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6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本人具有极强的政治野心,希望在其统治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以满足无限膨胀的权力欲望。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这种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模式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自商鞅变法后,秦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韩非善于总结诸子百家学说,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崩离析、颠沛流离,人民渴望一种安定的生活和稳定的政治局面,秦始皇统一六国,正合了时势的需要。

——摘编自胡学宇《集权主义以及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探》

材料二   三省制形成于魏晋南北朝,确定于隋朝,完善于唐朝。隋朝三省职责分工和运行机制并没有明确,而职责明确、运行协调的三省体制,是在唐朝才得以形成的。唐朝在中央完善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负责草拟有关军国大事的诏旨;门下省是审署下达机构,有封驳之权,负责审查中书省起草的诏旨,如认为不当,可以驳回,此外,尚书省等各官署送呈的奏章,也由门下省先行审议驳正,门下省将审核意见提供给皇帝参考;尚书省主掌行政事务,负责执行政令,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全国各项政务。唐朝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门下省的长官侍中和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令都是宰相,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摘编自赵士祥《对唐朝三省六部制结构与特点的探讨》

材料三   历代丞相、宰相均拥有法定的权力,他们不仅“综理政务,统率百僚”,而且对皇帝也具有某种制衡的权力,因而皇帝有时也怕他们三分;而明代阁臣,包括首辅在内,其初只备皇帝顾问,仁宣后虽说拥有主票拟的权力,但票拟所提出的意见能否实行,却最终取决于批红,况且其中还有很多是属于奉命票拟。因而阁臣的权力决非是法定的。实际上阁臣权力的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对他们的信任程度,也容易受到其它各种因素的干扰,不同的皇帝,授予内阁权力的大小就不一样;即便是同一皇帝,阁权前后之变化有时也很大。

——摘编自关文发、颜广文《明代政治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丞相与内阁的区别。
2023-12-20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明朝初期,统治者采取宽松休养的政策,各行各业得以恢复和发展,商业的作用得到肯定。然而科举名额并未随着人口数量增长而增加,“弃儒就贾”“弃文从商”现象频生。各家学派的思想学说日渐渗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根植于百姓心中的固有的“士、农、工、商”观念发生转变。王阳明在《节庵方公墓表》中对四民关系提出了新的论断:“士农以其尽心于修治具养者,而利器通货犹其士与农也。工商以其尽心于利器通货者,而修治具养,犹其工与商也。故曰:四民异业而同道。”早在王阳明从“格物致知”转向心学之初,他就认为良知存于每个人的心中。经过在贵阳传道、讲学等活动,王阳明进一步认为,人人都有成为圣贤的潜质,“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异于圣人也”。为建立天下大同的理想世界,王阳明强调个人思想境界的提升,重视个体的社会地位,这对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摘编自冯瑜《王阳明商人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阳明社会伦理思想的核心理念及其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王阳明的社会伦理思想。
3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由宋入元的遗民学者胡三省,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进士,曾任小官,宋亡避归乡里。三省精于史学,立志为编年体史学巨著《资治通鉴》作注。注释初稿在战乱中遗失,他复购他本《通鉴》重新作注成书。《通鉴》胡注用力精深,内容丰富,大致包括八个方面。第一是音读,即对一些生僻字注出读音。第二是官制,注某官名的职掌、品秩、设立时间等。第三是名物,对一些当时人已不熟悉的古代物品、概念进行解释。第四是地理,注古代地名的建置沿革和名称变化。第五是前后照应,注《通鉴》所载事件、人物的先后联系,诸如某事为此后某事张本,某人某事见此前某卷某年,某字号即此前某卷某人等等。第六是改正错误,指出《通鉴》记事中的一些疏误并进行考订。第七是事件补充解释,对《通鉴》中一些记载过于简略的重要问题补充材料,作进一步说明。第八是对《通鉴》中某些事件、人物的评论。清四库馆臣评为深得注书之体足为千古注书之法。而且,胡三省通过注释中有限的评论,抒发了宋元鼎革的亡国之痛。

——摘编自张帆等《辽夏金元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胡三省为《资治通鉴》作注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胡三省的史学贡献。
4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汉武帝以意识形态“大一统”为主导,推进了国家治理的大转型。一是在思想上摈弃“黄老刑名”,推行尊崇儒术政策,实现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大一统”,从而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儒学”的统治地位。二是在经济上,推行“限民名田”“盐铁官营”,强化货币管理,打击豪强兼并,增加中央财政积累。三是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完善内朝、外朝决策机制,削弱丞相权力,在地方上推行削藩,通过实施“推恩制”,削弱以至剥夺诸侯国的权力,打击分裂势力。四是在军事上,推行“积极进攻”政策,发动对匈奴的大规模战争实现北方安定,多次出兵平定南越国、滇国等少数民族政权内乱,奠定了汉帝国的基本格局。五是在外交上实施“凿空西域”战略,开创了陆上“丝绸之路”。所有这些,创造了西汉历史上第二个发展巅峰。

——摘编自杨焕亭《话说西汉治国理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社会治理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进行社会治理改革的背景。
2024-05-05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安康市安康市高新中学,安康中学高新分校高三下学期模拟模拟预测(三)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熹认为:“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官职之类,都要理会。虽木能洞究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他经常整理经典,并且将理论内容实践在教育工作中,形成了众多科学思想。朱熹重视对学生的科学教育,他提出:“立学校以教其民,而其为教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之间,礼、乐、射、御、书、数之际,使之敬恭。”朱熹强调在进行自然知识学习时,不仅要集中在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更应该升华到人的社会以及道德层面上。他还认为为学需要先穷理,而要穷理则必先读书,这是因为“天理”的精髓和底蕴均蕴藏在圣贤书中。

——摘编自李宏爽《朱熹科学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人才培养的启示》

材料二   康有为在中国最早使用科学一词, 梁启超也曾在《格致学沿革考咯》一文中写道:“培根常日格致之学,必当以实验为基础;又曰,一切科学,皆以数学为其根。”首倡近代科学教育的严复提出“凡西士有言,凡学之事,不仅求知未知,求能不能已也。”他要人应用科学方法于事事物物,实在为科学教育之极致。改良主义者们希望用近代自然科学知识来代替《四书》《五经》等旧知识,他们还主张打破传统教育模式,仿照西方模式在中国建立具有现代形式的学校系统。与此同时,他们还主张改革科举、学以致用,并希望把“西学”列入考试的内容。

——摘编自牛楠《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科学教育思想研究(1901-1937)》

材料三   邓小平提出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至今仍然是我们党的人才战略和科技战略的指导方针。在邓小平科教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科技成果形成了规模化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

——摘编自王建锋《浅析邓小平科学教育思想》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朱熹、维新派科学教育思想的特点及其背景。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科学教育思想的创新之处,并谈谈你对科学教育的认识。
2024-04-20更新 | 150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试最后一卷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有学者指出,周天子“以藩屏周”是通过居高临下地对诸侯国发号施令,即使在宗周失陷、成周衰微的背景下,周天子的至尊地位仍维持了500余年。该学者意在说明西周通过实行分封制(     
A.维持了较长久的统治B.扩大了西周的版图
C.形成稳定的君臣关系D.彻底控制了诸侯国
7 .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民族大融合……而魏晋南北朝是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时期。这个时期,北方内迁各民族,因与汉族长期错居杂处,在汉族的影响下,社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并在加速封建化的过程中,逐渐与汉族形成了共同的经济体制,最后多融合于汉族。而在南方,由于大批北方汉人南迁及少数民族出居平地,也造成某些杂居局面,使一部分与汉族关系密切,少数民族逐渐汉化,也有一些迁居或以其他途径进入民族地区的汉族融合于少数民族。但由于汉族人数众多,文化较高,故在整个融合过程中,少数民族汉化则表现为主要的,汉族融合于少数民族却是局部的。

——白翠琴《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的迁徙与融合》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推动民族融合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交融的特点和历史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完颜亮寻找借口,挑起兵端,分兵数路南下侵宋,进兵声势十分凶猛。当时,宋将王权屯兵庐州(今安徽合肥),但他却不战而退出庐州、和州(今安徽和县)一线,溃而渡江。金兵由此打开缺口,大举进击。对此,南宋满朝大臣,惊恐万状。是年冬十月,知均州(今湖北丹江口)武钜收复卢氏县;十二月,均州乡兵总辖杜隐等收复河南府(今河南洛阳)。

陆游闻捷喜极而作《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诗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敌人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教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摘编自邱鸣皋《陆游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陆游《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一诗的创作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陆游创作《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一诗的用意。
2024-03-13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9 .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得以产生和发展,这一文学体裁以描写民生疾苦为主,风格苍凉却慷慨激昂,悲壮却刚健有力。这一文学产生的主要背景是(     
A.士族门阀势力的快速发展B.南方得到一定程度地开发
C.外来思想文化的巨大冲击D.中原社会面临着统治危机
2024-02-01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之间,关于经济问题的广泛讨论,成为当时“百家争鸣”的重要内容。各学派都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对经济问题的看法和主张……如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张足食与藏富于民,并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荀子提出开源节流、节用裕民、礼义为富强之本的主张。

——摘编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等

材料二:先秦之时,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甚少。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诏有司问郡国所举贤良、文学,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

——摘编自《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的经济主张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经济主张提出的历史背景。
2024-04-17更新 | 162次组卷 | 33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五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