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孔子和老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孔子称赞卫国人口富足,指出“足食、足兵”百姓就会信任统治者;孟子提出,“广土众民,君子欲之”;荀子说“土之与人也,国家之本作也”。这些思想在当时(     
A.有利于国家富强和社会发展B.促进分封宗法制度瓦解
C.反映不同阶层共同理想追求D.导致社会等级秩序强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孔子至老年仍到处奔走宣扬礼乐之治,五十一岁时才开始在鲁国做官,可惜并未得到重用。从五十四岁到六十八岁,他又在外漂泊十四载。其间,孔子在各诸侯国一直积极求仕,推广礼乐文化,然而总是事与愿违。这反映出当时(     
A.孔子的思想严重脱离社会现实B.儒学社会影响极其有限
C.儒学不适应社会形势发展需要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丧失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尚书》中称君主、诸侯、公卿大夫为君子;《诗经》中,除了具有德行的统治者称君子外,女性的丈夫也称为君子;而《论语》中,孔子称有德行的人都是君子。君子内涵的演变(     
A.加速了王权与族权的分离B.体现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和转变
C.适应了大变革的政治需求D.折射出西周礼乐制度走向瓦解
4 . 孔子认为君主“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而韩非主张法虽为君主所立,但立法者必须遵守法律,正所谓“法之不行,自上犯之”。他们的主张(     
A.要求限制君主的权力B.体现思想交融的趋势
C.重视君主的个人修养D.旨在树立法律的权威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论语·八州》中记录了孔子这样一句话,大意是:“一个没有仁爱之心的人,遵守礼仪有什么用?”这反映出孔子(     
A.主张真诚地关爱他人B.认为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重视以行动去践行礼D.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6 . 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       
A.孔子B.老子C.韩非D.墨子
2022-06-16更新 | 12124次组卷 | 76卷引用:广西南宁市横州市横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孔子时代,很多人已不知礼,知礼的也不守礼,守礼的也并非都是发自内心。如果只是倡导知礼和守礼,并不能挽救失衡的礼秩序。鉴于此,孔子主张
A.将仁和礼结合起来B.以德治国C.恢复西周礼乐制度D.有教无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