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2 道试题
1 . 稷下学宫是古代齐国设立的一处专供各地学者著书论辩、传道授业的场所和机构,是我国最早由国家创办的高等学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徐斡《中论·亡国》记载:“昔齐桓公立稷下之宫,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而尊宠之。自孟轲之徒皆游于齐。”在稷下学宫,无论诸子持何种学说,是否适合统治阶级的现实政治需要,都能在稷下存在和发展。当权者非但不加干预,还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各引一端,上说下教.淳于髡曾两次与齐威王辩论,与相国邹忌也有一次辩论,这三次辩论对齐国的政局有良好的影响。孟子经常同齐宣王辩论,有时使宣王无话可说,只好“顾左右而言他”。无论稷下的哪一学派,从其学术思想中都可以看到其他学派的思想踪影。各家各派注意融合其他学派的思想,形成了融合发展的学风。郭沫若对稷下学宫给予高度评价:“周秦诸子的盛况是在这儿形成了一个最高峰的。”

——据王志民《稷下学宫——文明史上的奇观》等


(1)围绕分封与郡县的利弊,以不同学派学者身份分别写出两段针锋相对的阐释。(要求:每段阐释都要紧扣主题,既要体现学派特点,也要适当体现其他学派的思想:表述成文、史论结合、文字简明、逻辑清晰。)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造成“周秦诸子的盛况是在这儿形成了一个最高峰”的因素。
2022-01-25更新 | 194次组卷 | 4卷引用:专题01先秦时期-备战2023年山东历史新高考【3年真题+1年模考】精练【学科网名师堂】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先秦文献中留下了大量关于“天人关系”的记载,这集中反映出先秦时期
“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泰誓》
“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和人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道德经》
“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墨子·法仪》

A.民主政治观念形成B.宗法等级秩序瓦解
C.天命神权思想盛行D.诸子思想相互融合
2022-01-22更新 | 305次组卷 | 7卷引用:第0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练)-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专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百家争鸣时代,孟子提出“与民同乐”的全民运动主张,荀子认为进行肢体运动与身体健康有关联,稷下黄老学派强调以“静”修身养生,阴阳五行学说也包含从医学与养生角度指导强身健体的思想。这些学说与主张
A.丰富了人文意识内涵B.实现了健康理念全民普及
C.推动了竞技体育发展D.标志着体育运动理论形成
2022-01-19更新 | 378次组卷 | 7卷引用:专题01先秦时期的经济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母题题源解密(全国通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宣扬礼乐文明;法家希望通过法律的手段达到至德社会,强调君臣共同守法;道家则从“法自然”的角度反对战争。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A.追求有序稳定成为社会要求B.施行仁政的基础在于重德
C.思想领域趋同倾向日益明显D.百家争鸣推动了社会进步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战国时期思想家申不害认为,威胁君主地位的主要危险来自左右大臣,要防止臣下察觉到国君的意图和虚实,必须“无为而治”,即“藏于无事,示天下无为”。对这一主张理解正确的是
A.强权术以威慑臣下B.道法并用以维护统治
C.扬礼义以教化民众D.外儒内法以加强集权
2022-01-12更新 | 613次组卷 | 6卷引用:专题0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2022年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全国通用)
6 . 老子认为“民之饥,以其上取食税之多”;孔子叹“苛政猛于虎”;孟子斥责梁惠王之流“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是“率兽而食人”;庄子则揭露国君们“轻用民死”。这些思想
A.旨在推动社会变革理想B.体现民本是传统文化核心
C.迎合地主阶级政治诉求D.反映知识分子社会责任感
2022-01-07更新 | 670次组卷 | 7卷引用:高频考点10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高频考点专练】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题汇编(第一辑)(全国通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老子认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孔子则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韩非子主张“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他们的主张
A.代表的阶级利益相同B.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
C.维护西周的礼乐制度D.符合专制君主的政治需要
2021-12-25更新 | 432次组卷 | 5卷引用:易错点09 古代中国的思想-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考试易错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君无为,法无不为。法行而君不必忧,臣不必劳,民但而守法”。先秦时期的这一思想主张
A.勾画出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境界
B.适应了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需要
C.治理社会的方式应保持相对稳定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
2021-11-01更新 | 464次组卷 | 6卷引用:易错点09 古代中国的思想-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考试易错题
9 . 韩非认为,道”和“法”才是治理国家的好方法,那些明君都是让百姓用“道”来端正自己,这样他就能不费力地将国家治理得很好,说明“道”是治国的常规,“法”是立国的根本。这一思想反映出
A.集权思想成为时代潮流B.思想流派呈现相互借鉴特征
C.德治思想融入法家体系D.治理国家之根本在于得民心
2021-10-14更新 | 507次组卷 | 3卷引用:易错点09 古代中国的思想-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考试易错题
10 . 韩非子指斥儒家“礼、乐、诗、书”的教条和“仁、义、孝、悌”的道德准则都是“愚巫之学”“贫国之教”“亡国之言”。这反映了韩非子(     
A.主张建立君主专制制度B.对儒家思想存在抵触心理
C.推崇以法治国的原则D.认为儒家思想影响力较小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