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教育与选官用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6 道试题
1 . 近来,有学者以“传统与西潮:清朝末年的新教育”为题发表评论:“自鸦片战争失败后,清廷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传统封建式的旧教育,已不能适应变迁的社会,中国似乎必须借助教育来寻找富强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变革中的晚清教育

时间成果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相继设立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广州同文馆等
19世纪60年代始全国各地相继建立福州船政堂13所军事学堂
1872年起清政府分四批派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开创了出国留学的教育模式
1898年光绪帝颁布上谕,将各省书院改建为学堂
1901年8月清廷颁布上谕:“将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为设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均设中学堂,各州县均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1903年张之洞等奏拟的《奏定学堂章程》颁布,规定:“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中国经史之学为基……而后以西学渝其知识,炼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
1905年8月清廷谕令停科举以广学校,决定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课考试亦停办
1906年清廷正式成立学部,开始有了统辖全国教育行政的正式机关

——据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等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清末教育变革中“传统与西潮”关系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 . 下图所示为山东济宁嘉祥武氏祠汉画像石上的“曾母投杼图”,其中出现了斜织机的型制。普及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中也有反映孟母教子的“子不学,断机杼”的片段。据此可知
A.孟母教子的传说在历史上真实存在B.家庭教育受到古代社会重视
C.战国时期纺织技术对后世影响深远D.中国古代妇女地位逐步提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下表是1904年全国留日学生省区分布统计表,这反映了
省区人数省区人数省区人数省区人数
浙江191福建76旗籍30湖南363
广东175山东60广西26湖北341
直隶172山西56河南12四川321
云南126江西52陕西3江苏280
安徽84贵州38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密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生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不同
2020-11-26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莱芜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留学运动是伴随着中国国门的被迫打开、西学东渐进一步扩大后逐渐开始发展的,它以1872年容闳倡导的留美幼童运动为肇始,在20世纪初的清末新政时期形成留学潮。从清末到民国,走出国门留学欧美日的中国留学生,起码在10万人以上。留学生对西方物质文化的引入,改变了传统中国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生产方式一统天下的局面,使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成为中国社会生产方式的组成部分。留学生对西方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引入,直接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解体。留学教育是文化开放的产物,一部留学史就是一部学习西方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并逐步深入到精神文化的历史。

——摘编自张应强《中国近代文化转型与留学教育》

材料二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海外学子怀着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和美好憧憬,克服难以想象的政治、经济、生活等方面的种种困难,返回祖国。他们归国后,为百废待兴的中国科技与教育等奠定了基础。20世纪80年代后,改革开放时期的留学生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具有多元的开放色彩。他们不仅仅限于单一的归国服务的传统模式,还创立了中外结合或来去自由的国际合作新方式。不少人与国内科研机构搞合作研究,或利用国外的信息和资源优势,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献计效力。留学生在中国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为突出。

——摘编自李喜所《百年留学潮与中国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留学教育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较于近代中国,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留学教育的不同之处,并说明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
5 . 下图为明清时期的《养正图解》书影。“养正”是明清最初级教育——蒙学的基本价值。所谓“蒙以养正”,是从人的先天根基开始,通过启蒙教育,将古代至宋明时期的思想精华传授给学生。明清时期的蒙学教育
A.全面夯实儿童的基础知识B.标志理学开始走向生活化
C.重视儿童道德品质的养成D.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6 . 下表是1984年体制改革前后部分党政机关领导干部情况的统计。由表可看出,当时体制改革的方向是
项目平均年龄(岁)大学教育比例(%)人员(数量)
时间
部长和副部长645838591000300
国务院厅和副厅局长5954355250002500

A.年轻化、知识化和精简机构B.知识化、红色化和革命化
C.年轻化、知识化和现代化D.年轻化、专业化和精简机构
7 .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19世纪初,英国政府对文官进行了重大改革,1870年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近代英国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经济结构变动B.工人阶级要求提高政治地位
C.内阁地位发生变化D.民众科学素养普遍得以提高
2020-11-21更新 | 752次组卷 | 2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8 . 19世纪后期以来,西方国家大多规定:文官不得参加党派政治活动和捐助政党活动经费,不得参加竞选和兼为议员。该规定
A.消除了文官队伍的贪污腐败B.推动了政治和管理分离
C.降低了文官制度的权威地位D.导致了文官人数的膨胀
2020-11-19更新 | 444次组卷 | 18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十校联考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0年代,奕䜣等奏称:与外国交涉,必先谙其言语文字,设立同文馆,招考斗又、天文、算学,采西学、制于器力自强之道。

1898年,康有力奏称:西人之于民,皆思教之而得其用,教之以算数国史、天文地理、化光电重、内政外交之学,惟恐其民之不智。吾之教民,束缚于八股帖括之中,惟恐其民之不愚。

清末新政时期,学者倡议:“教育一事,当全国划一,故以颁教育制度为第一要务。”督学大臣张百熙等奏称:节取欧美日本诸邦之成法,拟学堂章程,颁行各省,裁减科举,归重学堂。

——摘编自《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

材料二 民国成立后,教育总长蔡元培提出教育的宗旨是:军国民教育(偏于强身健体)、实利主义、公民道德、世界观、美育,以公民道德为中坚和根本。

——摘编自《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1)根据材料一、二,概述近代以来教育理念的变化。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社会变迁与教育的关系。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康熙初年,为了应对来自边疆地区的骚乱与侵扰,清廷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在战事上,这一时期的武备人才奇缺,因此,康熙亲政之后,着力改进武举科考程序,以期选拔大量武备人才补充到军队中去。为了避免文试内容在武举科考中占据比例过大的问题出现, 康熙要求武举考生必须重视外场的武艺较量和竞争。同时打破了满人兵士在武举科考中的一系列优势和特权,逐步取消了汉族兵士参加武举科考的身份限制。康熙还对武举考试不重实用的现象非常不满,在增删《武经七书》相应内容时就指出:“武经七书,未必皆正,所言火攻、水战,皆虚文。”经过康熙下旨修订后的《武经七书》,更加简明实用,考生们将其称为“新武经”。在康熙一朝录取的武进士,是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皇帝执政期间录取人数最多的,康熙皇帝任内共举行了21次武举殿试,一、二、三甲共录取2364位武进士。

——摘编自赵富学、周童、李攀飞《康熙时期武举科考制度的四次改革及其历史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熙时期推行武举科考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熙时期武举科考制度改革的历史影响。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