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石器时代的文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4 道试题
1 . 郑州大河村遗址是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址,从出土的陶器看,不但有典型的仰韶文化特色,而且还有东部的大汶口文化及南方的屈家岭文化的元素。这表明当时(       
A.大河村处于旧石器时代B.区域文化存在着交流交融
C.手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D.社会活动呈现较强组织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考古学家在湖北石家河古城三房湾作坊遗址20平方米范围内初步发掘陶杯4078件,学者估计5510平方米的作坊范围内埋藏的红陶杯数量可能会达到惊人的2242570件。另有观点认为三房湾200万残杯,对应的可能是数千万甚至近亿件成品。据此最合理的推测是(     
A.良渚先民具备强大社会动员能力B.石家河周围存在发达的贸易网络
C.蛋壳陶生产依赖初步的社会分工D.神权阶层主导三房湾的文明秩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以下是东北四台遗址发掘的成果

第一层遗址

距今约7600年

大量的石磨盘,磨及石铲翻土工具。

第二层遗址

距今约9000年

4座半地穴房址,骨针,骨锥研磨器。

第三层遗址

距今约1万年

灶,柱洞,灰烬堆积,打制的细石器。

这些发现反映该遗址先民(       
A.万邦时代的生活景象B.流动栖居走向逐渐定居
C.家庭私有制阶级产生D.长期处于游牧渔猎阶段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考古研究发现,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明中存有数千里之外的红山文化特征的玉器,更与江淮地区凌家滩文化有着一定的渊源;距今4300年前,龙山时代文化间的交流在其中心或都邑性遗址中的表现出现高峰,甚至形成一波浪潮。由此可见,早期中华文明(     
A.逐渐趋向于一致性B.渐次迈入文明社会
C.萌生华夏认同观念D.呈现出交融性特征
5 . 江苏常州寺墩遗址总面积超150万平方米,原是一个高出地表约20米的椭圆形土墩,以“寺墩”为中心周围密布着许多台墩型遗址,该遗址是太湖北部良渚文化的中心聚落,距今有5000多年的历史。在寺墩遗址的灰坑(当时人的垃圾坑)中可能出土(     
A.铁质的农具B.破碎的陶器C.打制的石叶D.碳化的粟粒
2023-12-15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的考古发现了距今9000年的玉文化,把中国玉文化的历史向前推了1000年,其砂绳切割技术后来成为红山、良渚玉工的主打工艺,奠定了中华玉器文化早期蓬勃发展的技术基础。这说明(     
A.玉文化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B.遗址当时所处时代已经出现阶级
C.中原文化与边疆文化有直接的交流D.东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在仰韶文化中晚期的青台遗址中,最具代表性的发现是由九个栽立陶罐组成的“北斗九星”图案。这一被天文学家确认为天文类祭祀遗迹的发现,将中国观象授时的历史提前了近千年。这反映出,仰韶文化中晚期(     
A.农耕文明领先世界B.诞生了早期国家
C.开始萌生天人观念D.文明化程度较高
8 . 良渚文化初期,聚落多位于高形台地和山麓上,属于高地形的遗址较多。之后范围扩大,人们除了在早期遗址上继续生活,还向低洼地区发展,出现低地型遗址。对这一变化的合理解释是(     
A.环境气候变化影响聚落发展B.母系氏族部落主动向外扩张
C.经济作物种植引发聚落迁移D.为应对黄河流域的自然灾害
2023-11-23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科综合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据考古发掘报告,中国已在四十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炭化稻谷或茎叶的遗存,尤以太湖地区最为集中,其测定年代较亚洲其他地区出土的稻谷为早。这可以用来证实(     
A.水稻起源于新石器时代B.太湖地区是水稻原产地
C.长江流域最早种植水稻D.中国稻种具有独立起源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红山文化的牛河梁遗址祭坛,由直径不同的3个同心圆逐渐升高形成了三层台阶,良渚文化的福泉山祭坛呈阶梯形的上下三重结构。其祭坛周围都埋有大型墓葬,坛上都发现有祭祀遗存。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A.出现了早期文明曙光B.形成了早期的国家形态
C.建立了森严等级秩序D.铸就了一体化文明格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