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23-24高三上·湖北·期中
1 . 唐朝的三百六十九个宰相中有十分之一左右是鲜卑贵族的后裔;战败投降的突厥酋长阿史那社尔、执失思力以及铁勒酋长契达何力等也得到了唐太宗的信任和重用;在文化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代北及西域族人后裔更是不计其数,如元稹、白居易、刘禹锡等。这体现了唐朝(     
A.实行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B.民族融合与文化整合加强
C.世家大族依然把持着朝政D.通过联姻方式来巩固边疆
2 . 下面两幅图分别为西汉文帝后期和景帝中元六年地方政区变化示意图。它反映出当时(     

A.政治中心发生东移B.王国威胁解除
C.中央行政体制调整D.政治局势趋稳
3 . 明朝名义上废除了行省制,但在省一级,元代行省为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司,分掌行政、财政、司法及军事。到了中后期,又在三司之上设总督、巡抚,布政、按察等隶属其下。这一变化体现出(       
A.地方行政效率的降低B.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动态调整
C.基层治理体系的完善D.元代行省制的影响根深蒂固
4 . 传统的观点认为:汉武帝早年征伐四方、开疆拓土,却也耗费了国力,以致民不聊生。及至晚年,武帝“幡然悔悟”,停止了对外的征伐,下诏“罪己”。学者辛德勇在《制造汉武帝》一书中认为,是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人为地建构了汉武帝晚年从“尚攻”转向“守文”的政治形象。这一观点引发广泛学术争议,表明(     
A.当代著作比古代史学作品更接近真相B.历史人物形象随着时间推移逐渐饱满
C.时人热衷于对历史人物进行形象重塑D.历史解释受到研究者主观认识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描绘北宋都城的水陆交通及日常生活的《清明上河图》中,缺乏两种市井常见动物——马和羊,画面上,开封的大车都用黄牛或水牛拖拉。对这一信息解读合理的是,宋代(     
A.交通工具的落后导致马匹供不应求B.政府严格执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C.文人阶层对市井生活缺乏基本常识D.边患使政府加强对战备物资的控制
2023-10-07更新 | 713次组卷 | 20卷引用: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十六国时期,匈奴贵族刘渊在发动反晋起兵后不久,向部众宣称自己受命于上天,已具备“德”,并建国号为“汉”,继而将得天下。前秦统治者苻坚也在强调了“受命”“有德”后进一步统一黄河流域。这可以用来说明十六国时期(     
A.华夏认同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B.少数民族统治者的道德修养较高
C.儒学思想得到华夏族群的认同D.南北统治政权积极谋求国家统一
7 . 墨子认为“无自下正上者,必自上正下”。一里之人必须“尚同”于里长,以此层层上推,天下之人必须“尚同”于天子,甚至要做到“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这表明墨子(     
A.背弃了农民阶层的利益B.支持君主的独裁统治
C.吸收了法家的学说理论D.具有浓厚的集权偏向
8 . 唐代,禅宗六祖离能提出"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其三世徒怀海禅师制定的《百丈清规》(寺院章程)主张:丛林以无事为兴盛,长幼以慈和为进德,待客以至诚为供养、处众以谦恭为有礼。由此可知,唐代(    
A.儒学独尊地位牢不可破
B.佛教融合儒道思想
C.佛教注重维护礼乐制度
D.三教并行趋势显著
9 . 宋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较之前代有明显的发展,且商业十分发达。下列关于宋元时期经济发展史实与结论对应准确的一组是(     
选项史实结论
A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提高粮食产量,适应南迁北人的饮食习惯
B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宋元时期燃料结果发生革命性变化
C港中大海船白艘(大船)船员千人,水手六百,卫兵四百,船为四舱,有三帆至十二帆以澳门为主要中转站的海上贸易网络形成
D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过百万;元大都是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广泛兴起
A.AB.BC.CD.D
10 . “汉高祀鲁”画面(如下图所示)展现了汉高祖刘邦称帝后途经曲阜祭祀孔子的场景。下图所示是根据文献史料记载中最高统治者第一次公开祭拜孔子的史实所绘的一幅画。汉高祖此举意在(       

   

A.以“无为而治”理念休养生息B.提倡“尊崇儒术”以治理朝政
C.借助儒家礼仪彰显天子威仪D.奉孔子为万世师表传承儒学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