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91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材料二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敢。”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材料三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
(2)概括材料二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和经济背景。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文化政策上有何异同点?
2023-11-14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孝感市汉川市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战国时期,荀子主张“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墨子主张“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他们的思想主张(     
A.倾向于重构社会秩序B.维护了地主阶级利益
C.奠定了中央集权的理论基础D.是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
2023-11-14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桐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旧有社会秩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新的社会秩序还没有完全确立。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都处于急剧变化的状态,这是一个大变革时代。

材料二   秦始皇为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下令烧毁民间收藏的诸子百家书籍,仅留下秦国的史书及医药、种植、占卜之类的书籍。他又将提出非议的460多个儒生和方士全部活埋。而汉武帝则采纳董仲舒的建议,重视教育,在中央兴办太学,在地方兴办国学。

(1)阅读材料一,分别举一例东周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大变革的史实。
(2)材料二中秦始皇和汉武帝以怎样的不同方式对待儒家思想?指出他们这样做的共同目的。
(3)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2023-11-13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钦州市灵山县天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墨家思想以“兼爱”为核心,要求人与人之间、国家之间能够以利人利己的方式实现利益的共同维护,避免极端利己主义而互相伤害。墨家的“兼爱”思想(     
A.致力于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B.强调统治者要顺应民心为政以德
C.基于维护统治者的根本利益D.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
2023-11-13更新 | 122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第五中学、泰雅实验学校、华南师范大学附属惠阳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韩非子提出“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A.不同学派有共鸣之处B.儒学汇集各家思想精华
C.百家争鸣局面归于沉寂D.诸子百家主张基本一致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代受封诸侯从周天子手中得到的最重要的权力便是因地制宜、开疆拓土。周初分封,“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在各诸侯“并国”“开地”的过程中,周王朝的天下一统局面才得以形成和扩展,达到空前广袤的程度。在分封制条件下,周天子与各地诸侯的君臣关系和天下共主的权威在整个西周时期一直到春秋初期都是实际存在的。

——摘编自董恩林《论周代分封制与国家统一》

材料二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落,一些实力较为强大的诸侯趁机割据一方,并以武力控制周边的中小诸侯,形成了自己的霸业。诸侯国内部权力下移,以臣弑君的事件频繁发生。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兼并战争愈演愈烈。春秋后期,周王室更加衰落,无力维护“学在官府”的体制,私人讲学兴起。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招揽人才,一些大贵族还以养士竞争高下,战国四君子就是其中著名的代表。

——摘编自杨共乐主编《从历史印迹中走来的世界(中国篇)》


(1)根据材料一,概括周代分封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周代分封制瓦解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代分封制瓦解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分封制瓦解与百家争鸣的关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道家学派主张清静无为,提倡道法自然;法家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二者都(     
A.不满礼崩乐坏的现状B.探究国家治理方式
C.主张学术上百家争鸣D.积极维护君主统治
2023-11-11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孔子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并强调“礼乐不兴”最终只会“民无所措手足”。墨子认为:“为乐”只会使“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并指出:“其乐逾繁者,其治逾寡”。二者对“乐”的不同认识主要原因是二者(     
A.阶级立场的差异B.时代背景的不同
C.人生经历的迥异D.治世理念的分歧
9 .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老子反对制度束缚主张,无为而治;孟子主张仁政,法家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墨家主张尚贤。这些主张均致力于(     
A.提供应对现实的方案B.提升统治者的修养
C.处理个人与自然的关系D.追求国家富强统一
10 . 战国时期,提倡节俭,提出“兼爱、非攻”的思想家是(     
A.孟子B.韩非子C.墨子D.荀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