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59 道试题
1 . 汉武帝时期,“改正朔,易服色”,打破了文景时期富贾贵戚与后妃服饰混乱的现象,并采用黄色为帝王之色,表示受命于天,逐步建立服饰制度。东汉明帝时期,制定了详细的官服制度,对后妃服饰也做出了具体规定。汉朝服饰制度的发展集中体现了(     
A.纺织技术的进步B.社会经济的发展
C.治国理念的深化D.国家治理的优化
2024-01-29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襄阳市、黄石市、宜昌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下图是某学者著作部分目录,反映东汉的主要社会问题是(     
第十章后汉衰乱
第一节后汉外贼宦官之祸
第五节灵帝荒淫
第六节后汉中叶后外患
第十一章后议乱亡
第二节董卓之乱
第四节东诸侯相攻
A.王国问题B.外戚乱政
C.黄巢起义D.积贫积弱
2024-01-29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汉初,诸侯王的爵位由嫡子继承,庶子无继承资格。汉武帝时,大臣主父偃认为这样会无法传扬儒家仁孝之道,建议诸侯王分封子弟为列侯。按汉制,侯国隶属于郡,与县地位相当。汉武帝同意了这一建议。这一建议有利于(     
A.确立儒学正统地位B.壮大地方割据势力
C.加强中央集权统治D.增强皇室的凝聚力
4 . 西汉时期的人才选拔,除少数人物获得民间舆论支持而入仕外,其主要途径还是通经入仕。而至东汉,通过乡论入仕成为普遍现象。这一变化反映出东汉时期(     
A.官员的选拔渠道进一步拓宽B.社会阶层壁垒已被打破
C.乡里清议成为选官主要依据D.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增强
5 . 《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A.恩泽诸侯贵族B.增加国家税收C.实现民族交融D.削弱王国势力
2024-01-25更新 | 105次组卷 | 56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国际育才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据《汉书》记载:(宣帝)元康三年六月诏:“今春,鸟以万数飞过属县,翱翔而舞,欲集未下。长安及周边毋得以春夏擿巢探卵、弹射飞鸟,具为令。”上述材料反映了汉朝(     
A.具有生态保护的意识B.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
C.贯彻以法治国的思想D.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东汉名士范滂因“党锢之祸”遭牢狱之灾,出狱返乡时,汝南和南阳的士人迎之者车数千辆。这表明当时(       
A.士人在斗争中占上风B.皇权基础受到了削弱
C.范滂得到百姓的支持D.宦官失去地方掌控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史载武帝好《公羊》,昭帝传《孝经》《尚书》,明帝通《春秋》《尚书》。“议礼、制度、考文,皆以经义为本”,成为武帝以后汉代政治中较有特色的制度。此外,儒学讲求调适人伦,纯化风俗,其义理易为“匹夫匹妇”所认知和认同,故而狱吏走卒、农夫牧人、幼童白首纷纷诵读儒经。这表明,汉代(       
A.统治者重视儒学的教化功能B.儒学教育逐渐官方化和制度化
C.儒学向思辨化和世俗化转变D.王霸杂糅的治国理念逐渐形成
2024-01-16更新 | 175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3-24高三上·湖北·阶段练习
9 . 研究表明,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向南进发具有显著的周期性特点。下图是中国古代气温变化曲线图。图中信息说明(     
A.全球变暖现象日益加剧B.游牧民族生产方式的缺陷
C.自然灾害主导民族南进D.天人感应宇宙观念的实践
10 . 如图是分别在越南中部、泰国南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出土的汉朝铜镜,有学者指出它们是汉朝工匠制作的。这可用于佐证(     

A.物质交流促进文明审美趋同B.汉代朝贡贸易体制逐步发展
C.铸镜技术经由丝绸之路输出D.丝绸之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