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9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关于政治社会方面的意见,是各有所本的,而其所本亦分新旧。儒家,是综合自上古至西周的政治经验所发生的思想。法家,是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所发生的思想。先秦诸子所想解决的,都是人事问题,而人事问题,则以改良社会的组织为其基本。粗读诸子之书,似乎所注重的,都是政治问题。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 秦人本无其本身之文化传统,战国以来,凡所兴建,皆自东方移植。然东土学术,本自有齐鲁与三晋之别。凡秦人所师受而信用者,本是三晋功利之士。至于齐鲁问学者讲学,重历史文化精神,则秦之君臣,因未之前闻,抑亦无情欲赏,此实有合于秦廷向来对于东土文教不甚珍重护措之态度,而于是乃有所谓焚书之事,此实中国史上一至值重视之事件也。焚书之起,在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仆射周青臣与博士淳于越,辨废封建之得失,淳于越称说殷周,谓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始皇、李斯知封建旧制之不足复,而犹尚希慕于古者学术统于王官之成规,而欲尊王学于一统,以禁绝民间私家之学。政治家过于自信,欲以一已之意见,强天下以必从,而不知其流弊之深,为祸之烈也。至后世学人,乃专以专制愚民归罪奏之君臣,此亦未尝不是,然亦仅呵谴其外貌,犹未能深探其内情耳。秦廷当时禁令,实似并不以焚书为首要,最要所禁制者实为以古非今,即首禁议论当代政治,次禁研讨古代文籍,第三始禁家藏书本。秦廷之焚书坑儒,古今人尽非之,然实不知焚书一案,其注重者尚不在焚书也。

——摘编自钱穆《秦汉史》

材料三 汉武帝时代贬斥黄老刑名等百家之言,起用文学儒者至数百人,实现了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转变。汉武帝大举贤良文学之士,著名儒学大师董仲舒以贤良身份,就汉武帝提出的命题发表对策,讨论成就治世的策略。齐地儒生公孙弘以精通《春秋》之学升迁为天子信用的重臣,相继任博士、太常、御史大夫,丞相并受封平津候,于是“天下之士靡然向风矣”。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为解决“人事问题”提出的主张,并分析其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始皇焚书的主要原因并评价其文化政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时期儒学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
2023-11-28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如表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主要学派的治国主张。据表可知,这一时期的政治主题是(     
学派主张
儒家以礼治国,为政以德
墨家互爱互助,选贤任能,争取和平
道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法家以法为工具,控制臣民
A.构建官僚政治且B.变革选官制度C.加强中央集权D.重建政治秩序
2023-11-28更新 | 74次组卷 | 17卷引用:湖北省襄阳市宜城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崩坏,诸子蜂出,各引一端,不仅形成了真正的学术繁荣,而且还有大量的新认知通过不同观点间的相反相成、相生相灭被创造出来。如孔子的仁学体系和孟子的仁政理想;墨子的兼爱、非攻和大同精神;老子所构建的宇宙论及宇宙论同社会论、人生论之间的逻辑联系;庄子主张把心的逍遥置于一切之上的人生观;荀子为证明阶级存在的合理性而提出的“维齐非齐”论和天人相分的世界观;韩非等人建立的与时俱进的理念等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摘编自赵世超、卫崇文《论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运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的政治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
2023-11-27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马坝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4 . 有学者在评价古代某一思想家时说:“(他)以极大的理论勇气提高法律的社会地位,糅合礼治与法治于一体,在政治理论层面突破礼主法辅的传统礼治模式,主张隆礼重法。”由此可知,该思想家是(     
A.荀子B.孟子C.韩非子D.董仲舒
5 . 战国时期, 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 ]”理论,这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据此,[ ]中应是(     
A.无为而治B.仁政C.尚贤D.相生相胜
2023-11-25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质量检测(一)历史试题
6 . 战国时期,“他”在社会长期战乱、民不聊生、天下盼望统一的形势下,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如图)。据此判断,“他”是(     
A.孔子B.孟子C.荀子D.韩非子
2023-11-24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检测(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下列人物与观点对应正确的是(     
A.孟子:人性恶,民贵君轻,社稷次之
B.庄子:天道与自然,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C.墨子:隆礼重法,“制天命而用之”
D.韩非子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法术势结合,加强君主专制
2023-11-23更新 | 105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励德双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荀子开宗明义提出“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应得到矫正,实现“化性起伪(变化先天的本性,只起后天的人为)”。同时他还指出:“圣人积思虑,习伪故,以生礼义而起法度”。荀子这一观点(     
A.蕴含着鲜明的儒家民本思想B.强调了礼法的教化作用
C.迎合了平民阶层的利益诉求D.旨在构建社会等级制度
9 . 战国时期, 孟子认为“内则父子, 外则君臣, 人之大伦也”; 韩非子认为“臣尽死力以与君市, 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这反映了两者(     
A.阶级立场的不同B.所处时代的迥异
C.治国理念的分歧D.政治经历的差异
10 .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史墨在筮占实践中推究人事变化规律,提出“火胜金”“水胜火”之论:战国时期的邹衍以五德(金木水火土)相胜之说解释王朝更替:战国时期儒家思孟学派将“五行”赋予了伦理道德的内容。这些思想(       
A.适应了统治阶级巩固统治的需要B.彰显了仁政德治思想源远流长
C.反映了儒家思想一脉相承的发展D.蕴含了朴素的唯物辩证法色彩
2023-11-20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示范高中教联体测评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11月联考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