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石器时代的文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据考古研究,山西陶寺遗址已具有完备的都城功能,陶寺遗址不仅展示了丰富的物质文明成果,也呈现出了距今4000年左右古人的精神世界。据下图可推知(       
A.随葬品种类差异巨大B.陶寺已经成为文明核心
C.社会已出现贫富分化D.夏都城在此基础上建成
2023-08-28更新 | 270次组卷 | 5卷引用:2023年辽宁省高考历史押题卷(五)
23-24高一上·重庆·开学考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管子·轻重戊》记载:“神农作,树五谷淇山之阳,九州之民乃知谷食,而天下化之。”这一史料反映的是(     
A.部落联盟诞生B.早期国家产生C.华夏民族形成D.原始农业兴起
2023-08-25更新 | 237次组卷 | 3卷引用:组卷网·期中复习-纲要上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知识串讲
3 . 下表是古代不同地区的文字及发明时间。恩格斯说,人类“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古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代中国
距今5000多年前公元前3400年左右距今约3600多年
A.文字能更好地记录人类的文化
B.文字是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的活化石
C.古埃及最早进入人类文明时代
D.古代文字都从象形开始并独立发展
2023-08-21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统编版一轮复习通史版-阶段检测卷(九)世界古代史——选择性必修(贯通部分)
4 . 考古资料显示,长江下游地区良渚文化遗址的数量较此前旧石器时代遗址明显增多,并且分布得异常密集,呈显出区域性人口的突然大幅度增长。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当时(       
A.氏族公社尚未产生贫富分化B.稻作农业的快速发展
C.长江流域各邦国的规模较大D.定居使生活渐趋稳定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聚落级差”是指不同聚落之间规模及发展水平的差异。良渚文化中,余杭地区以莫角山巨型台基为中心的聚落,在礼制设施和高规格墓葬的数量与尺度上远超越其他,形成明显聚落级差,且呈现扩大化趋势。这体现了(     
A.良渚文化领先于其他文化B.早期城市的萌芽正在孕育
C.良渚文化区域性联系加强D.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表。据下表可推知中国古代早期(     

记载

出处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

《史记·五帝本纪》

“《山海经注》引《世本》云,黄帝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累祖,生青阳及昌意。”

《越缦堂读书记》

A.区域之间存在一定交流B.文献资料丰富
C.私有制得到了迅速发展D.文化认同度高
7 . 文明的产生:____发展——剩余产品——私有财产——____分化——____分化——国家(演进:邦国-方国-王国-帝国)。
2023-08-10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中外历史纲要上第01课知识清单填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陕西省姜寨遗址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已发掘13000平方米。出土的文物有石、骨、角、蚌、陶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1万多件,出土的黄铜片是中国发现较早的铜器残片。下列项中,对姜寨遗址的分析正确的是(     
A.已经进入青铜时代鼎盛时期B.基本具备了初始国家的形态
C.呈现出原始人群的典型特征D.出土的陶器可能用于储藏粟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黑龙江小南山墓葬遗址出土9000年前的玉器200多件,品类众多,加工工艺达到一定水准,尤其是采用了砂绳切割技术,为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发现,比中美洲同类技术早了6000多年,该技术也是后来红山玉器、良渚玉器的主打工艺。该材料可以说明(       
A.阶层分化已经初现端倪B.社会分工促进技术进步
C.人类向新石器时代迈进D.中华文明发展一脉相承
10 . 主题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

材料一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材料二



《中国新石器时代重要文化遗存分布图》

材料三   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指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当时人们已经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它的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主要栽培作物。大致同一时期,黄河下游出现了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课

材料四



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祭坛与积石冢

良渚古城城墙分布范围示意图

——以上材料都出自《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课

材料五   生产工具的改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导致了私有制的产生,氏族内部则分为富裕贵族和贫困普通成员两个集团。父系氏族公社末期,由于氏族部落战争的频繁,氏族内部贫富分化日益加剧。随着氏族内部矛盾和斗争的发展,以及部落战争的激烈,作为阶级统治和扩大战争的工具的国家应运而生。

——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主题二 早期国家

材料六   夫“周之同盟(会盟),异姓为后”,……然先同姓,次外戚,次功臣、故旧,星罗棋布,用作藩屏。而一族之势力,由此遍布寰区。一族之文化,由此广推于各地矣。……谓汉族统一中国,封建之制,实有功焉。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七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尚书•酒诰》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尚书•梓材》   

材料八   宗法制是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在姬姓宗亲内,周王是大宗,诸侯是小宗。在诸侯国内,诸侯是大宗,卿大夫是小宗。以此类推,层层区别。西周时期,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形成政权与族权的结合。《左传•桓公二年》记载:“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课

材料九 相对于世界其他几大历史文化系统而言,中国文化是自我一系的;中国古代文化又是多源的;它的发展不是一条线贯彻始终,而是多条线互有交错的网络系统,但又有主有次。各大文化区既相对稳定,又不是封闭的……中华文明之所以独具特色、丰富多彩、连绵不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在数千年间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都与中华文化的传统、中华文明的多源性有密切关联。

——苏秉琦《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


*基础测评*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早期人类分布的特点?
(2)与材料一相比,概括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出现哪些变化?
(4)根据材料四,新石器时代后期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祭坛与积石冢和良渚古城城墙反映了什么现象?
(5)根据材料五,国家产生的两个重要前提条件是什么?
(6)根据材料六和所学知识,概括西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有何特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怎样影响?
(7)根据材料七,反映了怎样的思想观念?有什么重要意义?
(8)根据材料八,概括指出宗法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该制度对西周政治产生的影响。
*能力提升*
(9)根据材料六、材料七并结合夏商政治、经济、文化,概括早期国家的特征。
*历史纵横*
(10)根据材料九及所学,就中华文明的多源性与统一性谈谈自己的认识。
2023-08-01更新 | 324次组卷 | 1卷引用:01·纲要上第01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