。到19世纪上半叶,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导致政府管理职能的膨胀,政府面临着许多新课题,同时,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实力的猛增使其政治要求增加,1832年的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的上层获得了政治统治权,他们要求清除旧制度的弊端,要求国家公职向社会开放,要求机会平等、自由竞争,建立一个廉洁而高效的政府,更大程度地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的斯坦顿父子分别在《一个驻中国大使权威记录》和《关于中国的杂记》对中国政府官吏选拔的种种描述。

在英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世纪中叶,英国文官制度确立后,美、日、德、法、意和加拿大等国家争先效仿;文官奉行“政治中立”的原则,禁止文官从事政治活动;实行职务常任制,不随内阁共进退,也不受选举胜负或政潮起落的影响;实行公开而又平等的竞争考试,择优录用;实行严格而科学的考评制度,根据他们的工作业绩,决定奖惩、晋升。-

——摘编自甄敏《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刍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原因并说明其意义。
2021-11-15更新 | 105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市华星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九世纪,英国在一些大的部门,在大臣以下,先后设立了政务次官和常务次官,辅佐大臣在内阁的政务和部内事务。这样,英国政府机构里的官员逐渐分成了两类:政务官和文官。各部门的大臣、国务大臣、政务次官等少数官员是政务官,他们参加议会的活动,参与制定政策,与内阁共进退。常务次官以下的广大政府官员组成文官队伍,他们负责执行政策,是常任官员,其去留不受政潮的影响。法律规定:录用文官要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文官不得兼为议员,不得介入党派政治活动。

——摘编自程西筠《由恩赐官职到择优录士-十九世纪中叶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

材料二   孙中山提出“中华民国者,人民之国也”,主权在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因而“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官吏既为人民之公仆,其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行政能力才能提供有效的服务。孙中山认为只有经过公开竞争、择优录用的考试制度才能选拔出高素质的官员。政府官员掌握公共权力资源,应该遵从人民的意志行使职权。为防止官员贪污腐化、滥用职权,孙中山主张应当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只有人民拥有监督的权力,才能够有效地监督政府官员。

——摘编自李俊清《现代文官制度在中国的创构》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体现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现代文官制度的构想,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私立书院一般由名儒乡士在其故乡所创立,所用教材以五经为主,旁及史学诗文。书院最重视做人的教育,一般以经师而兼人师,以言教而兼身教,师生相处,以德行气节相砥砺,书院虽与朝廷发生关系,但不受其支配,讲习比较自由宋代私立书院的典型代表是白鹿洞书院,宋孝宗淳熙六年,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奏请朝廷赐予“白鹿洞书院”敕额和监本《九经》,并亲自到书院讲学,还手定《白鹿洞学规》白鹿洞书院复兴之后,私立书院逐渐遍于州郡。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材料二   为了反对中世纪教会对学校教育的垄断,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首先在佛罗伦萨、威尼斯等重要城市创办了宫廷学园,这种学园大多由王公贵族和地方统治者支持。在这些学园中,最有名的是维多利诺于1423年创办的“快乐之家”。在这里,学习内容丰富,其目的是使学生们的身体、智力和道德都得以发展,为社会造就有高度责任感的公民。维多利诺特别主张要学好古希腊罗马的著作,认为通过学习这些历史、文学、哲学等知识,可以使学生们获得自由思想,有益于开发智力,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特长自由、全面地发展。另外,世俗政府为了满足公民学习民族语言、读写算知识和实用知识的需要,还开办了许多初等学校。

——摘编自冯英《教育的解放——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1)据材料一,归纳宋代私立书院教育的特点及其发展的有利条件。
(2)据材料二,概括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教育发展的表现。
(3)综合以上材料,简析宋代私立书院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教育的共同影响。
2021-12-13更新 | 181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初,朱元璋废除书院制度,专一扶持设置于中央、府、县、乡的官学。然而,官学在运行中逐渐出现制度废弛、学风败坏等诸多问题。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礼部议准于各省设置整饬士习学风、监督地方学政的“提学官”。部分提学官试图打破职权所限,在官学之外别建书院。这一行动始于天顺年间,终于崇祯,建立起来的百余所书院遍布两京十三行省。书院有衙署、祭祀、聚徒讲学三大类型,影响最大的是聚徒讲学型书院,其中的精英教育以省级书院成就最高。在此期间,一些王门后学相继担任各省提学官或参与书院的讲学活动中,并将开放的讲会制度(以聚会形式组织讲学)引入其中,瓦解了官学体制中的师生秩序,对当时及后世的文化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赵伟《明代提学官的书院建设与张居正的学政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代提学官所建书院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提学官进行书院建设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书院

材料一 书院之名,起于唐玄宗之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为修书之地,类似于后世的馆阁。李渤隐居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人称白鹿先生,南唐时就此建学馆,称庐山国学。北宋时期,理学家们兴办书院讲论经籍教育生徒,书院成为传承儒家道统的场所。元朝多次颁布法令保护书院和庙学,并把书院山长定为学官;明代到王阳明出,书院复兴,呈现出了两种形式:一种是重授课、考试的考课式书院,另一种是各学派在此互相讲会、问难、论辩的讲会式书院;清代书院2000余所,多为“习举业”而设,粤秀书院是康熙四十九年清廷御批的官办学院,为清代四大书院之首,书院官学化达到了极点。

材料二 (宋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右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右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右处事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明)东林书院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材料三 毛泽东撰写的《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1921.8.1)内容节选:

自修大学之所以为一种新制,就是取古代书院的形式,纳入现代学校的内容,而为适合人性便利研究的一种特别组织。

自修大学为一种平民主义的大学……第一,自修大学学生研究学问的主脑是“自己看书自己思索”……第二,自修大学学生于自己看书自己思索之外,又有“共同讨论共同研究”……第三,自修大学虽然不要灌注食物式的教员,但也要有随时指导的人做学生自修的补助。第四,自修大学以学科为单位,学生研究一科也可,研究数科也可,每科研究的时间和范围都听学生依自己的志愿和程度去定。第五,自修大学学生不但修学,还要有向上的意思,养成健全的人格、湔涤不良的习惯、为革新社会的准备。

材料四 本刊是湖南自修大学同仁创办的,也可以说是同仁发表研究所得的机关报。本刊和普通校刊不同,普通校刊兼收并列,是文字的杂货店,本刊却是有一定主张,有一定宗旨的。……将来,国家如何改造,政治如何澄清,帝国主义如何打倒,武人政治如何推翻,教育制度如何改革,文学艺术及其它学问如何革命、如何建设等等问题,本刊必有一种根本的研究和具体的主张贡献出来。

——刘野《关于新时代与湖南自修大学》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归纳与其他时期相比,宋、明时期的书院有何不同。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湖南自修大学的办学特色和历史贡献。
2021-11-08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主要教育生涯

1917~1918年,留美回国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担任教授、教务主任等职。

1919年,发表《教学合一》,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不久为全国教育界所采用。

1922年,任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和机关刊物《新教育》主编,发表《我们对于新学制草秉应持之态度》《评学制草案标准》《中国建设新学制的历史》。

1923年,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并参与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专事中华教育改进社工作及促进平民教育运动。

1926年,提倡“生活教育”。

1927年,创办南京晓庄师范,培养农村学校师资力量。

1931年春,先后创办“山海工学团”“报童工学团”“晨更工学团”“流浪儿工学团”等,开展“即知即传”的普及教育运动。

1933年,与一些知名人士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教育学会。

1939年,创办重庆育才学校,主要招收男女难童入学。

1946年,创办重庆社会大学,推行民主教育。

1946年7月25日,因脑溢血在上海去世,葬于南京晓庄。

——摘编自《陶行知一生》(安徽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编)

材料二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教育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教育。当时教育的最大弊端恰恰是忘记了乡村。陶行知先生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从建国图强的愿望出发,以“传教士”的精神探求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新教育,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改革实践。他主张改造中国教育必须从农村入手,建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陶行知认为要发展乡村教育首先是建设一支合格的乡村教师队伍,他着手创办了一所乡村实验示范学校——晓庄师范,并提出了许多改革措施,主要有:要把书呆子放在生活的炉里;师范教育从学制内容到教法都要符合中国国情;“熟练垫师,改良垫师”;实践“生活教育”的理论,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提倡教学合一等。

——摘编自傅韫华《陶行知二三十年代的教育改革实践及启示》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陶行知被誉为“人民教育家”的主要依据。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陶行知提倡乡村教育改革的背景,并简要评价其影响。
2023-11-27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3-24高三上·江苏南通·期末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初年,历史教育的内容和重心逐渐发生变化。以中华书局出版的历史教科书为例,此书陈述专制政体形成的原因及其弊端;对于历朝开国君主的横暴和末代亡国的经过予以渲染,“以警国民之顽固未化者”。晚清时期历史教科书中一般以“人种”来叙述民族。辛亥革命后,李大钊指出只要具有中华民国的国籍,就都属于新中华民族。钟毓龙编的《新制本国史教本》以五族共和为纲,“其(指其他民族)与汉族接触冲突之处,亦一律平视,绝无轩轾”。历史教育成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历史教科书开宗明义讲述历史与国家的关系,指出“人必能对国家尽义务,为社会尽责任,而后谓之有人格”。

材料二     抗战时期不少历史教材对我国民族强盛和衰落之原因,强盛时在世界文化上所处的地位等,“均不厌求详,期有以唤起民族精神,使知我民族在世界文化上地位之重要”。 此外,教科书对近代帝国主义之侵略,外交政策之失败等,为“最为注意之点”,求振奋民族之精神,洗雪我国之耻辱。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民族危机的严重,《殖民地独立运动》,《世界民族解放战争的教训》《世界弱小民族的解放运动》之类的著作出版增多,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这类著述显现出重要现实意义。抗战时期对“边疆”论述逐步课程化和专门化。有识之士主张强调边疆各民族与内地自古以来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国民族外来说逐渐被摒弃。                                                  

——摘编自邓燕《时代主题与近代中国的历史教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的历史教育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抗战时期我国历史教育的重点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价值。
2023-01-17更新 | 442次组卷 | 6卷引用:海南省儋州市海南省洋浦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代社会初期(即战国及其以前),在官吏的物质待遇方面,一般采用分封的形式,按奴隶主贵族的尊卑等级封予一定的土地和奴隶(或奴仆),以在该领地上的剥削收入供其支配享用。战国时期产生了封建官吏俸禄制度,当时各国的俸禄大多采用实物(主要是粟),其标准和计量单位也不统一,秦朝开始才有了统一的俸禄制度。与秦汉相似,隋唐时期官吏也分品级,唐代百官除正常的俸禄外,还可按月领取俸料,所谓俸料包括厨食料(如薪炭)、衣服料(如绸缎)、办公料(如纸笔)等都属于这一类。

——摘编自柏铮主编《中国古代官制》

材料二   明代官俸制度的最终确定是在洪武二十五年,“令公、侯、伯皆给禄米,论功定数,责成他们各归旧赐田于官”,把核定官俸与文武官员的品、阶、勋相结合,根据官制统一按月发放官俸。官俸折钞始创于明太祖,全面施行则从明成祖开始。与唐宋时期的厚禄相比,明代的俸禄可谓相形见绌,不可同日而语。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总结明亡时深情地说道:“今日贪取之风,所以固胶于人心而不可去者,以俸给之薄而无以赡其家也。”

——摘编自张兆凯、陈长泉《论明代俸禄制度演变的原因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官俸制度产生的原因,并概括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官俸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官俸制度与以往相比出现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9 . 西方教育的沿革。

材料一   柏拉图学园又叫“阿卡德米学园",建于公元前387年,在欧洲文明史乃至整个西方文明史上都有着重要地位。柏拉图学园是欧洲第一所综合性学校,以教授哲学和自然科学为主,同时它也是一所综合研究机构。国内外许多学者慕名来到这里,更多的学生学成之后再也没有离开这里,学园渐渐变成了一座颇具盛名的学者聚集地。此外它还有一点最特别的功能——提供政治咨询,给周围国家提供决策建议。由于学园的独特功能,使其具有特别的生命力,一直持续了900年,直到公元529年才因战乱而关闭。

——摘编自汉诺-福根《外国名人传一柏拉图》

材料二   欧洲中世纪,三所最古老的大学分别是以医学教师而著称的萨莱诺大学,以法律教育而闻名的伯格利亚大学,以神学博士权威而受人敬仰的巴黎大学。大学学科除了传统医学、法学、神学夕卜,还有阿拉伯语、拉丁语、力学、光学、化学等学科,内容不断丰富。

——摘编自迈尔斯《世界通史上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柏拉图学园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高等教育改革是英国战后“福利国家”建设在教育方面的重要内容。1945年后,英国政府教育基金可以让90%的大学生获得政府津贴。进入80年代,政府迫于预算的压力,一再压缩高等院校教育经费;1985年以后,大学预算每年递减2%。1990年实施“学生贷款计划”,把高等院校学生的助学金制度改为贷学金制度,平均每年向每个大学生提供约420英镑的贷款。政府每年还拨出1500万英镑作为特别困难基金,由地方教育机构管理,以保证家境困难的学生能进入高等院校。政府规定大学须以学生注册人数作为绩效指标向中央部分争取教育经费。此外,政府还计划推出“速成学位”制,大学生只学习15个月就能参加工作,这样对大学的拨款可减少1/3。英国高等教育改革是从观念上分离服务融资与服务提供两种功能,以便在公共部门内形成竞争性的准市场,进而提高经济效率。

——摘编自《国际资料信息》<199608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英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英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
2022-03-25更新 | 88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市阳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