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教育与选官用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近代西方的文官制度,职位面向所有公民,通过公开考试的方式,平等竞争,择优录用。这反映出该制度(     
A.担负着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B.扩大了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基础
C.受到两党或多党政治制度的影响D.赋予移民和妇女公平竞争的权利
2022-12-30更新 | 296次组卷 | 35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成化年间,江西提学佥事李龄在为白鹿洞书院制定的学约中规定:院生可先读《小学》,再读《四书》《五经》和明代御制书、史、鉴等,至于用什么样的方法读和读书应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并没有硬性规定,只是强调“各随资质高下”。……与官学不同的是,书院更重视学生对儒家经籍中所包含哲理的内省与感悟,注重学生“应举业”和“尊德性”的统一。……正德年间,王阳明、湛若水等学者开始通过兴办书院来广泛地传播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以图正人心而淳风俗。在王、湛等学术大师的带动下,面向平民传播日用伦常之学,成为明中后期书院教育中的普遍现象。

——摘编自邓洪波宗尧《明代书院教育及其对现代大学的启示》


(1)根据材料归纳明朝书院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书院教育的意义。
2021-09-17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19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民初受美国影响的另一股教学思潮,即为平民主义教育思潮。1912年,教育总长蔡元培赶赴参议院宣布政见时,提及教育方针应分为二:普通与专门,在普及教育方面,务顺应时势,养成共和国民健全制人格;在专门教育方面,务养成学问神圣之风气。所谓“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即从受教育者本体着想,立于儿童之地位而体验之,以定教育方法。这种以儿童为本位,注重个性的教育,即为平民主义教育的先声。1919年欧战结束,民主思想盛行,平民主义教育的要求亦告急切。适于此时,平民主义教育倡导者杜威来华讲学,经胡适、陶行知等介绍其学说,遂成为当时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一股教育思潮。

欧战结束后,风行于中国的职业教育思潮、平民主义教育思潮等均深受美国的影响。其主因乃清末以来,中央政府对教育未加重视,教育领导地转入私人教育家之手,其科学制系统,其中尤以留美者居多。除了教育新思潮涌入中国外,1922年公布的新学制系统,即仿效美国学制。可知中国的教育政策,已由清末的以日为师,到了民初转而向美国学习,而中国的学制系统,从此即无重大改变。此外,从上述各种新思潮的引进中国,可知救亡与启蒙确实为此时期之重大课题。值得注意的是,在政治上,从某种意义上说最后是“救亡压倒了启蒙”;在教育上,则从晚清重视国家富强中,开始注意个人技能的关怀与思考。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1-09-17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0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4 . 下图所示为山东济宁嘉祥武氏祠汉画像石上的“曾母投杼图”,其中出现了斜织机的型制。普及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中也有反映孟母教子的“子不学,断机杼”的片段。据此可知
A.孟母教子的传说在历史上真实存在B.家庭教育受到古代社会重视
C.战国时期纺织技术对后世影响深远D.中国古代妇女地位逐步提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康熙初年,为了应对来自边疆地区的骚乱与侵扰,清廷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在战事上,这一时期的武备人才奇缺,因此,康熙亲政之后,着力改进武举科考程序,以期选拔大量武备人才补充到军队中去。为了避免文试内容在武举科考中占据比例过大的问题出现, 康熙要求武举考生必须重视外场的武艺较量和竞争。同时打破了满人兵士在武举科考中的一系列优势和特权,逐步取消了汉族兵士参加武举科考的身份限制。康熙还对武举考试不重实用的现象非常不满,在增删《武经七书》相应内容时就指出:“武经七书,未必皆正,所言火攻、水战,皆虚文。”经过康熙下旨修订后的《武经七书》,更加简明实用,考生们将其称为“新武经”。在康熙一朝录取的武进士,是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皇帝执政期间录取人数最多的,康熙皇帝任内共举行了21次武举殿试,一、二、三甲共录取2364位武进士。

——摘编自赵富学、周童、李攀飞《康熙时期武举科考制度的四次改革及其历史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熙时期推行武举科考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熙时期武举科考制度改革的历史影响。
6 . 撒切尔曾说:“英国文官制度的绝对专业化,使得政府能够在最低的差错和最高的效率的情况下运转自如。这个制度足以让采用不同制度的其他国家羡慕不已。”据此可推知,文官制度
A.容易滋生官僚习气B.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
C.触碰了资本主义基本制度D.借鉴了中国的科举制
2020-09-11更新 | 891次组卷 | 40卷引用:10分钟同步课堂专练-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6课西方的文官制度(基础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7 . 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
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
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2020-07-08更新 | 11248次组卷 | 133卷引用: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Ⅱ)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从秦统一后,就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其特征是中央政府和皇帝任免各级政府官吏,这些官吏有任期,依靠薪俸为生。官僚体系下,皇帝是一切国家军政大事的最后决定者,中央的总负责人,被称为宰相。西汉时,宰相一度是一个人,权力很大,对君主形成威胁。到唐宋发展成为多人集体制度,皇帝诏令需经宰相会议通过才正式有效。明清时期专制主义强化,废除了宰相,由皇帝直接掌管六部。但皇帝决策总有许多困难,所以后来形成的内阁制实际仍然是一种宰相制度。对于人才的选拔,从唐代起形成了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把最优秀的人才选拔到最重要的岗位上。为了保证官员认真负责,不营私舞弊,又设立监察机构。

——摘编自马克垚《古代专制制度考察》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迅猛发展。18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地位增强,推动了整个英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纵深发展。但直至19世纪初,英国政府各行政官吏的选任还依然采用中世纪延续下来的“恩赐制”,多由贵族子弟充任,买官鬻职成为社会普遍现象。膏粱子弟、庸碌无能而踞高位者有之,身为要官领取高薪而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者有之,文官素质每况愈下,工作效率低,严重影响政府声誉。1853年,英国政府出台了《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提出了三项改革计划:一、区分文官类别,统一规定文官录用的年龄和薪俸标准,量才使用。二、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祛除恩赐制弊端,选拔优秀人才。三、严格文官工作考核,实行政绩晋升制,奖优汰劣,奖勤罚懒。这些建议后来均以法令的形式逐一被采纳并加以实施。

——摘编自陈有义《试论19世纪中期英国文官制度改革》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和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根本差异。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下表是中英两国在19世纪中叶前后考试的(局部)内容的对比,考试内容的差异反映的实质是

A.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差异
B.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差异
C.中国向西方学习从器物到制度的升华
D.英国选官制度是科举制的鉴和发展
2019-09-21更新 | 169次组卷 | 4卷引用:2019年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到18世纪末,英国官吏任用仍主要采用恩赐制、政党分肥制等。19世纪大批有关中国科举制度的著作在英国问世。1835年一位英国人撰文评价东印度公司采用公开考试竞争原则选拔文职人员时说:“这种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在印度的充分发展,预示着或许将来有一天,它会像火药和印刷术一样,在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伟大变革。”1836年英国观察家默德赫斯特在著述中说:“假如我们的文职官员和副职官员在得到委任之前,能够采取某种三级考试的选拔,那么他们就不会经常出错了。”19世纪中后期,英国政府颁布了两道改革文官体制的法令,逐步建立政治中立、职务常任、强化培训、知识更新等颇具西方特色的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并被其他西方国家纷纷效仿。

—据马桦《英国文官考试研究》等

材料二孙中山借鉴西方近代文官考试经验,吸取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合理内核,创立了“五权分立”、考试任官的政治学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一个月内即制定了《文官考试委员官职令草案》《文官考试令草案》。袁世凯任大总统时期,相继颁布《文官任职令》《文官保障法草案》和《文官惩戒条例》,初步形成了一套文官制度。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考试院,着手推行公务员制度。1933年3月,公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近代公务员制度初步确定。但是国民政府一面采用公务员制度,另一面限制非国民党员进入政府;一些地方实力派也把公务员制度视为中央政府对地方进行人事渗透、瓦解其统治基础的阴谋,坚决阻挠公务员法的制定和推行。总的来看,公务员制度在抗战之前推行效果相对较好,而到了抗战时期及至解放战争时期则步履维艰,流于形式,甚至是连形式都没有。

—据杨学为《中国考试制度通史》、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英两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探索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英国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近代文官制度实践效果不同的原因。

2017-10-17更新 | 537次组卷 | 18卷引用:【全国百强校】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第十一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