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朝的统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 道试题
1 . 阅读有关秦汉制度和兴亡的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滑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依据材料和所学,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

材料二   嬴政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干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外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并指出秦中央集权国家形成有何积极影响。

材料三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政府才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

——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创新和变革"在政治上的表现。
2024-05-06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中加双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有关秦汉制度和兴亡的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政府才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

——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西周“‘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和秦“君主‘独制’”分别指何种政治制度?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三个环节”分别指的是什么?另外秦朝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有何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变革”在政治上的表现。
2024-01-10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卷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时期,宰相为百官之长,多由一两位功臣、外戚担任,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并拥有相对独立的衙署。汉武帝时实施内外朝制,军国大事由皇帝和中朝官员于内廷商议后,再交丞相讨论执行。唐朝完善了南北朝时期的三省制,形成了中书主出命、门下主封驳、尚书主执行的三省分职制。此外,唐太宗常以“参预朝政”“参知机务”等职名,授予部分资历较低的官员参与决策。至唐高宗后,颓有皇帝加封的“同中书门下三品”等职名方能为相成为定制。

——摘编自田兆阳《古代行政中枢机构的嬗变及其走势》

材料二   制度指政而言,法术只是些事情或手段;不好说是政治。大抵制度是出之于公的,在公的用心下形成的一些度量分寸是制度。而法术则出之于私,因此没有一定恰好的节限……论汉代,西汉可说是制度,东汉则多半出于光武的私心。论唐代,确实可说在建立制度,而宋代则有许多只算是一种法术。清代政治在私心的作用下,制度的意义少,而法术的意义多。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汉至唐宰相制度演变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代政治“法术的意义多”的表现,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人后世子孙追述周初分封情况时曾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又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用,管、蔡、都、霍、鲁、卫、毛、胁、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邘、晋、应、韩、武之榜也。凡、蒋、邢、茅、胖、祭,周公之胤也。”荀子也指出:周初“立七十一国,其中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从之籍记载来看,周之分封皆以土地为主,“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有地者曰君,反之,无地者当然也就不成其为君。

——摘编自梁颖《试论西周春秋时代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

材料二   回顾起来,到将近公元前3世纪中期,秦开始了一项看似系统地否定帝国理念的战略。公元前256年,秦的统治者废止了一切帝国礼仪,实际上解散了帝国。十年之后,一位新的秦王一一始皇帝宣布,解体的帝国可以被替代。在后来25年中,他系统地孤立并征服了所有的敌对王国,并宣布他自己是一个新的君主政体的“第一个皇帝”。他宣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换言之,以他为唯一的统治者,一个统一的中国就将享受和平与繁荣。”

一一摘编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一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第一个皇帝”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主要政治措施。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周与秦朝政治制度的不同特点。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的发展与大一统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齐头并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汉族为主体的伟大的中华民族,其思想文化的真正统一,也始于秦汉时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空前统一的秦王朝,自春秋时期起涌现的华夏 民族融合告一段落。华夏民族自此同属一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各方面趋向一致。秦朝政府采取一系列有利于统一的措施,很快实现了“书同文,行同伦” (《礼记·中庸》)的理想。“书同文”标志着秦王朝统治区域内文字和文化的统一,“行同伦”反映了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的一致。这种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到汉代以后“独尊儒术”,儒家思想被用来作为统一思想、道德和文化的武器。从此,统一的文化思想、统一的道德伦理和统一的心理素质,即统一的价值体系,在中华民族形成了。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等

材料二   “断诸北语,从正音”,“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跟。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黄门郎、司徒左长史宋并定诸州士族,多所升降。

魏主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荣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

——摘自《魏书》《资治通鉴》

材料三   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模式下,重视“要在中央”,也强调因俗而治,并非一味地追求整齐划一,也有高度的灵活性。“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

《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用一句话概括此期中华民族发展史的阶段特征,并以文化方面的史实加以论证。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孝文帝促使鲜卑汉化的主要措施,从中华民族发展史角度解读其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元代在东北地区的民族政策与唐代有何不同?从大一统的国家治理角度用一句话概括其历史意义。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代儒墨道三家都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从现实出发形成他们自己的社会观,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孔子自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墨子宣传“曰然女何为而得富贵而辟贫贱?莫若为贤,为贤之道将奈何?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老子把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引入政治社会理想,认为社会的贫富悬殊与“天道”不合。他的理想社会是返璞归真,小国寡民。

——摘编自张岂之《中华文明十二讲》

材料二   “中国”这两个字最早是在一件青铜器上发现的,考古学家称之为“何尊”。“中”“国”两字最早都是象形文字。“中”本来是一面特殊的大旗,是商朝人为召集他的部队和民众集合用的标志。由于集合时这面旗帜总是处于中间,以后就衍生出“中心”“中央”“最重要的”等意义“。“国”(繁体为“国”)中间的“口”表示人,有几个口就是几个人,所以称为人口;“口”下面的一横表示一片土地,无论生活或生产都离不开自己的土地,所以还得有人拿着戈守卫;为了更安全,需要在四周筑上一道城墙。所以“国”实际上是有围墙的、有人守卫的一个居民点,一个聚落,一座城。

处于中心的、最重要的国,这就是中国。商与西周的国都很多,春秋初期还有1000多个。在这么多国中间谁有资格称为中国呢?只有最高的统治者,比如商王以及后来的周王,他们居住的地方才有资格称为中国中国是天子所在的国。到战国后期,只剩下秦、楚、齐、燕、韩、赵、魏七国和若干小国,所以诸侯都开始以中国自居。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秦朝,称皇帝,自然便称中国了。

以后历代王朝都自称为“中国”,“中国”概念从一个点扩大到整个国家,甚至包括边疆的少数民族的政权。比如契丹人建立辽朝,到辽朝后期,也认为自己是中国的一部分。南北朝时,南朝、北朝都称自己为“中国”,隋、唐统一以后它们都成了“中国”一部分。“中国”实际上成了这个国家的代名词。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开始有了“中华”和“中国”两种简称,以后基本都用“中国”了。

——葛剑雄《尊重地名就是尊重我们的文化历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儒墨道三家的“社会观”分别是什么?结合所学分析孔子的“社会观”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概括“中国”一词在不同时期的含义。
(3)一个中国原则是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实现祖国统一的历史意义。
2023-11-10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桐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当时称为三省:一中书省,二门下省,三尚书省。……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待门下省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即加予复核,这是对此项命令之再审查。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材料一中的“共主”指的是谁?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秦朝为实现君主“独制”而推行的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唐朝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的影响。
2023-11-05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庐巢八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8 . 秦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材料一   秦占领巴蜀地区之后,实施了从秦本土往蜀地移民的措施。“戎伯尚强,乃移秦民万家实之。”“秦惠文、始皇克定六国,辄徒其豪侠于蜀,资我丰土。……公元前213年,秦始皇迁徙50万人戍守五岭,与越人杂居。秦始皇收复河套南北的广大地区后,为了巩固在这些地区的统治,迁3万户居民到河北、榆中,垦田生产,开拓边疆。

——改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然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班固《汉书·武帝纪赞》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政府移民的主要趋向。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为顺应时代需要所采取的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政治措施。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023-10-10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蚌埠市五河致远实验学校、固镇县汉兴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63年何平山王于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费村慎,尊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铭文,其中“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平的文字记载,何尊高38.8厘米,口径28.8厘米,重14.6公斤。铭文记述了周成王营建成周。举行祭祀。赏赐臣子的一系列活动。其中记录了天于对于臣子何的训语之师,还引用了周武王克商后在高山举行祭祀时发表的神辞,即“宅兹中国,自之又民”。定都天下之中以统治万民,达是周王朝开国之君革故鼎新。接受天命的宣言。


材料二赢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产生和发展起未的中央基权制度加以展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四家元首制;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常等主端《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日本派遣的“遣唐使"就达13次。...据韩愈记载,“岭之南,其州七......外国之货日至,珠、青、象、犀、联项、稀世之珍,滋于中国,不可胜用”。唐朝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马机构市舶司,并在长安、杨州等地为来华经商的波斯、阿拉伯侨民设有“葛坊”特区,发展为繁华商业区。

——摘编自李庆新《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


(1)指出材料一的史料类型。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史料研究的价值。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构成秦朝制度“三个环节”的名称。说明该制度建立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朝对外开放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秦的灭亡

材料一: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西汉)贾谊《过秦论》

秦始皇并天下之时……宫室过度,耆欲无极,民力罢尽,赋敛不节……法令烦惨,刑罚暴酷。

——(东汉)班固《汉书·晁错传》

材料二: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唐)柳宗元《封建论》


(1)根据材料一,贾谊和班固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2)对比材料一,材料二中柳宗元的观点有何独到之处?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从秦的灭亡中你能获取哪些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