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教育与选官用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亟需象征性领袖的现实,使天与君主凸显了他们的绝对地位。知识阶层一方面在民族、国家成型过程中不得不凸显君主的象征作用,一方面又恐惧再度出现秦代君主专制权力无限扩张,凌驾于一切之上的局面。于是,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利更加无限的天。这样,知识阶层就能够又一次代天立言,拥有一些与政治抗衡、对君主制约的权利。

——摘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材料二   20 世纪初,有人指出,今之忧世君子,睹神州之不振,悲中夏之沧亡,则疾首痛心于数千年之古学,以为学之无用而致于此也。1912年底至1913年初,民国教育部公布《大学令》和《大学规程》,将大学分为文、理、法、商、医、农、工七科,正式取消了大学经学科。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儒学的积极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期儒学地位变化的背景。
2021-12-10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南大奥宇培训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甲午战后,受战败的刺激,国人东渡留学的热情高涨。在维新变法运动期间,开启了留日教育的闸门,地方督抚率先派遣了留日学生。维新运动时期,留学生作为新的社会群体有了崭新的形象。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张之洞撰写了《劝学篇》,强调教育要传授中国传统之学,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之不足,这受到清政府的赞赏并广为刊布。后留学日本成为时代潮流,带动了晚清留学教育的风起云涌。在此后很短的时间内,留学生、特别是留日学生成为中国存亡绝续所仰赖的力量。

——摘编自刘晓琴《晚清民初留学生社会形象及其演变》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留苏潮是在特定的国内外环境下形成的。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举,一个突出的困难在于建设和管理人才奇缺。在中苏友好结盟的条件下,向苏联派遣留学生,加速培养一支强大的建设人才队伍,成为新中国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尽管留苏潮经历了潮起潮落、起伏曲折,但它对新中国建设事业的作用是不容低估的,最重要的是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和各种专门人才。

——摘编自周尚文《新中国成立初期留苏潮述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民初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留苏潮”形成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现代中国“留学潮”的认识。
2020-12-24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英国两党制下,每次执政党的更替,都引起政府人员的大换班。在竞选中获胜组阁的政党,就把各种官职作为“胜利果实”,进行公开分赃,分给他们的支持者。针对官吏任用中的严重混乱和舞弊现象,反映工业资产阶级要求的自由主义者极力主张改革文官制度。……经过不断努力,18706月英国最终确立了近代文官制度。规定除首相、各部大臣等政务官外,一切事务官即包括常务次官等文官职位的任命,都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录用;他们不得参加政党活动,不与内阁共进退。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等

材料二   梁启超是倡废科举的维新健将。清廷废科举后,选士制度的缺失,使得晚清政府对国家的控制进一步削弱。无数出路阻塞的生员,除很小的一部分留学外,大部分生员只好在自己的家乡另谋出路,秀才当兵成为晚清的一个重要现象。对这些现象梁启超感触颇深。1910年他游历欧美,在亲眼目睹这些国家吸收科举制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合理内核,形成文官考试制度而发挥巨大的成效后就后悔了,转而称赞“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一大发明”,说废除科举是因噎废食、大错特错的一件事,甚至主张恢复科举。

——据杨键《利玛窦盛赞中国科举制》等整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英国改革文官制度的政治背景。
(2)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梁启超提倡恢复科举制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对你有何启示?
2021-01-02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18年12月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8年光绪下诏变法,明令兼习中西学术,并开办官书局印行“中外要书”,编译出版了较多学校管理方面的书籍。此期,我国教育行政部门较为重视教育管理在学校工作中的作用,张百熙、荣庆、张之洞等人在《学务纲要》中就提出了“学堂所重,不仅在教员,尤在有管理学堂之人,必须有明于教授法、管理法者实心从事其间”。并对没有条件到国外考察学习的偏远地方,也要求广购编译出版的教育学、学校管理法、教育行政法等丛书学习,以提高办学的规范性和办学的效益。由于张百熙等人的倡导,一些地方的学务官员则明令所属学堂的监督、堂长、董事对《学校管理法》《学校卫生学》之类的书籍,“逐日点读,日以五页为限,由查学员随时考察,如该监督、董事等文义不通,不能句读以及毫无心得有不胜管理之任者,准商同地方官即行撤换”。

——摘编自《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及改革》

材料二   启蒙运动的哲学思潮发展深深影响了法国的高等教育,让法国高等教育重生。教育的管理权掌控在政府和国家手中,教师成为国家的公职人员,而不再是僧侣。教育从服务社会的需求出发,为了培养和提高大众素质服务,而不再仅仅是培养能适应上流社会的人或者朝臣和绅士。在教学中摈弃了以宗教神学为主的内容,逐渐以世俗的艺术和科学为主。各级高等教育机构成为资产阶级宣传和灌输其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的主要阵地,新兴大学成为人们接受新知识、新思想、新伦理观念、新价值观念以及新的人生准则的主要渠道。

——摘编自易然《从思想的沃土中汲取营养——法国启蒙哲学对法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教育改革的背景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法国高等教育重生”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各种选拔人才的标准,或以血缘,或以军功,或以赀财,或以德行,或以才干等,但是不可否认,除夏商周时期是以血缘为标准外,其余的大部分时期,德与才都是文官选拔标准的主旋律,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连工商亲员子弟亦被允许报考,甚僧侣道士也能前来应试。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以后,英美等国已完成了工业革命,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迫使政府必须增加管理社会事务的职能,需要增设一些新的社会管理机构和一大批有较高知识水平和技能的管理人员参与管理以提高工作效果,旧有的人事任用制度造成了结党营私、任人唯亲、贪污腐化、效率低下等弊端,不利于迅速发展起来的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各国在借鉴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基础上确立了文官考试录用制度。

——摘编琦略论四方主要国家文官考试制度

材料三   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除科举制,选官似乎又回到了东汉混乱的局势。北洋政府时期颁布了《文官高等考试令》《文官普通考试令》等700多种行政法规文件,初步形成了近代化的文官管理法规、法令体系。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行政范围日益增加,急需一大批懂业务、有专长、技术娴熟的专业行政官队伍来有效执行中央号令,国民政府考试院陆续颁布各种相关法规。应该说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建立起了一整套以西方文官制度为模板的近代文官制度。其考选机构独立化、事务官与政务官分离、按职位分类、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取代四书五经等。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考选制度不仅在考试形式、考场管理、考官、应试资格、法规等方面都吸收了科举的环环相接、细密有序的特点,最重要的是对科举公平竞争、平等开放、择优录用、机构公正等选才精神的继承使公务员考选制具有了名副其实的科举特色。自1927—1937年录取各类行政人员、司法人员、外交人员及其他专门技术人员等1072人,较大限度地网罗了一批高素质人才,许多没有背景的考生,因成绩优异而得以入选,为各阶层知识分子参政提供机会。

——据陈小锦《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考选制的科举特色》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美国家确立文官考试制度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一、二说明中西方文官选拔制度对国家治影响的相似之处。
(4)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考选制度的背景并分析其考选制度的特点。
2020-09-28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社会长期盛行学徒拜师、“寓教于产”的艺徒制技能传授方式。随着近代机器生产兴起,洋务运动进行了以特定教育机关开展近代技术教育培养的早期实践。王韬等改革派主张发展实业教育以振兴实业、救亡图存。1903年清廷颁行“癸卯学制”,专门设置了初、中、高三个等级的实业学堂,晚清实业教育体系初步确立。科举制的废除,使得读书做官不再是唯一的出路和选择。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等实利主义教育理念传入,影响深远。黄炎培等教育家认为当时的实业教育其设置拘统系而忽供求也;其功课重理论而轻实习也;学生“贫于能力而富于欲望也”,提出要改良实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1917年5月,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创设,希望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1922年“壬戌学制”中正式以“职业教育”取代“实业教育”,确定了职业教育的地位。

——段蓝宇《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嬗变》

材料二   德国早在1768年就组织了职业学校,1869年制定了关于职业培训的最低法律要求,1969年的《职业教育法》明确界定了政府、职业学校、行业协会、企业的职责和义务。逐渐形成了“不接受职业教育的人难找工作、而且工资低、失业概率大”的社会氛围,职教经费投入也在不断增长。在德国,小学5~6年级就开设“职业认知课程”,并要求填写职业选择意向书,毕业后可选择主体中学(毕业合格直接升大学)或实科中学(毕业后向技术工人发展)等,并可以根据自身实际转换。除全日制和特殊职业教育外,“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最突出的一种,学生约占70%以上。他们每周在校学习2~3天,其余2~3天到企业实习并领取报酬;学生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学习效果由行业协会在严格规范的背景下组织考评,合格者方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成为德国“经济稳定的保障”,德国的“工匠精神”以及“德国制造”也闻名全球。

——夏姝彦、王玮《德国职业教育的示范效应探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德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哪些措施值得我们借鉴。综上所述,简析中德近现代职业教育对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官”一词在中国古已有之。《后汉书·志第五·礼仪中》中就有:“立春,遣使者赍束帛以赐文官。”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职业文官。秦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一整套管理政府官员的制度,这就是中国古代的文官制度。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中国的文官制度不断发展,日趋成熟。隋唐以后,政府采取公开考试、择优授职的科举制度,形成了一整套关于文官的录取、任用、考核、回避、阶制、奖惩、抚恤、待遇、退休、保障及激励的规范与制度。……早在唐代,中国的典章制度即已倾倒日本朝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官制度决不是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简单再现。

——摘编自戴小明《论中国古代文官制度》

材料二   1688年光荣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和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为了克服政治上“政党分赃制”带来的政治混乱和提高官员行政素质,保证政党轮流执政背景下行政工作连续性和稳定性,英国实行了文官制度,逐渐成为英国民主政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石。在文官制度中,考试制度又是文官制度的核心和支柱,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就是以考试制度的建立为开端的。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枢密院令,规定“凡未经考试并持有合格证书的一律不得从事任何事务性官职”,标志着以考试任职为核心的英国文官制度的正式确立。

——摘编自吴湖《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的演变》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从确立的原因方面进行中英对比,分析说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官制度决不是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简单再现”。
8 . 文官制度是古今中外重要的用人制度。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奠定西方文官制度的基础。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光荣革命后,旧制度带来贪污腐败、卖官爵、政治丑闻屡见不鲜。这些严重影响到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加速发展经济和实现自由竞争的愿望。19世纪50年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加大了政府工作量,也使得政府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化、更加专业化,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管理这些新老产业。

——摘编自徐愿《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原因。

材料二   1883年,国会通过了《彭德尔顿法》,首次确立了美国联邦政府官吏管理的竞争考试和功绩制、职务常任以及政治中立三项原则,成为美国政府人事管理制度的一次革命性变革。美国在选拔和任用文官时,更看重应聘者的专业才能和解决某些专业问题的本领,因为在美国人心中,政府官员最好是某一领域的专家或权威者。1978年,卡特政府改革通过的《文官制度改革法》在联邦政府文官录用中对妇女、黑人和其他少数族裔予以适当照顾。文官制度建立之后,随着时代的变迁,它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摘编自郑易平《美国文官制度的建立与改革对其政治制度稳定性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文官制度的特点。

材料三   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总体上以西方文官制度为蓝本,同时汲取了科举制的合理成分,带有中西合璧的味道。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在法制化道路上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进程。有关文官考试、任用、薪俸、抚恤等相关的法律体系从无到有,逐渐形成和完备。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党派性则更加浓厚,一切文官均需为国民党的一党私利服务,成为实际上的“党务员”。军治色彩则在北京政府时期体现得最为明显,军阀之间相互割据,凭借自己的军事势力,制造政潮,以军压政。

——摘编自陶继波《民国时期文官制度发展概述》


(3)根据材料三说明民国时期中国文官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中国文官制度确立的背景。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末以来,英国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日趋重要,建立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成为当务之急。1854年,在工业资产阶级的强烈要求下,《诺新科特—屈维廉报告》发表,对文官的选拔、晋升等提出改革建议。根据此报告,英国于1855年和1870年两次颁布法令,确立了近代文官制度。它规定由独立于党派政治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文官考选事宜,引入公平竞争机制,优胜劣汰、选贤任能。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的影响,只要无过失就不受免职处分,可一直工作至退休。文官不得参加政治活动,不得兼任议员或政务官员,不得参加政党和营利性经济活动。有人称文官成为“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

——摘编自张延华《廉洁与效率:英国两次文官制度改革的共同价值取向》

材料二   孙中山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设立了铨叙局,负责办理官员任免、升迁和调转等事务,并由法制局颁发了一系列法规。袁世凯夺取政权后,又相继颁发了一整套文官法,将文官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政务官是负责制定政策,随政党内阁的更替而变动的高级官吏。事务官负责执行政策,管理行政事务,不因政党内阁的更替而变动的官吏。同时,这些法令法规又将文官职位分为四个等级:即特任官、简任官、荐任官、委任官。

——摘引自吴雪娟《民国时期的公务员制度及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文官制度不同于中国科举制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中国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并指出中英两国文官制度改革(建立)的意义。
10 . 教育关乎个人的幸福、国家的繁荣、世界的未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古希腊的教育家们在从事教育的时候,没有历史负担。既没有既成的、公认的文化传统可资遵循,也没有权威的古圣先贤规范他的思路……古希腊先哲的著作都是私人著述、一家之言,对后人只有启示、教益,而没有约束力。
——据张瑞璠 王承绪《中外教育比较史纲》
材料二   16至18世纪前期,在欧洲,教育的控制权主要掌握在耶稣会和其他宗教团体的手中。18世纪后期,欧洲学者兴起一股民族主义教育热潮。他们表达了大致相同的教育思想:学校必须由民族国家办理,对所有公民实行一定程度的免费教育,努力按照国家的要求和标准去塑造国民。
——据王春梅 《西方民族主义教育思想研究:流变及省察》
材料三   二战后西方教育思想沿着两条不同的轨迹发展:一是为了积极应对时代发展和国家间的竞争,走上了以教育危机和教育改革为核心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的道路。二是鉴于旷日持久的世界大战所造成的恶果,走上了超越民族主义的国际主义教育思想的道路,
——据王春梅 《西方民族主义教育思想研究:流变及省察》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古希腊教育思想产生的政治、经济背景。
(2)明清王朝对教育的控制权体现在什么制度上?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18世纪后期欧洲民族主义教育思潮兴起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二战后西方教育思想的两条道路。分析第一条道路形成的时代背景。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今天中国教育发展的认识。
2019-01-30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广东惠州高三4月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