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8 道试题
1 . 董仲舒认为:“(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董仲舒意在强调
A.“天人合一”思想
B.“弃恶从善”思想
C.“天人感应”思想
D.“君权神授”思想
2018-10-19更新 | 328次组卷 | 18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外国语学校2018届高三下学期训练(二)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史记》记载:“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清代赵翼也说道:“东汉多女主临朝,不得不用其父兄子弟以寄腹心。”汉代此用人机制
A.削弱了汉宗室贵族的势力
B.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C.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使皇权受到外朝控制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东汉末年,外戚、宦官、权臣、武将相继把持朝政。这种状况出现的根源是
A.地方势力群雄并起
B.刘氏家族大权旁落
C.宗法观念丧失殆尽
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4 . 有学者认为,后世的经学大师片面强调董仲舒思想中阳对阴的主导作用,忽视了他所强调的“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这表明董仲舒的观点
A.重点维护君权的合法性
B.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意识
C.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D.导致社会道德水平滑坡
2018-01-17更新 | 191次组卷 | 24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外国语学校2018届高三2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5 . 董仲舒《春秋繁露》记载:“故圣人之制民,使之有欲,不得过节,使之敦朴,不得无欲。无欲有欲,各得以足,而君道得矣。”这说明董仲舒强调
A.圣人要“以德治民”
B.“存天理,灭人欲”
C.欲望须符合三纲五常
D.“欲望”应有节度
6 . 通过古代“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层人们使用;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这说明
A.丝绸之路丰富了商路各国人民生活
B.宋代我国人口增长得益于高产作物引进
C.“丝绸”之路实际是“瓷器”之路
D.古代丝绸之路包括中国通往美洲的商路
7 . 儒学在孔子之后有性善性恶之争。两汉时期,董仲舒相继批判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主张的性恶论,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其用意在于
A.神化儒学并为君权服务
B.提高社会道德水平
C.建立大一统的官学体系
D.探究人性发展本原
2017-12-05更新 | 211次组卷 | 28卷引用: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8 . 下列言论出现的顺序是
①学以至圣的关键在于“致良知”
②“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③“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
④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A.④③①②
B.①②③④
C.③④①②
D.③①②④
9 . 钱穆认为:“汉政府自武帝后,渐次由宗室、军人、商人之组合转变为士人参政之新局面,公卿朝士,名儒辈出。”材料所述的“转变”
A.源于汉初“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
B.开启建立官僚政治体制之先河
C.促使察举征召等选官制度的产生
D.奠定儒学“独尊”的政治基础
10 . 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指出:中国古代的日食记录总体上是基本可靠的,但并不完整和准确;除了因为天气不好导致一些日食没有被记录外,还与政治因素有关,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这种故意增加或减少记录的行为,表明中国古代
A.天文观测手段落后
B.天人感应影响深远
C.科学研究主观随意
D.专制皇权不受约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