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教育与选官用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2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自夏朝以来,就有了庠、序、校和学等教育机关。“学在官府”,只有奴隶主子弟能入学校学习,而劳动人民子弟只能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跟长辈学习一些为人之道和生产劳动的知识与技能。但到了孔子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这就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孔子在创办私学的职业生涯中,其弟子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孔子弟子中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南官敬叔、司马牛、孟懿子,但更多的是来自平民家庭的颜回、曾参、闵子骞、仲弓、子路、子张、子夏、公冶长、子贡等。

——据《中国古代教育史》

材料二:古代儿童启蒙读本有这样的内容:“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据《中国古代教育研究》

材料三:“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这是我国古代教育的真实写照。这一情况在19世纪60年代因新式学堂的出现有所改观,当时的学校开设有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行军布阵等课程,特别是1904年清政府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更是规定了学校教育中几何代数、植物动物、理化、法制理财、体操等课程的课时,在中学堂180个课时中,读经讲经以45课时居于榜首。

——据《中国近代教育史》

材料四:恢复高考以来高校招生统计图表


(1)据材料一述评孔子的办学思想。
(2)根据材料二归纳有关信息。你对此有何看法?
(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我国近代教育与古代教育相比有着怎样的不同?反映了教育发展的什么趋势?
(4)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形成材料四状况的原因。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教育的看法。
2 . 近代西方的文官制度,职位面向所有公民,通过公开考试的方式,平等竞争,择优录用。这反映出该制度(     
A.担负着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B.扩大了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基础
C.受到两党或多党政治制度的影响D.赋予移民和妇女公平竞争的权利
2022-12-30更新 | 297次组卷 | 35卷引用:河北省省级联测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代社会初期(即战国及其以前),在官吏的物质待遇方面,一般采用分封的形式,按奴隶主贵族的尊卑等级封予一定的土地和奴隶(或奴仆),以在该领地上的剥削收入供其支配享用。战国时期产生了封建官吏俸禄制度,当时各国的俸禄大多采用实物(主要是粟),其标准和计量单位也不统一,秦朝开始才有了统一的俸禄制度。与秦汉相似,隋唐时期官吏也分品级,唐代百官除正常的俸禄外,还可按月领取俸料,所谓俸料包括厨食料(如薪炭)、衣服料(如绸缎)、办公料(如纸笔)等都属于这一类。

——摘编自柏铮主编《中国古代官制》

材料二   明代官俸制度的最终确定是在洪武二十五年,“令公、侯、伯皆给禄米,论功定数,责成他们各归旧赐田于官”,把核定官俸与文武官员的品、阶、勋相结合,根据官制统一按月发放官俸。官俸折钞始创于明太祖,全面施行则从明成祖开始。与唐宋时期的厚禄相比,明代的俸禄可谓相形见绌,不可同日而语。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总结明亡时深情地说道:“今日贪取之风,所以固胶于人心而不可去者,以俸给之薄而无以赡其家也。”

——摘编自张兆凯、陈长泉《论明代俸禄制度演变的原因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官俸制度产生的原因,并概括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官俸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官俸制度与以往相比出现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晚清士人刘大鹏于1905年11月2日在《退想斋日记》中写道“科考一停,士皆殴入学堂从事西学,而词章之学无人讲求,再十年后恐无操笔为文之人矣,安望文风之蒸蒸日上哉!”这表明刘大鹏质疑科举制废除理由是
A.士人前途渺茫B.中学无以为继
C.读书风气减弱D.西学威胁统治
2021-01-02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巨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光绪二十四年五月,管学大臣孙家上奏折说:“学堂教育人才,首以书籍为要。而书籍考订尤不可不精,若使书中义理稍有偏歧。其关乎学术人心者,甚非浅鲜…履霜坚冰,臣实惧之,一旦反上作乱起于学堂之中,臣何能当此重昝。”这份奏折意在
A.将教育作为救国根本途径B.批判中体两用思想
C.推动政府统一规划教科书D.建立新型教育体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下、最下五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获相应的奖励出身,并被授以官职或得以升学。奖励出身大致可分为翰林、进士、举人、贡生、生员五级,依据各级不同情节,分别由官府予以录用。”此规定应出自
A.新政时期更新选官制度B.清政府时期《奏定学堂章程》
C.南京临时政府法规草案D.北洋政府《文官考试法草案》
2020-12-06更新 | 224次组卷 | 23卷引用:天津市部分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近来,有学者以“传统与西潮:清朝末年的新教育”为题发表评论:“自鸦片战争失败后,清廷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传统封建式的旧教育,已不能适应变迁的社会,中国似乎必须借助教育来寻找富强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变革中的晚清教育

时间成果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相继设立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广州同文馆等
19世纪60年代始全国各地相继建立福州船政堂13所军事学堂
1872年起清政府分四批派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开创了出国留学的教育模式
1898年光绪帝颁布上谕,将各省书院改建为学堂
1901年8月清廷颁布上谕:“将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为设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均设中学堂,各州县均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1903年张之洞等奏拟的《奏定学堂章程》颁布,规定:“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中国经史之学为基……而后以西学渝其知识,炼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
1905年8月清廷谕令停科举以广学校,决定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课考试亦停办
1906年清廷正式成立学部,开始有了统辖全国教育行政的正式机关

——据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等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清末教育变革中“传统与西潮”关系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8 . 下图所示为山东济宁嘉祥武氏祠汉画像石上的“曾母投杼图”,其中出现了斜织机的型制。普及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中也有反映孟母教子的“子不学,断机杼”的片段。据此可知
A.孟母教子的传说在历史上真实存在B.家庭教育受到古代社会重视
C.战国时期纺织技术对后世影响深远D.中国古代妇女地位逐步提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留学运动是伴随着中国国门的被迫打开、西学东渐进一步扩大后逐渐开始发展的,它以1872年容闳倡导的留美幼童运动为肇始,在20世纪初的清末新政时期形成留学潮。从清末到民国,走出国门留学欧美日的中国留学生,起码在10万人以上。留学生对西方物质文化的引入,改变了传统中国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生产方式一统天下的局面,使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成为中国社会生产方式的组成部分。留学生对西方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引入,直接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解体。留学教育是文化开放的产物,一部留学史就是一部学习西方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并逐步深入到精神文化的历史。

——摘编自张应强《中国近代文化转型与留学教育》

材料二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海外学子怀着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和美好憧憬,克服难以想象的政治、经济、生活等方面的种种困难,返回祖国。他们归国后,为百废待兴的中国科技与教育等奠定了基础。20世纪80年代后,改革开放时期的留学生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具有多元的开放色彩。他们不仅仅限于单一的归国服务的传统模式,还创立了中外结合或来去自由的国际合作新方式。不少人与国内科研机构搞合作研究,或利用国外的信息和资源优势,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献计效力。留学生在中国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为突出。

——摘编自李喜所《百年留学潮与中国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留学教育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较于近代中国,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留学教育的不同之处,并说明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
10 .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19世纪初,英国政府对文官进行了重大改革,1870年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近代英国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经济结构变动B.工人阶级要求提高政治地位
C.内阁地位发生变化D.民众科学素养普遍得以提高
2020-11-21更新 | 752次组卷 | 2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