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 道试题
1 . 【明末清初儒学家】

材料一 顾炎武生于明万历末年,四度落第,绝意科场,至70岁去世均无功名。明亡后,因参与反清斗争与家族财产争端,数次流亡,甚至遭逢牢狱之灾,晚年变卖家产北上游历,才逐渐著书立说。他披阅各种地方志书多达一千余部,其中《天下郡国利病书》、 《肇域志》 为其主要地志著作。顾炎武认为政治的腐败和独裁是导致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倡导广泛的民主参与……他还创办了一些书院和学堂,推广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总之,顾炎武作为清朝初期的一位杰出学者和思想家,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周可真《论顾炎武的“众治”思想》

材料二 明清之际,存在多位声名卓著的理学大儒,如身在江南的刘宗周、黄道周等。相较之下,顾炎武由于终身心向明朝,不与清廷进行任何合作,学术声望颇有不如。然而有清一代,顾炎武地位逐步抬升,晚清曾国藩评价“我朝学者,以顾亭林为宗。国史《儒林传》亵然冠首。吾读其书,言及礼俗教化,则毅然有守先待后、舍我其谁之志,何其壮也”。嘉庆时期,名臣阮元已把顾炎武评价为“国朝第一大儒”,光绪三十四年从祀孔庙,得到古代儒生的最高礼遇。

——摘编自王汛森《清代儒者的全神堂——<国史儒林传〉与道光年间顾祠祭的成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顾炎武的的学术成就,并分析其思想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顾炎武地位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024-05-23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2 . 【民族交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为氏。其裔始均,入仕尧世。爰历三代,以及秦汉,獗鬻、猃狁、山戎、匈奴之属,累代残暴,作害中州,而始均之裔,不交南夏,是以载籍无闻焉。

——摘编自《魏书·续纪》

材料二辽之先,出自炎帝,世为审吉国,其可知者盖自奇首云。奇首生都苍山,徙潢河之滨。传至雅里,始立制度,置官属,刻木为契,穴地为牢。让阻午而不肯自立。懿祖生匀德实,始教民稼穑,善畜牧,国以殷富,是为玄祖。玄祖生撒剌的,仁民爱物,始置铁冶,教民鼓铸,是为德祖,即太祖之父也。

——摘编自《辽史·太祖本纪》

材料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段史料在追溯族源记述上的共同特点,并分析其目的。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文字形态为参考,分析北魏与辽对中原文化态度的异同。
2024-05-04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中国古代改革】

材料一   东汉光武帝即位以后,为了迅速稳定战乱后的社会秩序,即标榜中兴汉室,宣布废除王莽所订政策制度,也以黄老无为思想为依归。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光武曰:“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遂“解王莽之繁密,还汉世之轻法”。因此选用贤良,重视吏治,与民休息。光武帝首先释放奴婢。自登位次年(建武二年)至十四年,曾六下诏令释放奴婢。包括因饥荒穷苦而“嫁妻卖子”者,王莽时没入官府者,战乱中劫略者等,如有抗命不释者,以“略人法从事”。建武十五年,实行“度田”,下令各州、郡清查人民占有田地数量和户口、年岁,目的为要限制豪强富民兼并土地和盲奴婢之人数。而且亦可便于征收赋税及力役。如建武十五年“诏下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及户口年纪”。东汉初,因战费等支出浩大,田租征收十分之一 后减轻赋税,恢复到西汉时期的三十税一政策等。

——摘编自钱穆讲授、叶龙整理《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班正皇帝为了使财政状况好转,为了“裕国”“安民”,为了巩固其封建统治,他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措施。他反对在解决财政困难时,把“裕国”与“安民”对立起来的作法、他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能安民方能裕国”。雍正帝解决财政困难的基本方法是开源节流。其开源的主要措施是重本务农以增加田赋收入,解决民食;通商裕国,即使国课增加,又方便百姓。雍正皇帝反对“困商”“累商”,而主张“通商裕国”,“通商便民”。班正帝曾三令五申各税关不得多方勒索,分外苛求,以利商业的发展。他说:“国家之设关税,所以通商,而非以累商,所以便民,而非以病民也。”

——摘编自马博《大清十二帝》第三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光武帝改革的背景和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光武帝改革相比,雍正帝改革的不同之处。
2024-04-30更新 | 115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

材料一   宋代书院的院长一般是由在职、赋闲官员任职或地方官聘任。书院主要是理学家继承、传递和创造学术思想的场所。为此,书院的课程设置以四书五经和历史学为主。书院往往是由家族或当地名门望族捐资兴建的,但这些资助是有限的。书院的学生都是经过精心挑选,或者名门望族之后,或者官员举荐。学生毕业后多走入官场,成为统治者的有力助手。

欧洲中世纪大学从形成之初就带有明显的资本主义色彩,大部分都是教师与学生的联合体。欧洲大学从一开始就采取了学费制度,来满足大学正常运行的需求。课程设置虽然也有偏向道德说教的宗教学科,但更多的是法学、医学等实用性极强的学科。学生只要交学费就能进入大学学习,毕业以后也是根据自己所学专业以及兴趣爱好决定去向。

——摘编自李雯《试比较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

材料二   13-14世纪的欧洲大学不断发展壮大,被赋予的特权范围也越来越广,有些学生甚至滥用特权做出违法乱纪的行为,大学与城市也因此不断发生冲突。随着中世纪欧洲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投身城市发展,而大学培养了大量各类人才,如医生、律师、文员等。作为相对民主公平的教育机构,大学也为市民开辟了跻身上流社会的通道。此外,随着规模的扩大,大学也为城市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带动了与大学相关产业的发展。城市逐渐对大学持欢迎的态度,不仅厚待本地大学并设法留住师生,还热情邀请其他国家、城市的师生来到自己的城市。

——摘编自杨志卿《欧洲中世纪城市与大学关系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阐述欧洲中世纪城市与大学关系的变化及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唐之国策】

材料一   李唐皇室者唐代三百年统治之中心也,自高祖、太宗创业至高宗统御之前期,其将相文武大臣大抵承西魏、北周及隋以来世业,即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下所结集团体之后裔也。李唐承袭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全国的重心本在西北一隅,而吐蕃强盛延及二百年之久。故当唐代中国极盛之时,已不能不于东北方面采维持现状之消极政略,而竭全国之武力财力积极进取,以开拓西方边境,统治中央亚细亚,借保关陇之安全为国策也。又唐资太宗、高宗两朝全盛之势,历经艰困,始克高丽,即克之后,复不能守。

——摘编自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材料二   唐前期军力分布情况

道名关中河东河南陇右其他合计
军府数(个)288164743794657
占军府比重(%)43.82511.35.614.3100

——摘编自吴海军《浅析唐前期关中本位政策》

(1)根据材料一二、概述“唐前期关中本位政策”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唐前期关中本位政策”进行评价。
2024-04-19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常青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6 . [明清商帮]

材料一   明清时期中国部分商帮简介

经营项目经营特点活动范围

经营方式

商业资本投向

洞庭商帮

粮食、丝绸、布匹、染料、木材、粮食加工、花木果品、药材、买办、银行、钱庄业等以贩运业起步,到后来开辟金融实体和丝绸、棉纱等实业;以自己的家乡(苏州)为经商活动的依托点(1)运河沿线:包括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长江以南地区和长江以北的广大北方地区;(2)长江沿线数省

独资经营(直接经营或委托经营)、“领本”经营、合资经营

商业资本与工业资本、金融资本相结合,主要用于扩大经营规模或投资于新式企业等

江右商帮

粮食、茶叶、瓷业、纸业、布业、烟业、盐业、药材、杂货、书业、典当质押业等操业甚广、经营灵活,但资本分散,小本经营,多以本地土特产品为依托;资金来源的主要方式是借贷湖广、云南、贵州、四川、福建、两广、河南、山东、陕西、北京、两直、浙江、辽 东、甘 肃、西藏等

以个体经营为主,然后发展到结 帮 贸易、合伙贸易等经营方式

(1)生活性投资:如赡养家人、资助亲友等;(2)社会性投资:如建祠修谱、增置族田及族产、办学助读、建桥修路、救灾赈荒等;(3)产业性投资:如农副业商品生产及开设矿场等

徽州商帮

盐业、茶叶、水材、典当、粮食、棉布、丝绸、瓷器等借助宗族势力,建立商业垄断,展开商业竞争,投靠封建政权,建立徽州会馆,借助宗法制度,控制从 商伙计,以长途商品贩运活动为主,兼有囤积居奇、特权牟利、牙行制度、高利贷等淮、浙、楚、滇、黔、闽、粤、秦、燕、晋、豫等,远涉重洋、经商异国者也不乏其人,但主要集中 于三大 区 域:(1)长江中下游地区;(2)京杭大运河两岸;(3)赣江入岭南一线

族人合资经营较为突出,也有合股经营、附资经营等

买田置地,奢侈性消费,办学助读,建祠修谱,增置族产族田,赈灾助饷;但也有一些人将商业资本投向生产领域,开始向早期资产者转化

材料二   长江、汉水从湖北境内穿过,他们除连接湖北各地外,还将湖北与四川、河南、陕西、江西、湖南、安徽、江苏、上海连在一起,并通过其他河流连通华北、华南和西南各地。明清时期各地商人云集,“上而川滇,下而湖鄂吴越,皆有往者,至郡城商市半皆客民,有川帮、建帮(福建帮)、徽帮、江西帮以及黄州、武昌各帮”。清代汉口盐商首领多为徽州人担任,史籍中徽人“举盐英入荆楚”“业盐汉皋”“以盐英游荆襄”之类记载不可胜数。湖北蒲圻所产茶叶则为山西、广东商人所垄断,山西商人将当地所产茶叶运往内蒙古、新疆等地销售,广东商人则将茶叶运往南方各省销售。湖南、江西不少地方从湖北贩回棉花,如湖南邵阳县商人多贩他处棉入内,其中“来自湖北者最多”。

——摘编自段超《明清时期湖北地区商业发展初探》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商帮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湖北地区商业发展的原因。
2024-04-13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题
7 . 【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变迁】

材料一   自清末以来,中国思想界出现一股尊西崇新的大潮。时人认为西方便是“新”的模板。国人将世界分成新旧两部分,而西方便是中国想要进入的“新世界”,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等一系列运动,均是时人想要输入西方文明以过渡到“新世界”的努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部分改变了这一思想态势,原本被模仿的现代文明即将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崭新的未来文明。梁漱溟不无夸张地说,中国的西化潮流很快“退落,成为过去之事”,“其转损(liè)就在头一次欧洲大战中;从那次大战后到现在,完全为另一潮流所代兴”。

——摘编自周月峰《以“未来”否定“现代”》

材料二   中国五四运动更多地表现出对以往文化的批判性,这种批判在一定意义上表现为文化的自我批判。文化的自我批判当然也不是五四时期特有的思想现象,事实上,明清之际便已从不同方面呈现文化的自我批判意识,但是,五四运动自我批判和明清之际的文化自我批判之间存在重要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明清之际的文化批判首先是面向过去,其目标是从所谓理学回到经学,或者说,从宋明时期的新儒学(理学)回归原初的儒学。比较而言,五四时期的文化批判,主要指向未来以及与之相关的新的观念世界。由此,以往历史传统和近代的观念、过去和现在、古与今、新和旧交织在一起,传统和现代之间形成了种种复杂关系,其中存在多重意义上的思想张力。

——摘编自罗志田《反思“五四”;中西古今关系再平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新世界”的内涵和分析一战后中国思想界的思想态势发生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与五四时期文化批判的区别,并分析五四时期文化批判的影响。
2023-12-08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高中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第二次联测)考试历史试题
8 . 【明清时期的江南市镇】

明清时期江南市镶蓬勃发展,缔造了辉煌的经济、文化业绩,成为前近代的一抹亮色。

材料一   南浔镇历史悠久,兴起于南宋理宗淳祐年间。位于太湖东南,由湖州一平望运河穿越而过.正好处在湖、嘉、苏三府交界处的桑蚕丝织业中心地带。此地生产优质丝绸一辑里湖丝,使它成为湖丝集散与贸易中心,其经济地位和经济总量是其他府县无法比拟的。

材料二   如表为明末清初湖州市沈氏《沈氏农书》反映的农业经营


《吴江县志》记载,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逯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

清朝《黄渡镇续志》记载道光之际,里中所产土布,衣被七闽者……本镇商人孙时杰创议自牧自运嗣是土布自运福建之路以通。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樊树志《江南市镇》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南浔镇的特点。
(2)根据材料,指出明清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新现象,并结合所学分析江南市镇蓬勃发展的影响。
2023-12-06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中国古代的大运河】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2014年6月22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材料一   隋炀帝因为要游幸江都而开凿的运河,完成不久之后,由于历史上其它因素的影响,在此后的六百多年内变为唐宋帝国的大动脉……唐代,江淮一带更为富庶,工、矿、农、林等生产事业都有飞跃的进展,农业的生产尤为发达,从而成为全国财赋之区。到了宋代还是有增无已的继续发展下去。可是,军事政治的重心,由于地理与国防的关系,却仍旧留在北方。

——摘编自张伟保《唐宋帝国与运河》

材料二   


元代在开创漕粮海运的同时,还相应实行商贸及官民水上南北交通以河运为主干的体制。利用京杭大运河航道,海外诸番土贡粮运,商旅懋迁,毕达京师

大运河开凿运行堪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成就,是中华民族文明发达的象征和杰作,是人类史上的奇迹。在古代中国诸多巨大工程行列,唯有大运河能够和大禹治水相提并论。防御游牧铁骑的万里长城,虽然在国内外声名远扬,但就其对国计民生的综合功效而言,却明显逊色于大运河。至于秦始皇陵、明清宫殿皇陵等大工程的劳民奢靡,其正面效益更是与大运河有天壤之别了。

——摘编自李治安《大运河的漕粮北输与中近古南北社会发展新论》


(1)根据材料一、说明大运河成为“唐宋帝国大动脉”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元朝大运河与隋朝大运河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大运河的历史价值。
2023-12-06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学校教育的发展】

材料一       宋代的官学

国子学和太学

国子学

宋代最高学府,招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

太学

中央官学的主体,招收八品以下官员子弟和庶人之俊秀者

专科性质的学校

武学

专门培养军事人才,恩荫子弟和平民应试合格即可入学

律学

专门培养法律人才,朝廷命官或举人可以入学

医学

培养中医人才

算学

培养算学人才,朝廷命官和庶人可以入学

书学

培养书法人才,入学资格无明确限制

画学

培养绘画人才,入学资格无明确限制

贵胄子弟学校

宗学

为赵室宗室子孙设立的学校,八到十四岁入学

内小学

专为贵胄子弟中的儿童设立,专选十岁以下资质优异的宗室子弟入学

国立小学

政府设立并管辖的普通小学

特殊性质的学校

临时性教育机关,凡赴京应试士子和落第举人均可入馆听学

州县学

各州县设立,中央委派学官和教授,优秀者可升入中央太学

——摘编自游彪著《追宋》

材料二   明初学校设置分为三个层次:

社学

明初,民间自立社学,延师儒以教子弟,有司不得干预

府、州、县学

明初,各府、州、县皆设学校。府学设教授,州学设学正,县学设教谕,各一人,为教官之长。生员在学专治一经,但不能直接做官,必须参加科举考试,或是经过岁贡进入国子监,才可能有做官的机会

国学

国子监学生通称监生,其中品官勋戚子弟为官生,地方保举民间俊秀及府州县岁贡生员为贡生。国子监教学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每季度都有考试,考试及格即可授官

——摘编自王天有著《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宋代官学教育体系发展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宋代和明代教育体系发展与完备的影响。
2023-11-20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部分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