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2 道试题
1 . 法律与教化

材料一:教化一词意指中国传统儒家所提倡的政教风化和教育感化。传统教化不同于当代道德教育,其作为法律中重要的一部分,源生于道德,升华于法律,在通过法律控制社会秩序的古代起到重要的作用。法律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之中,从社会法学派的角度,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产生什么样的法律,法律的本质代表着所在社会的本质。然而,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孔子关于教化法思想的学说创立于春秋时代,却成就于中国的千秋万代。反观这一现象,可看出孔子的教化法思想不仅代表了春秋时代的社会属性,更反映了人类社会共存的本质规律。

——摘编自乔冠文《孔子教化的法思想价值探析》

材料二:由于外族的入侵和自身的腐朽堕落,罗马帝国后期国力极其衰落,帝国统治者为了维护其摇摇欲坠的统治,也开始违背其制定的法律。这时,教会经常起到维护法律的作用。

在教会里,主教和信徒极力提倡法律的权威,主张法律权威高于国王的权威,国王应服从于法律。“权力服从法律”的思想体现了基督教对法律的极度重视。为了保持教会的独立,就必须限制国王的权力,法律理成章地成为规约王权最有效且最有力的“杀手铜”。

随着日耳曼族的大举入侵,当他们用野蛮的手段毁灭古罗马文明的时候,基督教会则以一个捍卫者的身份出现,把残留的古罗马法治思想的火种保留了下来。罗素说:“公元6世纪及以后几世纪连绵不断的战争导致了文明的普遍衰落,在这期间,古罗马所残留的一些文化主要借教会得以保存....教会的诸组织创造了一种稳固的体制,后来,使学术和文化在其中得到复兴。”正是这些罗马法及其法治理念的保留,才有了中世纪罗马法的复兴和人们对法律和正义的不断呼声。

——摘编自靳浩辉《儒家的礼治传统与基督教的法治传统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教化法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基督教会维护法律的行为所产生的意义。
3 . 【社会发展与社会关系】

材料一   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睢、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

材料二   贵族形态从先秦开始,实行分封制,诸侯世袭,具备政权的法定确认。自商鞅推行军功爵制之后,贵族世袭传统被打破,由战国而秦,由秦入汉,先后产生大批平步青云的军功地主。汉武帝时期,世族势力遭到压抑,他去世之后,各项管制政策相继松弛,继任的几位皇帝都很软弱,中央朝纲日渐为外戚和宦官所把持,地方上的世族势力乘机崛起。

隋唐开始推行科举制,科举制是对军功爵制的演进,从此,文武二士都拥有了公平的进入体制内的通道。在政治经济史上,科举制是对世族模式的一次彻底“反动”,平民有了公平的上升通道,从此世族门阀的力量逐渐蜕化,中国社会完成从世族形态到士绅形态的转型。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摘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关系方面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古代中国社会形态演进的次序,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推动第二次演进的历史因素。
2023-12-27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对促成这一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概括全面的是(     
A.兼并战争兴起B.私学的兴起C.社会的大变革D.民族关系的变化
5 .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下列选项对促成这一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概括最全面的是(     
A.社会大变革B.政治制度的转型
C.经济的发展D.统治阶级的提倡
2023-12-25更新 | 84次组卷 | 3卷引用: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类精神的觉醒是春秋战国历史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中国春秋时期士阶层已经兴起,孔子曾周游列国,孟子则“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战国各国君主一般都不拒绝纵横之士的游说,并且贵胄达官养士成风。这些都是可以引发人的潜力的外在环境。再则,尖锐复杂的斗争引起社会的激烈震荡,曾经为人们所信守的、似乎十分淳朴可爱的传统的东西,越来越变得荒谬和腐朽……社会变动中的巨大而深刻的矛盾渗入人的心中,打破了先前的精神的稳定平衡状态,变成了人不得不加以思考的内容。这又可以说是能够引发人的潜力的内在条件。

——摘编自刘家和《论古代的人类精神觉醒》

材料二   在明清易代的外部刺激和学术发展的内在因由下,传统士大夫的思想观念在明清之际发生了一系列蜕变,新的思想因素出现了。明清之际的学者更重视把学术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联系起来,关注社会风习,并突破传统政治哲学的樊篱,提出了许多具有近代意义的政治观念。在学理上,明清之际的学者强调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密切结合,注重学术研究的社会效用。在君权和民众问题上,王夫之、黄宗羲等人强调民众利益高于君权、高于一家一姓之利益。王夫之认为“天下非一姓之私也”,提出“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的观点。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摘编自王记录《论明清之际士大夫思想观念的蜕变》

材料三   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自觉不同于西方国家是由于国家自身原因而发生的,它更多的是迫于外部挑战刺激下的一种被动回应。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意识萌芽于晚清,甲午战败后,中国的知识精英阶层逐渐觉醒了“我”族意识,他们为中华民族在国际上争取平等地位和民族的独立作了深刻的思考和艰苦的努力;新文化运动时期,在知识政治精英的启蒙以及国内外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中国普通民众的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抗日战争的爆发,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民族国家意识高度觉醒,并且参与到维护中华民族领土和主权完整的战斗中,“民族国家”之观念被广泛和深入地传播与接受。

——摘编自谢丹《中国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发展的历史考察和理论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人类精神觉醒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体现明清之际新思想因素出现的主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形成过程的显著特点。
2023-12-20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显著提升,生产关系剧烈变化,礼乐崩坏,诸子蜂出,各引一端,儒尚仁义、道体无名、法兼势术、兵贵止戈……皆欲塑当世之秩序,焕华夏以新生,故而风云激荡,史称百家争鸣。其所争者,为济世之要枢;其所鸣者,为治平之大道。

——摘编自故宫博物院展览《何以中国·源·启蒙奠基》

材料二   “士”原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的“食田”,受过“六艺”教育,能文能武,战时可充当下级军官,平时可作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了分化。既无田可食,又失去原来的职守,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主持仪式的赞礼人,于是“士”就成为知识分子的统称。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出百家争鸣中三家学派所提出的“塑当世之秩序”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士”社会地位转变的原因。
8 . 历史,是一个不断自我修正后坚持生长的历程,治国也是如此。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物政治主张
孔子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老子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令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韩非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引自《论语》《老子》《韩非子》

材料二

古先民平(公平)其政者,莫遂(达到)于秦。秦皇负扆(帝位)以断天下,而子弟为庶人。所任将相,李斯、蒙恬,皆功臣良吏也。……帝族无功,何以得有位号?……自法家论之,秦皇为有守。非独刑罚依科也,用人亦然……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世以秦皇为严,而不妄诛一吏也。……秦制本商鞅,其君亦世守法……非草茅、搢(缙)绅所能拟已。

——摘自《章太炎全集·太炎文录初编》

材料三

汉初的恢复措施,大都以对秦政的反思、否定作为出发点。陆贾为汉高祖著《新语》,将秦亡原因归结为暴政和过度压榨,指出在用暴力手段夺取天下后,必须改用宽缓的手段治理天下。

——据张帆《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孔子、老子、韩非的政治主张。结合所学,指出孔子在教育方面的重要贡献,以及记载他主要思想和言论的著作名称。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皇“秦制”建设有哪些特点。结合所学,概括秦朝为巩固统一,在加强对六国贵族豪强和全国人口的控制两个方面的举措。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西汉时期治国主导思想的演变。结合所学,概括汉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对“秦政的反思”举措。
2023-11-13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钱塘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上取得如此辉煌瞩目的成就的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为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导致的政治、经济的深刻变革,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作为这一时期学术思想文化的创造主体——刚刚以独立姿态登上历史舞台的知识分子,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自觉担当起拯救苍生的历史重任,重新构建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

——摘编自周金华《从“百家争鸣”看春秋战国知识分子的个性解放》

(1)根据材料一,写出“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上取得如此辉煌瞩目的成就”是指什么?其出现的原因?结合所学,概括孔子和老子主要主张。
(2)结合所学,简述“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上取得如此辉煌瞩目的成就”的影响。
2023-11-03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六十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人类社会的所有领域都存在着创新的可能也都需要创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明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经济政治文化大发展大创新时期。

材料一   寓封建(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材料二   西周宗族制度,到了东周时期发生了比较剧烈的破坏,东周大小宗族间展开了长期的兼并战争,许多国家和采邑灭亡了。而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简要评价分封制和郡县制。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2023-11-01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东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