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春秋战国的纷争与变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在郭家庄发掘的160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40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墓主人可能是地位较高的武将。

——摘编自文物出版社《新中国考古五十年》

材料三 《吕氏春秋》指出:“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所谓“公作”,就是指奴隶在井田上的集体耕作,“分地”则是指封建制度下的租佃制,反映了没落的奴隶制与新发展起来的封建制之间的鲜明对比。

——摘编自张仁忠《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简述七八千年前的社会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这一时期的原始人类代表。
(2)根据材料二,从商代墓出土文物中可以归纳出当时的哪些历史信息?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春秋时期耕作方式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根源及其历史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以上材料反映的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历代民生主张

孔子“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孟子“制(保护)民之产”“取于民有制(节制)”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柳宗元“吏为民役”
康有为“去人之私产”“凡农工商之业,比归于公”“凡百举动皆有机器”
孙中山“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归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此则节制资本之要旨也”
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依靠群众,对人民负责,始终代表人民的利益
邓小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消灭贫困,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1)根据材料概括古代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孙中山民生思想的特点并说明其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一例体现毛泽东和邓小平民生思想的实践活动,并归纳影响民生观的因素。
2022-03-06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从事工商)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妻子收为官家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汉高祖)认为秦亡的原因之一是不分封子弟,孤立无援,故而又重新分封了自己的若干兄弟子侄为同姓王。……诸侯王在自己王国内拥有较大权力,可自行任命大部分官员并征收赋税,大者地跨数郡,其总地盘超出汉朝廷直辖郡县。

材料三   汉武帝用主父偃之策,允许并鼓励诸侯王“推私恩”将王国土地再行分封给子弟为列侯。此举没有像削藩那样招致反抗,效果异曲同工,“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

——摘编自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四   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而一切改从汉制……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

——《中国历史讲义》

材料五   唐朝对少数民族实行一视同仁的态度,允许少数民族学习华夏文化,在朝为官,甚至招募少数民族军队。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是开明。唐朝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采取“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开明政策。


(1)概括材料一中商鞅变法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回答,刘邦的措施使后来的中央政府面临怎样的威胁,及汉武帝时解决这一威胁的措施。
(3)据材料四,归纳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4)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介绍唐为稳定周边统治都做了哪些措施。
4 .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华夏国家、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这种一体化进程打破“邦国”“宗族”壁障,使国家、人民不论在政治制度、个人身份、族类从属上都发生极大变化。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分布图(669年)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唐朝对西南、西北、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实施的措施,简析唐朝少数民族政策的历史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党和国家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秦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创做出了卓越贡献,清朝对边疆治理也体现了中国智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

——引自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示意图。


秦始皇规定: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所用的玉印称“玺”。他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废除了所有的分封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建立了一套地方官僚机构。

材料三   (康熙帝)曰:“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服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雍正帝)谕内阁:“中国之一统始于秦氏,塞外之一统始于元氏,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也。”“康乾盛世”时期,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巩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统治管理也取得了突出成就,在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

——摘编自《清实录》、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元元之民”“莫不虚心而仰上”的原因。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角度,阐述“秦并海内”和“大一统”政体建立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写出秦朝的政治制度有哪些?并分析归纳秦朝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的特征。
(3)阅读材料三,指出康熙帝实现“边境自固”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从“幅员”角度概括康雍乾时期统治者的突出贡献。
6 . 多元起源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向一体化迈进,维持着和平、统一的主流,保持着对中华文明较高的认同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国家、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这种一体化进程打破“邦国”“宗族”壁障,使国家、人民不论在政治制度、个人身份、族类从属上都发生极大变化。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材料二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发诸尝逋亡人(逃离原有户籍而出外游食之民)赘婿、贾人……以嫡遣戍”,在直抵阴山的地方置“四十四县”,又派蒙恬率兵三十万北逐戎狄。

——《史记·秦始皇本纪》

(汉元帝竟宁元年)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

——《资治通鉴》司马光卷二十九

材料三   迁居洛阳的鲜卑族人,经过三十年,大体上已经汉化。一个统治民族仅仅经过三十年时间,就与被统治民族相融合,不能不说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极大成功。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四   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民族的变化。
(2)依据材料二,概括秦汉时期在民族关系处理上有哪些方式?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表现。你是如何认识材料四的观点的?
2021-11-14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区)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7 . 材料题:

史料一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霸)。

——《史记》

史料二 春秋中期,随着中原各国的强大与争霸,戎狄蛮夷先后被征服、吞并,如西戎为秦所驱,赤狄、白狄为晋所灭,莱夷为齐所灭,濮夷为楚、鲁所灭,蛮为楚所灭。到春秋末年,戎狄蛮夷逐步被华夏所同化,华夷差别慢慢地消失了。

——《国史概要》


(1)据史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归纳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渐崩溃的原因。
(2)孟子认为“春秋无义战”,也有人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与兼并战争是灾难性的战争。据史料一、二,谈谈你是如何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与兼并战争的?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形成了非常不同的分工模式:游牧文明是劳动密集型;农耕文明更接近于资本密集型,犁的使用需要劳动者的上肢力量和握カ,因此男人在劳作中具有相对明显的优势,于是形成了明确的男女分工。

——摘编自加州大学朱利亚诺等《性别角色的起源:女性与犁》

材料二宋代商业化的展开,也是市场化不断深化的过程。市场化不但表现为民间的衣食住行均可以通过市场来解决,宋代江南一带的许多农户,基本上已经不种田,“糊口之物,尽仰商贩”。…明代朱元璋似乎下定决心要将中国改造成为一个封闭而宁静的巨型农村,人们待在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得擅自离乡离土;这个宁静的秩序不欢迎流动的商人、喧哗的商业,不需要市场与货币,国家的赋税也以实物税与劳役为主。至于开放的海岸线与嘈杂的海上商贸,更是不可容忍的

——摘编自吴钩《为何别朝之亡皆自亡,宋朝之亡亡天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宋代经济发展的概况以及明初对宋代经济特点的“改造”措施。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法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怕老百姓不相信,于是在咸阳市场南门立一根三丈长的大木杆,招募百姓中有能把它搬移到北门的,赏十金。百姓奇怪,没人敢移。又宣布:“能搬移的给五十金。”于是有一个人搬移了木杆,就给了他五十金。

材料二新法规定:立了军功的,按功劳大小升爵受赏;为私利争斗的,按情节轻重处以刑罚。努力务农,精耕勤织,因而获得粮食、布帛丰产的,免除本人的徭役或赋税。国君亲属宗族不是立有战功,经过评定,不得列入谱牒。

材料三新法实行了一年,秦人到国都投诉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正在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新法。商鞅说:“新法行不通,是由于上面的人先犯法。”将依法惩办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刑,就处罚了太傅公子虔,太师公孙贾被处以墨刑。第二天,秦人都守法了。

——以上均摘编自《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一,分析指出商鞅这一做法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法”的内容。
(3)根据材料三,概括商鞅变法的特点。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商鞅变法的意义。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马克斯·韦伯(1864-1920)揭示了资本主义精神的内容:贪婪哲学体现了个人对于增加自己的资本并以此作为目的负有某种责任的观念、尽职的观念,同时在增殖过程中所表现的执著视为伦理观念、精神气质的表现。把赚钱纯粹当作目的本身,赚钱、获利支配着人并成为他一生的最终目标。资本主义精神是与某种道德理性相结合的,它既是对赚钱的着迷,又体现道德理性的要求。善行使普通人的日常行为具有宗教的意义、摆脱了无计划无系统的特点并具有了冷静自制的理性特质;同时善行意味着自助者天助之,自我拯救必然导致主体意识的自觉与自信。在马克斯·韦伯看来,资本主义精神的培养和适应资本主义能力的提高方面,宗教教育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可以有效地培养上述观念和克服传统主义。

——摘编自戈士国《新教伦理: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的道德支撑——解读马克斯·韦伯和〈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材料二冯友兰(1895—1990)的“人生境界说”(1942年提出)将人们觉醒程度的不同依次划分为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四种境界,由低到高,引导人们最终进入“天地境界”,完成“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理想人格。“人生境界说”一方面吸收了道家出世的思想,另一方面吸收了儒家入世的精神,力图融儒家和道家的价值观为一体,实现自觉和自由的统一。冯友兰说:“儒家墨家教人能负责,道家能使人外物,能负责则人严肃,能外物则使人超脱。有儒家墨家的严肃,又有道家的超脱,才真正是‘中国人’。”冯友兰既肯定了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价值的基础之上又进行了发展和创新,“人生境界说”的提出是对中国传统伦理精神的深层次把握,为中国伦理思想增添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高武全《冯友兰道德观研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资本主义精神”的内容,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欧美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的思想根源和目的,根据材料一、二,说明指出思想、伦理等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2017-05-08更新 | 211次组卷 | 4卷引用:2020-2021学年学科网大联考高三3月考后强化历史试题(新课标Ⅰ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