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教育与选官用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据《南史》记载,刚担任尚书省右仆射的世族子弟王僧达“自负才地,一二年间便望宰相”;其孙王融“自恃人地,三十内望为公辅”。这说明南朝
A.选官重视才能与人品B.用官看重名士对人才的举荐
C.门阀是选官重要依据D.世族子弟直接继承父祖官爵
2021-06-01更新 | 134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大附中2021届高三5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大明会典》记载:在京官,初入仕者,且令试职,一年后考,堪用者与实授,即正式任命;不堪用者降黜,量才录用。据此可知,这一规定
A.扩大官员晋升途径B.完善考试录用程序
C.强化君主专制权力D.优化官员岗位配置
3 . 下图为明清时期的《养正图解》书影。“养正”是明清最初级教育——蒙学的基本价值。所谓“蒙以养正”,是从人的先天根基开始,通过启蒙教育,将古代至宋明时期的思想精华传授给学生。明清时期的蒙学教育
A.全面夯实儿童的基础知识B.标志理学开始走向生活化
C.重视儿童道德品质的养成D.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 .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19世纪初,英国政府对文官进行了重大改革,1870年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近代英国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经济结构变动B.工人阶级要求提高政治地位
C.内阁地位发生变化D.民众科学素养普遍得以提高
2020-11-21更新 | 752次组卷 | 2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04年,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亲自撰写《学堂歌》(如图),并制定较为规范的诵读仪式,据此可见他
A.阐明了“中体西用”的主张B.强调了发展教育的价值导向
C.摆脱了儒学正统思想的束缚D.开启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先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中国的儿童以家庭教育为主要形式,清朝前期在各类官学的入学人数只占到童生数的1%;1905年以后,新式学堂学生人数以每年净增30万的速度扩大,1907年为1024988人,1909年达1639641人。在各类新式学堂中,幼稚舍、蒙养学堂、初等小学堂等初级教育占有相当比例。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工业文明开始传入B.科举考试废除
C.新式学堂数量增加D.近代教育体系完善
7 . 撒切尔曾说:“英国文官制度的绝对专业化,使得政府能够在最低的差错和最高的效率的情况下运转自如。这个制度足以让采用不同制度的其他国家羡慕不已。”据此可推知,文官制度
A.容易滋生官僚习气B.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
C.触碰了资本主义基本制度D.借鉴了中国的科举制
2020-09-11更新 | 891次组卷 | 40卷引用:10分钟同步课堂专练-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6课西方的文官制度(基础练)
8 . 严格来看,内阁是一个不定型的团体,内阁成员既不能作为管理和策划者,也不能作为政治领导者。罗斯福总统是不可能完全把内阁当作一个团体顾问来使用的,内阁成员们也不可能提出总统所需的方案。现实的需要使总统转向了“新政”人。据此判断,下列哪些属于“新政”人(     )
A.新晋的内阁阁员B.新当选的国会议员
C.总统新任命的司法人员D.新型的政府公职人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教育的发展关系到民族的兴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甲午战前,尽管西学传入中国已近半个世纪,官办新式学堂也有30多年历史,但在人才培养与选拔方面,西学仍然只是作为科举的补充。道光至光绪四朝,清朝官员先后奏呈过10个以上的科举改革方案,试图以变常科开特科、纳洋学于科目、设经济特科、废八股改试策论等形式,讲求实学,吸取西学之长,广开取士纳贤之途,重新激发科举制的活力,可是始终不得要领。

材料二   1905年,科举制废除之后,“不废经学”的责任更多地落在学堂的经学课程上。张之洞规划学制的经学课程时,曾经自信地表示:“若按此章程办理,则学堂中决无一荒经之人,不惟圣教不至废坠。”但是,从学制执行的效果显然与他的预期相差甚远。算学、格致、地理、体操等实用学科受到学生的喜欢,经学却普遍成为最无聊、最不受欢迎的课程。

——以上材料均选编于《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下)

材料三   下面是1951—1957年中国高等教育中不同学科学生数量的构成比重情况表(%)


——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年)

材料四   加快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动素质教育。根据新的课程体系,积极推动中小学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大力加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大高等学校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力度,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强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和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积极开展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课题研究,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咨询和服务。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2年工作要点》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晚清科举考试的变化的特点及其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张之洞规划经学课程的主要意图和客观效果。
(3)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
(4)材料二体现了我国怎样的发展战略?并指出该战略所反映的时代要求。
2020-09-02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沙洲中学2020届高三考前热身训练历史试题
10 . 驻美公使陈兰彬就裁撤留美幼童在奏报中说:“诚恐将来利少弊多,各学生撤回内地,严加甄别,择稍有器识者分派需用各衙门,充当翻译通事,俾之学习政事威仪。”材料表明
A.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B.封建保守思想根深蒂固
C.政府弃用留美归国人才D.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失败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