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教育与选官用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23年8月,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在北京成立,晏阳初担任总干事。“平教总会”主张乡村平民教育是全国大多数人民的教育,是急切的救国工作。“平教总会”物色延聘大量学术专家研究平民教育并在华北地区进行实验。同年,晏阳初新鳊的《平民千字课》出版。每课的材料,是图画在首,课文在中,生字在后,要求“由已知而未知,由未知而记忆”的学习,实施文字教育。在河北保定,三年内进入平民学校共五万余人,毕业生三千余人。1926年,“平教总会”设立普及农业科学院,规定“研究之进程,须与农人实际生活相辅而行”,用生计教育使农民免于饥寒之苦。晏阳初还提出在文字、生计教育达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对农民进行心民教育,“使成为能合群,能服务的社会分子”。1928年,晏阳初应南京国民政府邀请,南下协助江苏、浙江、广东等省政府推行平民教育。5月,第二次全国教育会议拟订并讨论的“分期施行民众教育案”完全采纳“总会”的计划,并在大会上通过。

——摘编自吴相湘著《晏阳初传》


(1)根据材料,概括1923﹣1928年间,晏阳初在华北地区推行乡村平民教育的特点。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晏阳初在华北地区推行的乡村平民教育。
2021-02-04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下表所示为民国元年(1912年)江苏省发布的某一政府令。这表明当时
A.基础教育迅速发展B.传统思想观念基本瓦解
C.政府执法趋于公平D.近代教育理念得到承认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618-907年)有一整套的学校体制。中央所设的高等学校主要是“六学”,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由国子监统一领导。此外,太医署、司天台、崇玄署也各招生徒传授医学、天文历算、道教学等专门技术知识。中央六学之中,前三学传授儒家经典及其注疏,后三学为专业性学校,分别学习律令、书法和文字学、数学。这些学校不仅招收国内学生,同时也招收外国留学生。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年),各类高等学校学生有三千多人。随后,扩大招生名额,高丽、百济、新罗、高昌、日本诸国纷纷派遣子弟入唐求学。万方辐揍,盛况空前,“六学”等学生达到八千多人,这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学府了。

——摘自刘海峰《试论唐代文化教育的开放性》

材料二   中世纪早期(约公元500-1000年),欧洲的文化教育事业处于基督教垄断之中。古希腊罗马辉煌的文化成就为世人所遗忘,西欧的教育呈现出强烈的宗教色彩,处于衰退状态。中世纪晚期时,经济的发展需要数学计算知识和商业经营技能,但以宗教为主的教育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一些商人集中的城镇逐渐打破宗教垄断教育的局面。13世纪,西欧出现了很多新创建的大学,既有规模较小的专业学校,如法学学校、医学学校,也有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学校。大学教授也逐步摆脱宗教束缚,可以讲授希腊罗马古典名著或是物理学、天文学等课程:

——摘编自沈之兴《西方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学校教育和中世纪欧洲教育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唐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太祖鉴于“向者登科名级,多为势家所取,致塞孤寒之路”,造成以黄巢为代表的落第进士起兵反叛的历史教训,对前朝的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首先是取士不讲门第,凡是粗具文墨的士人,不问贫富和出身,皆可应举。其次是废除“公荐”,以剥夺大地主、大官僚攫取科名的特权。还严密科举条制,考官实行锁宿和回避制,试卷实行封弥和誊录制,士人在科举中的黜落与否,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摘编自何忠礼《略论北宋前期的制度创新》

材料二   著自明年为始,嗣后乡会试头场试中国政治、史事论五篇,二场试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三场试四书义二篇,五经义一篇。考官阅卷,合校三场,以定去取,不得偏重一场。……凡四书五经义均不准用八股文程式,策论均应切实敷陈,不得仍前空衍剽窃。

——引自王德昭《清代科举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科举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科举制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清政府科举改制的措施。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702年,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首次使用试卷对学生进行考试。后来,牛津大学也开始实行书面考试。185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职员任用方面也采用了书面考试录用的方法。这些做法
A.有利于通过考试系统选拔人才的尝试B.照搬了中国的科举制度
C.有利于君主立宪制的建立D.加强了国王的权力
2020-09-11更新 | 638次组卷 | 17卷引用:10分钟同步课堂专练-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6课西方的文官制度(基础练)
6 . 英国先后在1855年和1870年颁布了两道枢密院命令,初步建立起近代文官制度;美国于1883年颁布了《文官制度条例》,对文官制度进行了改革。英美两国相继建立近代文官制度的主要原因是
A.政党政治竞争的结果B.启蒙思想家进行精心设计
C.城市化发展必然趋势D.大工业时代管理效能需要
2020-08-05更新 | 512次组卷 | 14卷引用:广西桂林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西周实行“世禄制”,各级封君享受自己封地上的收入;战国时期,官员大都实行俸禄制,发放粮食依量官职高低而存在等级差别,高者万石。这一变化有利于
A.官员主动性的调动B.社会阶级矛盾的解决
C.君主集权制的形成D.建立家国同构的政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太平天国在考试制度上,规定无论何色人,上至承相,下至听使,均准与考,考试的题目不本四书、五经。考试的录取标准较宽,录取名额也多。此考试制度
A.终止了封建等级制度B.无法选拔真正优秀的人才
C.否定了三纲五常观念D.有利于巩固农民革命政权
2020-06-08更新 | 543次组卷 | 16卷引用: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文官制度的发展是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很少受到外来的影响,不仅历史悠久、从未中断,而且沿革清晰、源流可考。中国文官制度的主宰和灵魂是皇帝,同时,文官机构又是支撑皇帝专制主义统治的重要支柱。中国自秦汉时起,便开始制订文官律。唐六典的出现,则是文官法成熟的标志。经过宋元至明清,以会典的形式为主,形成了文官法的独立体系。

中国古代发达的文官制度对世界各国文官制度的发展产生过程度不同的影响:唐代文官制度中的制授、敕授、旨授和判补等影响了日本的近代文官制度。13世纪末以来,马可·波罗、利玛窦等人也介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其中便包括文官制度,这对于开阔西方人的视野,传播东方的古代文明起了良好的作用。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综论》

材料二   19世纪50年代起,英国正式拉开了革新吏制的帷幕。1853年,斯坦福·诺斯科特和查理·屈维廉爵士的《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痛陈了当时政府官吏制度的痼疾,同时提出了改革的原则性建议:(一)建立公开的、竞争性的考试制度,择优录用文官;(二)根据不同的教育程度,把文官分为高级和低级两大类;(三)对各部的文官实行统一管理,各部文官可以互相转调;(四)严加考核文官平素的工作,根据他们的工作成绩和勤奋程度加以擢升。1855年,内阁颁布了《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令》,决定成立三人文官委员会,独立主持文官考选事宜。1870年,内阁又颁布了第二个改革文官制度的枢密院令,一切文官的任命都必须根据文官委员会的规定,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方能录用。至此,英国文官制度最终形成。

——摘编自顾新生《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官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形成的主要因素并说明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文官制度确立的历史背景及其特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西周时,晋国史官为公族,孙伯餍籍氏一家独揽史官一职。晋献公时,异姓史官完全代替晋国公族史官,但异姓史官不能像公族史官那样参政、执政。材料中晋国史官的变化
A.破坏了晋国政局的稳定局面B.源于民本思想的不断发展
C.与人才选拔制度调整有关D.推动了井田制的逐渐瓦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