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之间,关于经济问题的广泛讨论,成为当时“百家争鸣”的重要内容。各学派都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对经济问题的看法和主张……如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张足食与藏富于民,并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荀子提出开源节流、节用裕民、礼义为富强之本的主张。

——摘编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等

材料二:先秦之时,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甚少。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诏有司问郡国所举贤良、文学,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

——摘编自《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的经济主张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经济主张提出的历史背景。
2024-04-17更新 | 142次组卷 | 33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五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摘编自袁行霈 严文明等《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各家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孟子认为“王如施仁政于民……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韩非认为“以法为教”“法不阿贵”;墨子认为“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源头活水,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材料三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道、儒、墨、法四种思想流派的治国主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三中的观点并简析其对儒学发展产生的影响。
2024-03-01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 云南省德宏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墨家以“兼爱”“非攻”等立场鲜明的政治学说与儒家并称显学。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存则天理灭。”“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摘编自朱熹《朱子文集》

材料三   明清之际的学者重视把学术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联系起来,关注社会风习,并突破传统政治哲学的樊篱,提出了许多具有近代意义的政治观念。在学理上,明清之际的学者强调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密切结合,注重学术研究的社会效用。在君权和民众问题上,王夫之、黄宗羲等人强调民众利益高于君权、高于一家一姓之利益。

——摘编自王记录《论明清之际士大夫思想观念的蜕变》

(1)据材料一,指出儒墨法三家思想各自核心主张,并结合所学概述百家争鸣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况宋代理学的主要主张有哪些?
(3)据材料三,概括体现明清之际新思想的主张。从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历程中,你有何认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孟子征引孔子的说法:“天无二日,民无二王”,面对“天下恶乎定”这个问题,孟子说“定于一”。 墨子的政治梦想是“尚同”,建立一个层级鲜明、纪律严厉、绝对整齐划一、消灭个性和多样性的社会。老子认为,宇宙的本质是“一”。他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韩非子认为“一栖两雄”“一家二贵”“夫妻持政”是祸乱的原因。

希腊人极为推崇城邦独立自治制度,小国寡民的城邦是他们所能够想象的唯一的国家形式……希腊人容忍并且享受分裂状态,因为在他们看来,过大的国家不利于公民民主的实行。城邦领土的过度扩张,便意味着公民集团的扩大,意味着公民与国家间关系的疏远以及公共生活的松懈甚至完全丧失。

——摘编自张宏杰《简读中国史:世界史坐标下的中国》

(1)概括材料中先秦时期思想界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古希腊人认为“过大的国家不利于公民民主的实行”。这一矛盾在近现代是如何得以解决的?请运用世界史的相关知识予以说明。
2024-01-23更新 | 99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穿有鼻环的牛尊

   

战国时的铁制农具

   

私田出现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他们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新现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出现的经济和政治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并概括百家争鸣的影响。
2024-01-02更新 | 14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泸溪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时期,周天子“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实行土地国有,“田里不鬻(买卖)”;贵族世代垄断知识学问,“学在官府”。春秋战国之际,很多地方出现私田开垦,“公田不治”的情况;“邦无定交,士无定主”,“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子失官,学在民间”,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摘编自简洪玲《春秋战国之际(前481一前386)的社会变迁》等

材料二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部分)

1840

鸦片战争爆发

1842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1851

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1894

甲午中日战争

1895

中日《马关条约》签订

1898

戊戌变法运动

1900

义和团运动达到高潮;八国联军侵华

1901

《辛丑条约》签订

——摘自李侃《中国近代史(19401919)》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之际社会变迁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当时中国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
2023-12-25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两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上取得如此辉煌瞩目的成就的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为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导致的政治、经济的深刻变革,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作为这一时期学术思想文化的创造主体——刚刚以独立姿态登上历史舞台的知识分子,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自觉担当起拯救苍生的历史重任,重新构建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

——摘编自周金华《从“百家争鸣”看春秋战国知识分子的个性解放》

材料二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市民文化的兴起,宋代精神文化也呈现出世俗化的倾向……两宋在其三百余年间,始终受到来自北方民族国家的环伺紧逼,面临着生死存亡的现实威胁,故而民族意识应时而起,构成宋代文化的强烈底色。也因此,宋代文化注重实用,从根本上关注人怎样生存发展、国家如何安宁强盛。……总之,宋代的文化与科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摘编自虞云国《略论宋代文化的时代特点与历史地位》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上取得如此辉煌瞩目的成就的原因”。结合所学,概括孔子和老子“构建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文化的特点。结合宋代科技发展的具体史实,举两例说明宋代科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以激烈变革的时代为背景,以崛起的士阶层为骨干,以兴旺的私学为基地,春秋战国时代,学术思想界出现了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相互驳难,“百家争鸣”的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揭开了中国文化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篇章。

西汉司马谈将“诸子”概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区别“所从言之异路”,予以评论:“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摘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春秋战国出现百家争鸣的背景。
(2)从司马谈对“诸子”评论中任选一项,结合所学战国时期该学派的核心思想内容,谈谈你对该评论的看法。
2023-11-26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荀子认为,发展农业生产是富民的“本”,只要百姓努力生产,勤俭持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如果不重视社会生产的发展,只知道利用赋税手段没完没了地搜刮百姓来增加国家收入,那就是“伐其本,竭其原”。所以,荀子说:“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军兴力役,无夺农时,如是,则国富矣。夫是之谓以政裕民。”政府注重发展生产,增加整个社会的财富,就可以使百姓的财富和国家财政收入两方面同时增加。

——摘编自方建国《先秦诸子百家民生经济思想探析:结构变迁的视角》

材料二   唐朝中叶,土地买卖和兼并加剧,授田不均的问题日益严重;安史之乱的爆发,更使得唐朝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公元780年,唐朝颂行两税法,实行量出制入的课税原则,中央根据财政支出,确定全国总税额,摊派到各地征收:内容上包括户税和地税,不分主户客户,一律在现居住地建立户籍,凡有产者就必须缴纳赋税;两税法推行后,废除租庸调和一切杂税,对于没有固定住所的商人,由所在州县,按首日的三十分之一征税:分夏、秋两季进行两次纳税。

——摘编自薛涵月、黄品品《论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浅析唐朝两税法的进步意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荀子民生经济思想的基本观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两税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税法的影响。
2023-11-25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之际的历史发展孕育出“百家”,同时也造就了“争鸣”的条件和可能性。一方面,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统治在崩溃瓦解,失去了权威;另一方面,新兴封建地主才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开始建立自己的政治统治,但还不够巩固和强大……“百家争鸣”的局面就这样出现了。

——摘编自谭风雷《对春秋战国之际“百家争鸣”的几点分析》

材料二   战国的百家争鸣促进了人们的认识向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的重点进军,每个人掌握知识的百科性又促进了对事物的综合考察与深入分析……诸子百家的存在与争鸣,是中华民族文化成熟的标志……直到今天,社会科学中的许多问题,或多或少地还可以从诸子中找到相应的命题或思想源头。

——摘编自刘泽华《先秦政治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百家争鸣。
2023-11-23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