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6 道试题
1 . 春秋战国时期新兴的士阶层崛起,他们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自觉担当起拯救苍生的历史重任,重新构建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由此出现众多学说、学派,提出各自主张,彼此论战辩驳。后世将此思想文化繁荣局面称为(       
A.礼崩乐坏B.百家争鸣C.罢黜百家D.以礼入法
2023-11-17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思想派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墨家的理想

墨家创始人墨子,名翟,是春秋末战国初鲁国人。墨子提倡“兼爱”,即无差别的爱,反对儒家有层次、差等的“仁爱”,由此又主张“非攻”,谴责列国的兼并战争。关于政治,墨子提出“尚贤”,希望上自天子,下到乡里的各级职务都选拔贤人来担任,在“尚贤”的基础上又提出“尚同”,即所有人都要自下而上服从领导,直至“上同于天子”。在经济与社会生活方面他主张“节用”,反对儒家倡导的厚葬和礼乐建设,认为这都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概括指出墨子对儒家观点的态度并分析其态度的成因。
(2)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墨子的主张是否会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视?为什么?
3 .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并在因革损益中不断向前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家学说是中华文化的主流,或曰中华主流文化。儒学的这种地位是历史形成的,不是人为的结果。2500多年前,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在社会的大动乱中通过对三代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进行反思、认真清理和重新加以诠释而形成的思想学说体系……孔子非常注重实地考察,坚持“察知征信”、“因革损益”的原则,使儒学又具备审慎的因时制变的品格。

——摘编自王钧林《中国儒学史·先秦卷》

材料二 诸子百家的存在与争鸣,是中华民族文化成熟的标志。在以后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各式各样的思想差不多都可以从战国诸子中找到原型或雏型。直到今天,社会科学中的许多问题,或多或少地还可以从诸子中找到相应的命题或思想源头。

——摘编自刘泽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创立儒家学说的社会与文化动因。结合所学,指出儒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因革损益”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战国时期新出现的两个重要学派及其所代表的利益阶级,并分析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4 . 2022年4月央视播放纪录片《战国大学堂稷下学宫》,引发广泛关注。稷下学宫创立于公元前450年左右,因位于齐都临淄稷门附近而得名。历时150年左右,是世界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也是中国最早的“政府智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官办大学,与古希腊的雅典学院几乎同时出现,在中华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都有着重要地位。稷下学宫开古代大学之先河、创百家争鸣之盛况,汇集儒、道、法、名、兵、农等百家之学,为战国时期和先秦时期的学术文化交流及诸子百家争鸣提供了重要依托。稷下学宫实行政治、教育、学术交流功能于一体的完美结合,对齐国的繁荣富强、教育方式转变乃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都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摘自解奎静、于美杰《以稷下学宫为例探讨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材料二   稷下学宫为何会出现在齐国?首先齐在春秋、战国两个时期都是强国、富国,齐拥四塞之坚,山河之险,鱼盐之利,国都临淄被盛赞为“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官学准备了充足的物质支持。再就是齐国开放的社会风气,姜齐时从太公起就”因其俗,简其礼”,田齐因循,为积聚自家声势,更有非常之举……兼容并包使其能容得下各种奇谈怪论。

——摘编自李政富《稷下学宫里的知识分子——“这个时代的文人雅集”之一》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稷下学宫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以稷下学宫为依托的百家争鸣现象。
2023-11-14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旧有社会秩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新的社会秩序还没有完全确立。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都处于急剧变化的状态,这是一个大变革时代。

材料二   秦始皇为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下令烧毁民间收藏的诸子百家书籍,仅留下秦国的史书及医药、种植、占卜之类的书籍。他又将提出非议的460多个儒生和方士全部活埋。而汉武帝则采纳董仲舒的建议,重视教育,在中央兴办太学,在地方兴办国学。

(1)阅读材料一,分别举一例东周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大变革的史实。
(2)材料二中秦始皇和汉武帝以怎样的不同方式对待儒家思想?指出他们这样做的共同目的。
(3)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2023-11-13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钦州市灵山县天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墨家思想以“兼爱”为核心,要求人与人之间、国家之间能够以利人利己的方式实现利益的共同维护,避免极端利己主义而互相伤害。墨家的“兼爱”思想(     
A.致力于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B.强调统治者要顺应民心为政以德
C.基于维护统治者的根本利益D.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
2023-11-13更新 | 122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第五中学、泰雅实验学校、华南师范大学附属惠阳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吕氏春秋》成书于战国末期。其《务大》篇指出:“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皆乱,无有安身。”其《执一》篇更明确提出:“国必有君,所以一之也;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一则治,两则乱。”可见该书强调(     
A.治国必先齐其家B.只有统一才能结束战乱
C.恢复周天子权威D.维护周王朝的统治秩序
2023-11-12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名校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先秦一位思想家,在天人关系问题上,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命题,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制天命而用之”。在伦理观上,主张用“礼义”来对人性进行“化性起伪”的改造。以下观点与该思想家相符的是(     
A.顺其自然,无为而治B.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C.民贵君轻,实行仁政D.礼法并重,王霸并用
9 . 在论及上古圣王与当今人主修宫殿的差异时,墨子说:“是故圣王作为宫室,便于生,不以为观乐也;作为衣服带履,便于身,不以为辟怪也。”这表明,墨子(    
A.重视兼爱B.提倡节俭
C.强调尚贤D.崇尚自由
10 . 有学者指出,战国时期,学术领域“百家争鸣”的出现绝非偶然,夏商周三代,尤其在春秋时期,为之奠定了两个并重且不可分离的历史基础:人才和思想资源。该学者意在强调百家争鸣(     
A.是社会大变革的反映B.其形成源远流长
C.是思想文化上的创造D.其思想博大精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