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教育与选官用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 道试题
1 . 以“史”名官的职官,在商代晚期殷墟甲骨文中便已出现,战国晚期成书的《周礼》所设职官体系中,“史”的数量非常多,分布在“百官府”,即数量众多的属官之下,职责是“掌官书以赞治”。大量的“史”职人员的设置
A.说明真正意义上的史家史学已经出现B.推动了“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C.反映了官僚制对文书行政书写的需求D.有利于士阶层崛起和维护政治秩序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55年的英国《绅士杂志》认为中国在政府统治技巧上优于其他国家,赞赏其爵位、官职不是世袭而是考试得来。大量的书籍、报道使科举考试为西人所了解、熟知。1870年,英国格莱斯顿政府颁布了第二道改革文官体制的法令,该法令规定大部分文官均需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此后,英国逐步建立起政治中立、职务常任、强化培训、知识更新等颇具西方特色的近代文官考试制度……欧洲对科举制的推崇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中晚期。随着西方来华人士对科举制度了解的深入,他们也发现了科举考试的缺陷并对考试内容和形式提出了质疑。大卫·修魔曾尖锐指出“平等竞争,公开考试,择优录取”是科举的优势,但科举的内容使中国知识结构不佳,中国科学的水平因而落后。

——马桦《英国文官考试研究》

材料二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理论准备中,孙中山借鉴西方近代文化考试的经验,吸取我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合理内核,创立了“五权分立”、考试任官的政治学说。早在1906年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中,他就对英美等国通过选举等录用人才的办法提出了质疑,指出真才实学之人因口才木讷而被忽视,而要解决这一缺陷,只有辅以考试之法。……考试权独立是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的重要原则。他指出,英美等国的考试制度,考试权仍然在行政权之下,权限不明,流弊反多,应该有专门、独立的机构来掌握考试权,君权、行政权皆不能加以干涉。孙中山希望通过考试制度杜绝幸进,澄清吏治,彻底改变中国用人行政上的种种弊端。……这对中国近代文官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杨学为《中国考试制度通史》


(1)概括18—19世纪中后期,西方对中国科举制的态度出现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中英两国都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进行有益探索,指出其探索的共同特点,并比较二者的探索在近代社会转型中的不同作用。
2021-11-20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崇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A卷)历史试题
3 .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它以民间创办为主,是相对独立于官学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灵活多变的办学方式,为历代教育家所取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唐代书院的名称最早见于唐代,民间书院传道授业,教化公众,得到朝廷鼓励。唐中期以后书院多集中于长江流域,较著名的有衡阳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
两宋民间书院获得重大发展,书院与理学的一体化,注重探讨义理,注重人格修养。教学方式多采用问难辩论式,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宋代主要分布在方,著名的书院有: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等。
元朝官学化是元代书院的一大特点,将书院山长列为名地管学提举司下属官员的编制,由行省任免,书院财权也由官方掌管。学生通过考核也可以进入途。这样,书院完全被纳入官方教育体制。
明朝明初一百年间,书院一直处于沉寂状态。至成化后,书院逐渐恢复,到嘉靖年间兴盛。明代最著名的书院是位于江苏无锡的东林书院。书院盛行“讲会”制度,允许不同的学派讲学,百家争鸣;明中叶后政治日趋腐败,书院品评朝臣,批评时政,政治性倾向加强,朝廷屡次禁毁书院。
清朝清代初年,统治者推崇科举和官学,对书院加强抑制和控制。光绪年间,改书院为学堂,晚清书院衰落。

——摘编自邓洪渡《中国书院史》等上表为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简表。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两则的历史信息(经济角度或思想文化角度),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2021-05-22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雷式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作为中国近现代最杰出的学者之一,张元济参与主持和督导商务印书馆近60年,带领着商务诸君以“吾辈当以扶助教育为己任”,在毫无成例可援的情况下,凭着集体智慧,1903年推出“最新教科书”成为中国第一套现代教科书、1912年推出“共和国教科书”为变革中的国家确立全新文化标准、1922年推出“新学制教科书”诠释了民国教育改革巅峰。1937年,卢沟桥的枪声即将响起,他从《史记》《左传》《战国策》中撷取8篇故事,对原文作了适当的删节,并全部翻译成白话文,并在每篇后面加以评点。8篇故事包括《公孙杵臼程婴》《伍尚》《子路》《豫让》《聂政》《荆轲》《田横》《贯高》,所涉及的人物却不止上述9人,比如《荆轲》一篇就记录了田光、樊於期、荆轲、高渐离四个人的慷慨就死。编书不仅有抵御外侮的意思,更有扭转社会风气、抵抗人格堕落的宏愿在内。

——摘编自吴小鸥《中国现代教科书之父张元济》等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元济对中国教育的贡献。
(2)根据材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元济取得贡献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学者张鸣在《北洋裂变》中有如是论述:晚清时节,士兵们一般不敢轻易进学堂生事,哪怕这个学堂里有革命党需要搜查。进入民国之后,这种军警怕学生的状况,并没有消除。即使有上方的命令,军警在学生面前依然缩手缩脚,怕三怕四。他们尊学生为老爷,说我们是丘八,你们是丘九,比我们大一辈。这反映了当时
A.知识分子受到一定尊重B.警民之间关系较为融洽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军警素质的低下
6 . 1905年袁世凯在《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大端。……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材料观点
A.表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B.推动了近代教育制度的改革
C.为近代学校教育改革提供借鉴D.表明北洋军阀政府对教育的关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选官制度,主要有察举、征召、辟除等方式。两汉的察举,以孝廉最多。察举贤良,一般还要进行对策考试。这种考试方式在南北朝时期越来越被重视,开了隋唐科举制的先声。

唐朝沿用并发展了隋代的科举之法,考试内容也有所变化,有经学基础知识、文采词章、经学理论、改论见解等,还有一些专门知识,如律令、算学等。

宋代对科举制度进行了多次调整,定制为三年一次,分州试、省试(中央考试)殿试(皇帝亲试)三级进行。宋代考试内容一直有变化。在宋代废止了行卷和公荐,实现了“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宋代考卷实行糊名弥封制乖誊录制。

明清时期的科举,采用八股取士,三年一次,分为乡试、会试、殷试三级。乡会试的主考、同考由皇帝钦定派遣。考试有严密程序,考官入院,立即封锁内外门户。考生入院时,要逐人搜检。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采月公务员制度。国民政府公布的《考试法》规定了考试的具体办法和操作规程。考试分为普通考试、高等考试、特种考试。高等考试,甄拔各项荐任职公务员,分为三试,第一试科目为国文、本国史地、国民党党义;第二试为专业科目;第三试为面试和成绩审查。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了《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任用法》。1931年6月,国民政府公布了《公务员惩戒法》和《公务员惩戒委员会组织法》,但是得不到严格执行。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不得不指出,“多年来官僚主义已构成政治上的最大弊害,而以敷衍塞责、假公济私为尤甚”。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南京国民政府选官制度的新变化。

8 .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19世纪初,英国政府对文官进行了重大改革,1870年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近代英国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主要原因是(     )
A.最先爆发资产阶级革命B.英国政府的推动
C.工业革命的影响D.中国科举制的影响
9 . 1919年秋天,郁达夫从日本回国,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报效祖国,参加北洋政府组织的外交官考试和文官考试。意想不到的是,北洋政府只是做做样子,选取名单已经内定,致使学富五车的郁达夫两次都名落孙山。这反映了
A.北洋政府没有文官选拔制度B.北洋政府文官选拔存有弊端
C.郁达夫志大才疏,无真才实学D.文官考试无法选拔真正人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一天,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设宴招待新来教师,问大家到校印象。钱穆直抒已意:"初闻燕大乃中国教会大学中之最中国化者,心窃慕之。及来,乃感大不然。入校门即见‘M'楼、‘S'楼,未悉何义?此谓中国化者又何在?此宜与以中国名称始是。”由此可见,他
A.怀持民族意识坚决抵制西方文明B.对中国学术思想史研究博大精深
C.发掘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主要精神D.极力维护传统华夷之辨与汉化意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