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自汉武帝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至汉宣帝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霍光不仅主宰内朝,还挟制以丞相为首的外朝。这期间的丞相,或老迈平庸,或谨小慎微。昭帝年幼,宣帝乍立,都不省事问政,“政事一决于光”。霍光对朝政的主宰(     
A.弥补了官员素养的不足B.根源于君主专制制度
C.加剧了汉朝的统治危机D.完善了中枢决策程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其所著的《汉书·叙传》中指责《史记》将汉史“编于百王之末,侧于秦、项之列”,所以他将《高帝纪》作为开篇,陈涉、项羽分别由世家、本纪降为传。这一史学编撰的变化反映出(     
A.贵族政治遭到史家的封杀B.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巨大
C.史学的政治功能日益扩大D.官修史书体裁进行了变革
2023-12-20更新 | 403次组卷 | 8卷引用: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3月考试历史试题
3 . 秦一统天下并确立及推行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治国原则,法家思想在政治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但西汉自立国以来,随着儒家地位的不断回升以及儒法双方某些内在因素的相近性,儒法在政治实践的过程中既相互冲突又彼此靠拢,最终演化出了一些新的事物。材料说明了汉代(       
A.社会动荡引发思想巨变B.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C.国家对社会控制逐步增强D.外儒内法对国家治理产生影响
4 . 汉文帝时“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谴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但由于地方监察体制不健全,加之地方豪强势力的不断增长,汉景帝时,地方吏治已发展到“豪猾,二千石莫能制”的地步,直接威胁着政局的稳定。为此,汉武帝(     
A.在郡一级设监御史专掌监察B.下令地方每年造计簿以作考核
C.在中央设监察御史纠察百官D.分天下为十三州部设专员巡察
2023-08-29更新 | 462次组卷 | 7卷引用: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2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项羽被打败后,众诸侯上书推尊刘邦为皇帝说:“先时秦为亡道,天下诛之。大王先得秦王,定关中,于天下功最多。存亡定危,救败继绝,以安万民,功盛德厚。又加惠于诸侯王有功者,使得立社稷。地分已定,而位号比拟,亡上下之分,大王功德之著,于后世不宣。昧死再拜上皇帝尊号。”上述材料表明当时(     
A.秦亡汉兴成为天下大势B.刘邦势力强于各诸侯王
C.封建正统观念影响深远D.对皇位合理存续的重视
6 . 中国古典诗歌《匈奴歌》“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全诗二十四个字,以哀婉的语调,表达了匈奴族人民对故土、对生活的眷恋和热爱。下列史实能够与上述诗歌形成互证的是(     
A.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一举攻占河套地区
B.霍去病出征匈奴,控制阴山以南、河西走廊大片区域
C.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D.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中央管理西域的最高军政机构
7 . 西汉景帝共有十四个儿子,七国之乱前已有六子封王,七国之乱后陆续立其余八子为王,并对原来的封王加以调整,将梁国分为五国。赵国分为六国。这一做法
A.沿袭了郡国并行制传统B.一定程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C.合理解决王室利益分配D.有效发挥王国监郡的作用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汉丞相共计45人,历朝丞相的出身如表6

丞相功臣功臣子外戚宗室掾史文吏经学之士其他
高帝朝1
惠帝朝3★★★
高后朝1
文帝朝4★★★★
景帝朝4★★★
武帝朝12★★★★★★★★★★★
昭帝朝3★★★
宣帝朝5★★★★
元帝朝2★★
成帝朝5★★★
哀帝朝5★★★★
平帝朝1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1)根据材料,指出西汉丞相的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变化出现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订立《九章律》完全以秦律为基础。从汉武帝开始,经义决狱风行一时。当时汉律洋洋洒洒,已达60多篇,而有法不用,欲盛行经义决狱,不免令人费解。

《春秋》决狱是产生于汉代的一种独特的司法审判方式。时有疑狱曰∶甲无子,拾道旁弃儿乙,养之以为子。及乙长,有罪杀人,以状语甲,甲藏乙。甲当何论?仲舒断曰∶"甲无子,振活养乙,虽非所生,谁与易之。诗云∶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春秋》之义,父为子隐,甲宜匿乙而不当坐。"

——据高浣月《春秋决狱与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等整理

材料二   近代中西方法律文化冲突是不同区域的有着不同价值观念、不同模式的两种不同类型的法律文化的冲突。严复在《论世变之亟》一文中说∶"自由一言,真中国历史圣贤之所深畏。从而未尝立以为教者也。彼西人之言曰∶唯天生民,各具赋界,得自由者乃为全守。故人人各得自由。"中西"自由既异,于是群异丛然以生。粗举一二言之∶则如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倡平等;中国亲亲,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其于财用也,中国重节流,而西人重开源;中国追淳朴,而西人求欢虞。"

黄遵宪在《日本刑法志序》中论述了中西方刑法的差异,他说;"中国所重在道德,遂以刑法为卑卑无足道也。而泰西论者专重刑法,谓民智日开,各思所以保其权利,则狱讼不得不滋,法令不得不密,其崇尚刑法以为治国保家之具,菲之乃若圣经贤传。然同一法律,而中西立论相背驰至于如此者,一穷之本,一究其用故也。"

——摘编自陶广峰《近代中西法律文化冲突概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至汉武帝时期中国法律演变的特征,说明其原因,并简要评价汉代《春秋》决狱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方法律文化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公元39年,光武帝刘秀下令度田,命令州郡官吏核检豪强地主控制的耕地和隐匿的人口。此举遭到刺史太守和豪强地主的抵制和对抗,刘秀下令停止度田。刘秀对豪强地主的让步
A.有利于扩大统治的基础B.导致了统治集团的分裂
C.为政治危机理下了祸患D.致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