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教育与选官用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6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自夏朝以来,就有了庠、序、校和学等教育机关。“学在官府”,只有奴隶主子弟能入学校学习,而劳动人民子弟只能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跟长辈学习一些为人之道和生产劳动的知识与技能。但到了孔子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这就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孔子在创办私学的职业生涯中,其弟子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孔子弟子中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南官敬叔、司马牛、孟懿子,但更多的是来自平民家庭的颜回、曾参、闵子骞、仲弓、子路、子张、子夏、公冶长、子贡等。

——据《中国古代教育史》

材料二:古代儿童启蒙读本有这样的内容:“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据《中国古代教育研究》

材料三:“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这是我国古代教育的真实写照。这一情况在19世纪60年代因新式学堂的出现有所改观,当时的学校开设有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行军布阵等课程,特别是1904年清政府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更是规定了学校教育中几何代数、植物动物、理化、法制理财、体操等课程的课时,在中学堂180个课时中,读经讲经以45课时居于榜首。

——据《中国近代教育史》

材料四:恢复高考以来高校招生统计图表


(1)据材料一述评孔子的办学思想。
(2)根据材料二归纳有关信息。你对此有何看法?
(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我国近代教育与古代教育相比有着怎样的不同?反映了教育发展的什么趋势?
(4)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形成材料四状况的原因。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教育的看法。
2 . 近代西方的文官制度,职位面向所有公民,通过公开考试的方式,平等竞争,择优录用。这反映出该制度(     
A.担负着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B.扩大了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基础
C.受到两党或多党政治制度的影响D.赋予移民和妇女公平竞争的权利
2022-12-30更新 | 292次组卷 | 35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广东仲元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1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代社会初期(即战国及其以前),在官吏的物质待遇方面,一般采用分封的形式,按奴隶主贵族的尊卑等级封予一定的土地和奴隶(或奴仆),以在该领地上的剥削收入供其支配享用。战国时期产生了封建官吏俸禄制度,当时各国的俸禄大多采用实物(主要是粟),其标准和计量单位也不统一,秦朝开始才有了统一的俸禄制度。与秦汉相似,隋唐时期官吏也分品级,唐代百官除正常的俸禄外,还可按月领取俸料,所谓俸料包括厨食料(如薪炭)、衣服料(如绸缎)、办公料(如纸笔)等都属于这一类。

——摘编自柏铮主编《中国古代官制》

材料二   明代官俸制度的最终确定是在洪武二十五年,“令公、侯、伯皆给禄米,论功定数,责成他们各归旧赐田于官”,把核定官俸与文武官员的品、阶、勋相结合,根据官制统一按月发放官俸。官俸折钞始创于明太祖,全面施行则从明成祖开始。与唐宋时期的厚禄相比,明代的俸禄可谓相形见绌,不可同日而语。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总结明亡时深情地说道:“今日贪取之风,所以固胶于人心而不可去者,以俸给之薄而无以赡其家也。”

——摘编自张兆凯、陈长泉《论明代俸禄制度演变的原因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官俸制度产生的原因,并概括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官俸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官俸制度与以往相比出现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真正属于“家天下”的事例,主要有两项:一为“皇位世袭制”;二为“皇族特权制”。皇位世袭制史称“皇统”。按照宗法制度的规定,行嫡长子继承制。如西汉有司请于文帝曰:“……子启最长,敦厚慈仁,请建以为太子。”文帝许之。启为太子,后即位为景帝。

“皇族特权制”……秦朝建立,李斯主张“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置诸侯不便”。刘邦……大封其子弟为九国,占去国土的大半。东汉史学家班固论曰:“藩国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可谓矫枉过其正矣。”诸侯王都处于半独立状态,君国子民,拥有军、政大权。

材料2   说此制(三公九卿制)中有“公天下”的因素,有如下几方面

1)官僚制度——自秦朝以来,中央官吏不再行世卿世禄制度,而代之以官僚制度……

2)皇权的制衡制度……主要制衡方式有三种:一为太傅制度;二为廷议;三为法律……廷议也叫做朝议、朝会和大议等,是皇帝与大臣们在朝堂上定期集会议事的一种形式。所议有政治、经济、民族、文化、救灾、战争等等,参加廷议的官吏有文有武,职位自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诸侯王、众卿、将军,下至大夫、博士、令长等……

3)诸卿的设置和执掌……

材料3   秦汉至明清时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郡县制,大小官吏都是来自地主阶级和庶人,这与西周时期的宗法贵族世袭分封制度有根本的不同……柳宗元对于这一变化(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十分看重,给予了极高地评价。他在《封建论》一文中说:两汉“有叛国而无叛郡”,唐朝“有叛将而无叛州”,证明了郡县制是一种好的制度。

——以上材料均摘自张传玺《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


(1)根据材料1,请你给“皇位世袭制”和“皇族特权制”作简明扼要的定义。
(2)根据材料2和所学知识,分析自秦汉开始的选官制度是如何体现“公天下”的。
(3)你认为应该如何客观地评价材料2中提到的“朝议”制度?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积极作用。
2022-08-16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历史高考术语及应对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材料一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地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材料二   18世纪以前,欧美各国文职官员的选用,或实行个人赡徇制,或实行政党分肥制。这些文官任用方式不可避免地导致任用私人,带来结构性的贪污腐败,使各种无能之辈充斥于政府之中。……到19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处于上升发展阶段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官员选用方面也日益要求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在西方社会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时期,科举制体现出的“机会均等”原则曾使许多人大为惊叹。18501870年间,许多杂志介绍中国科举制的选官程序和方法。1855年,英国开始实行文官考试制度,确立考试竞争和择优录用原则。1870年,英国完成了文官制度的改革,实现了从直接任命官职到公开竞争、考试录用的重大转变。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

材料三   1979年颁布的《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中,把考核的对象划分为技术类和党政类,考核时各有侧重,体现了分类管理的思想。技术类干部侧重能,如专业技能、业务熟练程度、科研成果等。党政干部侧重德,考核的内容大多都是关于政治思想方面。考核干部实行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方法,把平时考察和定期考核结合起来;同时,把考核结果同干部的奖惩和晋升链接起来。“对于未能达到考核标准的干部,要在实践中加强锻炼,限期达到考核标准。经过两次考核达不到标准的,要调离现职,分配其他工作,有的要降职使用。”

——摘编自张东川《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研究》


(1)阅读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文官选拔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评析19世纪以来英国文官选拔制度的改革。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指出中国颁布《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的背景及意义。
6 . 美国学者克拉克说:“以科举考试为核心的中国文官行政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对世界最重要的贡献之一。”科举考试制度创立于
A.汉朝B.隋朝C.唐朝D.宋朝
2022-03-03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红桥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以“史”名官的职官,在商代晚期殷墟甲骨文中便已出现,战国晚期成书的《周礼》所设职官体系中,“史”的数量非常多,分布在“百官府”,即数量众多的属官之下,职责是“掌官书以赞治”。大量的“史”职人员的设置
A.说明真正意义上的史家史学已经出现B.推动了“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C.反映了官僚制对文书行政书写的需求D.有利于士阶层崛起和维护政治秩序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亟需象征性领袖的现实,使天与君主凸显了他们的绝对地位。知识阶层一方面在民族、国家成型过程中不得不凸显君主的象征作用,一方面又恐惧再度出现秦代君主专制权力无限扩张,凌驾于一切之上的局面。于是,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利更加无限的天。这样,知识阶层就能够又一次代天立言,拥有一些与政治抗衡、对君主制约的权利。

——摘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材料二   20 世纪初,有人指出,今之忧世君子,睹神州之不振,悲中夏之沧亡,则疾首痛心于数千年之古学,以为学之无用而致于此也。1912年底至1913年初,民国教育部公布《大学令》和《大学规程》,将大学分为文、理、法、商、医、农、工七科,正式取消了大学经学科。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儒学的积极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期儒学地位变化的背景。
2021-12-10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南大奥宇培训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55年的英国《绅士杂志》认为中国在政府统治技巧上优于其他国家,赞赏其爵位、官职不是世袭而是考试得来。大量的书籍、报道使科举考试为西人所了解、熟知。1870年,英国格莱斯顿政府颁布了第二道改革文官体制的法令,该法令规定大部分文官均需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此后,英国逐步建立起政治中立、职务常任、强化培训、知识更新等颇具西方特色的近代文官考试制度……欧洲对科举制的推崇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中晚期。随着西方来华人士对科举制度了解的深入,他们也发现了科举考试的缺陷并对考试内容和形式提出了质疑。大卫·修魔曾尖锐指出“平等竞争,公开考试,择优录取”是科举的优势,但科举的内容使中国知识结构不佳,中国科学的水平因而落后。

——马桦《英国文官考试研究》

材料二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理论准备中,孙中山借鉴西方近代文化考试的经验,吸取我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合理内核,创立了“五权分立”、考试任官的政治学说。早在1906年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中,他就对英美等国通过选举等录用人才的办法提出了质疑,指出真才实学之人因口才木讷而被忽视,而要解决这一缺陷,只有辅以考试之法。……考试权独立是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的重要原则。他指出,英美等国的考试制度,考试权仍然在行政权之下,权限不明,流弊反多,应该有专门、独立的机构来掌握考试权,君权、行政权皆不能加以干涉。孙中山希望通过考试制度杜绝幸进,澄清吏治,彻底改变中国用人行政上的种种弊端。……这对中国近代文官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杨学为《中国考试制度通史》


(1)概括18—19世纪中后期,西方对中国科举制的态度出现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中英两国都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进行有益探索,指出其探索的共同特点,并比较二者的探索在近代社会转型中的不同作用。
2021-11-20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崇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A卷)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的学校教育……教师既行教事,又兼管国家的日常事务,形成了“官师合一”的局面;教学场所同时也是举行祭祀、飨射、治历、望气、布政等日常国事的场所……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赖以生存的政治、经济基础逐渐瓦解……对士的需要激增,于是平民中涌现出一批新的士,士也逐渐成为知识分子的通称。士阶层的壮大为私学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师资条件……私学是由私人授徒办学的教学组织形式……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局势的巨变和民间学术文化的发展,又有许多哲人、学者投身于教育行列,专以一家之言立教。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自由讲学,各具特色;成为诸家学派的基地;是参议时政的论坛……游学列国,进行学术传播和交流。

——摘编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西汉初年的景帝时期,出生于今安徽的文翁来成都任蜀郡守,他“见蜀地僻陋,有蛮夷风”(《汉书·循吏传》),遂将教育文化事业放在首位……选拔青年人亲自进行教育,并派到长安去学习数年,学成之后用作各级官吏,带动各地的教化……在成都开办学校,校中学子在课堂之外还必须经常到各地有所实践。一段时间之后,效果大显,人才辈出,风气大变。“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始云。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汉书·循吏传》)

——摘编自袁庭栋《天府的记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学校教育发生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汉初年文翁兴办教育的特点及其贡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