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赫连氏自称夏禹遗民,鲜卑慕容氏自称黄帝后裔,北魏拓跋氏也自称黄帝后裔,北周宇文氏则自称炎帝后裔,鲜卑以“华”自居,而称柔然为“夷虏”;北魏以“华”自居,而称南方的宋、齐、梁为“夷岛”。这些现象反映了(     
A.“华夷之辨”界限模糊B.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
C.文化认同突破胡汉界限D.胡汉互化和融合增强
2024-05-02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茂名市高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1世纪欧洲城市开始兴起,城市居民以移民和原住民为主,二者是以城市特许状为纽带确立的共同体。城市特许状是城市居民通过种种争取自治权的斗争,从封建主手中获得的契约,这意味着共同体的事由全体成员做主。12世纪,由于城市管理需要,罗马法在欧洲复兴;中世纪晚期,市民阶级形成,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市民政治文化的生成,孕育了现代国家的雏形。特许状是一纸契约,赋予城市居民共同享有在本城经营工商业的权利。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市场意识等新的经济理念在城市诞生,现代会计、金融、公司制度等近代经济文化在中世纪城市得到初步发展。这促进了16世纪欧洲文明的凝聚成型。

——摘编自刘景华《中世纪城市与欧洲文明成型》

材料二   随着两宋城市的发展,一方面城市工商业发达,市井文化日趋繁荣;另一方面延续自南北朝隋唐而来的士人城居之风使得文人士大夫居城者明显增多。由此,士庶之间清雅文化与市俗文化之间呈现相互对立、相互渗透的关系,这构成两宋城市文化的基本格局。由于士大夫拥有核心政治资源,掌握着文化霸权的仍然是官而非商,市民阶层处在士人阶层之下,属于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的臣民。由于文化强势之最终仍有赖于政治资源,还衍生出不同行政级别的城市在文化地位上产生相应层级差别的有趣现象。两宋城市文化发展,承续并巩固了唐代以来文化资源集中于城市所带给专制国家在文化上前所未有的控制权,并从各方面影响着村落世界。

——摘编自包伟民《两宋“城市文化”新论》

(1)根据材料指出中世纪欧洲和两宋城市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中世纪欧洲和两宋城市差异的原因,并谈谈对文明多样性的理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据徐松《登科记考》载,中晚唐时籍贯可考的进士共470人,其中籍贯在北方五道(关内、河南、河北、河东、陇右)的共245人,在南方五道(江南道、山南道、淮南道、剑南道、岭南道)的有225人。这一分布情况缘于(       
A.南北民族交融加强B.科举制度的完善C.南北经济均衡发展D.人文环境的变迁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中叶,农业生产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主要农具类型比较齐备,产量、质量不断提高,如水转连磨在宋元两代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发展,南方的水碓既被用于运碓成米、转磨成面,还广泛被用于引水灌溉稻田。在畜力缺乏的地区,还出现了“代耕法”,以耕架代犁,“一人一手之力足敌二牛”。长江三角洲和岭南一带,蚕桑业特别发达。棉花的种植遍布天下。据称,松江200万亩耕地“大半植棉”。烟草自东南亚传入后,很快推广,至明末“北土亦多种之”。

材料二   据记载,嘉定城乡各地,“民间机杼之声相闻也”“昼夜纺织,公私诸费皆赖之”。在松嘉棉织区不仅有以织布为业的机户,也有专门从事棉布加工的轧花业与弹花业,还有专门从事棉布加工的浆染业和踹布业,以及棉布再制品行业,如松江的暑袜业……当时从事个体经营的手工业者,如铁匠、木匠、染匠、窑匠、石匠、弹花匠等,被称为“百工杂作”。此外,雇工大量出现。如万历年间,分散在苏州“机坊”和“染坊”里的织工和染工就各有数千人。景德镇的制瓷业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各地的矿工也随着民营矿业的发展,人数也日益增加。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天石等主编《中国古代史教程》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朝中后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从汉高祖到景帝,皇帝宗室被封为诸侯王的共四十六人,王子侯者二十七人,功臣侯者二百四十人,外戚侯者二十五人。汉初的分封(     
A.促进了汉初经济恢复B.抑制了豪强地主势力
C.维护了国家政权稳定D.埋下了地方割据隐患
2024-03-26更新 | 219次组卷 | 6卷引用:广东省茂名市华南师范大学附属茂名滨海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魏晋时期的名士们多光身着宽大外衣,或者外衣内着一件类似今天吊带衫的奇特内衣,并不等中衣,此衣式仅见于这一时代;女子服饰则长裙曳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表现出优雅飘逸的风格。宽衣博业成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流行服饰。这种服饰装则必备(     
A.是这一时期民族交流的体现B.反映出佛道老庄思想的盛行
C.表明儒学统治地位逐步崩塌D.说明名士能够引领时代习俗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唐代,朝廷对岭南的官员输出以贬谪为主,对西域的官员输出以建功为主。在贬流文人的笔下,岭南不仅是“牢笼”,更是“鬼门关”“死亡乡”;而岑参认定“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甚或姚崇、宋塬、苏颈等人因曾就职西北边疆而官拜宰相。这一差别反映了,当时(       
A.民族政策的重北轻南B.经济发展的区域失衡
C.自然环境的地区差异D.南北诗风的源流特色
2024-03-15更新 | 747次组卷 | 16卷引用:广东省茂名市华南师范大学附属茂名滨海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8 . 《史记》载:“始皇为微行咸阳,与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盗兰池,见窘,武士击杀盗,关中大索二十日。”《资治通鉴》载:“始皇东游,至阳武博浪沙中,张良令力士操铁椎狙击始皇,误中副车。始皇惊,求,弗得,令天下大索十日。”这些材料可以用来说明秦朝(     
A.民族矛盾的加剧B.政策严苛的原因C.六国势力的复辟D.关中地位的重要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魏晋时期游牧民族大量南迁,建立众多汉化政权,“开庠序之美,弘儒教之风”。农书《齐民要术》中记载了制作奶酪、油酥的技术,北方汉语中也充斥“胡虏”之音。据此可知,魏晋时期(     
A.人口迁移促进南北方文化交流B.民族交融呈现双向互动特征
C.政权更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D.丝路贸易丰富中原经济生活
10 . 李贽认为,“商君相秦,才十年卒至富强,而令秦成帝业,虽能杀其身,而终不能不用其法”,因此他将商鞅视为圣人。李贽还高度赞赏被朝廷批判的张居正,认为他功业卓著,是英杰宰相。这体现出李贽(     
A.对个性自由的渴求B.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C.对社会变革的期望D.否定了儒学价值观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