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3 道试题
1 . 文学
汉赋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特点是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____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许多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五言诗东汉民间流行五言诗,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

2022-09-21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课时2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纲要上-2023届湖南省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魏晋以后,门阀政治影响及于选才,“高门华族,有世及之荣;庶族寒门,无寸进之路。”隋唐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扭转了这种局面。“惟科举设进士、明经诸科”“进士以声韵为学,多昧古今;明经以帖诵为功,罕穷旨趣。”“一诗一判,定其是非,适使贤人君子,从此遗逸。”天下士子以科举为唯一出路,科举遂成教育重心。

——摘编自《唐代科举制度研究》

材料二 关于科举制,学术界有不同的认识:①以往流行的看法认为,以科举考试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扼杀了创新精神。②20世纪末叶,一些学者发现以前对科举制的看法,过于简单化。放在古代的历史上考察,它打破了社会、阶级之间不可跨越的鸿沟,使平民子弟通过苦读,也有可能成为状元、榜眼、探花。仅凭这一点,都应该为它谱上一曲赞歌。

——摘编自李伯重《八股之外》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魏晋和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名称。
(2)根据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2022-12-12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合格考)试题
21-22高三·浙江·课时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唐朝诗人张籍在《凉州词》中写道:“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关于这首诗所描述的历史背景的说法正确的是(     
A.班超出使西域被称为“凿空”,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发展
B.从关中至成都,跨越澜沧江、怒江,前往印度和中亚、西亚的路线被称为“草原丝绸之路”
C.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日趋下降
D.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走廊,在敦煌分为北线、中线、南线
2022-12-21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历史预测卷(六)(13页)
4 . 文学
①魏晋南北朝:先后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____文学、东晋陶渊明的____诗、南朝____、南北朝____等文学形式。
②唐朝:____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李白、____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
2022-09-15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第6讲三国至隋唐的文化(配套学案)-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分专题精准突破课件与配套学案(新教材专用)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帝即位,明和亲约束,厚遇关市,饶给之。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

——《史记·匈奴列传》

材料二   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札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然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汉书》

材料三   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无几矣。

——《资治通鉴》

材料四   (汉武帝诏)“前有司奏欲益民赋三十助边用,是重困老弱孤独也。……乃者贰师败,军士死略离散,悲痛常在朕心。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

——《汉书·西域传》


(1)指出材料一、材料二记载了汉武帝哪些方面的事迹。
(2)指出材料三从哪些方面批评了汉武帝。
(3)作为史料,材料三、四能否相互印证?说明理由。
6 . 李斯痛斥儒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建议秦始皇下令焚书:“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最终秦始皇采纳李斯这一建议。此举(     
A.滋生了秦朝暴政B.强化了思想控制
C.强化了皇帝权力D.动摇了儒学正统地位
2022-12-14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选科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十分重要的时期……在文化教育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还兴办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学。……(太学)其教授选择德高博学的经师大儒担任,称博士;……太学的教学内容都是儒家的经典,《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之外,《论语》、(孝经》人人必修……地方官学按行政区划设立,在郡国称为学,县称为校……”

汉武帝采纳公孙弘的建议,在太学实行“设科射策,劝以官禄”的政策,下至郡太守卒吏,皆用通一艺(一经)以上者,形成了“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的局面。

——摘编自《西汉儒家教育与官学模式的确立》《汉代太学考略》等

材料二   (东汉以后)是以地方之大族盛门乃为学术文化之所寄托。中原经五胡之乱,而学术文化尚能保持不坠者,固由地方大族之力……故论学术,祗有家学之可言,而学术文化与大族盛门常不可分离矣。

——摘编自陈寅恪《崔浩与寇谦之》

材料三   北宋大兴文教,从官学到民间私学,逐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使中国古代教育完成了从汉唐时期的士族垄断向平民百姓下移的重要转变。教育事业的勃兴,一方面促进了律学、算学、医学、画学、武学等专科教育的发展和完备,加强了专门学科领域的深入研究,推动了北宋学术文化水平的整体提高;另一方面北宋涌现出在政治、史学、文学、科技方面有突出成就的知识分子,如韩琦、富粥、王安石、司马光、三苏、沈括等,对北宋乃至整个宋朝文化的兴盛更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北宋的政治统治避免了宦官、外戚专权,这主要得益于其开明的文化政策,特别是制定实施了积极的教育政策。

——摘编自刘芬《北宋教育政策探析》


(1)依据材料一,指出汉代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兴盛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西汉至魏晋时期学术文化中心变迁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教育兴盛的原因,并说明其积极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唐代诗人皮日休有诗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这首诗论及的“此河”(     
A.联通了湖南与广东省B.是对外交往必经枢纽
C.周期性泛滥引发灾害D.有利于经济重心南移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诗词是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反映了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表3为两宋时期部分诗词。

作者诗句及出处
欧阳修(北宋)自从澶州盟,南北结欢娱。虽云免战斗,两地供赋租

——《边户》

薛田(北宋)货出军储推赈济,转行交子颂轻便

——《成都书时百韵》

张耒(北宋)歌吹酒家市,帆樯贾客津

——《发金陵(今南京)折柳亭二首》

刘克庄(南宋)诗人安得有青衫?今岁和戎百万缣。从此西湖休插柳,剩栽桑树养吴蚕

——《戊辰即事》

虞俦(南宋)夏税未毕秋税来,县家小缓州家逼。拆东补西恐不免,剜肉医疮宁有极

——《成均同舍饯别新安使君徐子宜太丞分韵》

毛珝(南宋)去年一涝失冬收,逋债于今尚未酬。偶为灼龟逢吉兆,再供租约赁耕牛

——《吴门田家十咏》

——摘编自漆侠《关于南宋农事诗——读南宋六十家集兼论江湖派》


从如表任选两组或多组信息得出一个结论,并根据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10 . 成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西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唐中期至宋,当时的人普遍认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要数扬州和益州(成都)。唐开元年间,成都府的人口户数为137046户,在当时位列全国第二。宋代时,成都为西南大都会,素号繁丽、百货川委。宋人田况有诗写到:“蜀虽云乐土,民勤过四方……所以农桑具,市易时相望”。

——据何一民、王毅《成都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宋时期成都城市经济繁荣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口号的洋务运动不断发展。1877年四川总督丁宝桢从欧洲购买机器设备,创办西南地区第一家机器厂——四川机器局,四川开启了早期现代化进程。四川机器局管理上采用封建官僚社会的管理方式,早期主要生产机器、枪炮、火药等,后期还增加了电灯等民用产品。在四川机器局的带动下,一部分官僚绅商等投资现代工业企业,到1911年四川近代工业企业遍及矿业、印刷、纺织等20多个行业,还对云南等周边省区的现代工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据何一民、王毅《成都简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四川机器局创办的特点,并分析四川机器局创办后的积极作用。

材料三   茶馆是成都的一个文化象征和发展的缩影。改革开放后,茶馆中电视和录像机逐步取代了旧时茶馆里的地方戏和其他形式的演出,室内的墙上贴满了影碟的封面,大部分都是港台和美国片。尽管这个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都已发生根本性的巨变,但茶馆仍然可以容纳掺茶师傅、算命先生,挖耳师、擦鞋匠、小贩等在其中谋生,并进一步展示出传统生活方式和地方文化的活力。

——据王笛《农民工的城市经历:改革开放后的茶馆观察》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用两个关键词来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成都的社会风貌。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