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汉武帝的统治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6 道试题
1 . 新疆地区的管理与开发是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内容。下列机构与新疆相关的是(     
①西域都护府             ②北庭都元帅府             ③宣政院             ④宣慰司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 .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历史,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时代的历史也呈现出鲜明的特色。下列符合汉武帝时期历史的一组词语为
A.甲骨文、分封制、儒家、青铜器B.法家、郡县制、长城、军功爵制
C.中朝、刺史、察举制、五铢钱D.皇帝、藩镇、察举制、党锢之祸
2023-04-18更新 | 420次组卷 | 5卷引用:历史-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2(浙江卷)
3 . 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澎湖巡检司、釉里红、四等人制
祖冲之、九品中正制、《禹贡地域图》
赵州桥、义仓、三教合归儒
均输平准、中朝、《神农本草经》
A.④②①③B.②④①③C.④②③①D.②④③①
4 . 下图为儒学发展示意图,与a、b、c、d四处儒学发展状况对应的是(     
   
①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                         ②抨击封建专制并倡导经世致用
③确立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④学派开始创立并形成思想核心
A.a-④、b-②、c-③、d-①B.a-④、b-③、c-②、d-①
C.a-④、b-③、c-①、d-②D.a-①、b-②、c-③、d-④
5 . 据《汉书》记载,有官员奏请汉宣帝,“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增其贾而籴,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日常平仓。”该举措(     
A.体现政府浓厚的重商意识B.是对均输平准政策的实践
C.标志着民间救济开始兴起D.化解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世界是多元的,因交流而更加丰富多彩。

材料一丝绸之路始辟于秦,盛于汉唐。汉武帝时,中断近百年的中西交通重新得到恢复。当时向西方输出的丝织品享有盛誉,丝绸通过安息传到罗马帝国,成为时髦服饰。东汉时,胡商通过丝绸之路向中国内地运送毛皮、毛织品、香料、珠玑等商品,交换中国内地盛产的丝织品和铜铁器物。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使者经海路抵达中国南部,然后再到洛阳进谒桓帝。唐代前期,不少外籍商人通过大漠用路驼将地方特产运往内地,同时又把内地生产的丝绸、瓷器及其他手工业品源源不断地运往西域、欧洲乃至非洲广大地区。

——摘编自曹大为等主编《中国大通史》

材料二火鸡原产于美洲,15世纪末输入欧洲。现在,火鸡已经是许多欧美国家很普通的一种肉食,在感恩节和圣诞节,火鸡更是必不可少的食品。

1499年,西班牙人彼德罗在委内瑞拉的库马海岸见到印第安人饲养的火鸡,并于第二年把它带回欧洲,圈养在公园里供作观赏禽鸟,称为珍珠鸡。

1511年10月24日,西班牙帕修甫主教指示从新大陆返航的每艘船只必须带回10只火鸡,其中雌雄鸡各半。

1523年,西班牙人从墨西哥运回大量的火鸡。

1600年前后,英国移民把欧洲人饲养的火鸡品种引进美国和加拿大。

——佟屏亚、赵国磐编著:《畜禽史话》

材料三粮食安全并不是一个新话题,党和政府始终把粮食安全当成首要任务来抓,用不足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将粮食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地位,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治理体系……2014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突破1000千克,这一技术的应用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自2016年起,中国连续向亚非拉50余国提供紧急粮食援助,惠及上千万受灾群众。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海外示范种植面积超过25万亩,技术成果示范带动超过450万亩,在温室技术、花卉种植等领域赢得国际社会的高度好评。

——摘编自赵磊《全球粮食安全与中国特色粮食安全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汉唐时期相关史实,对“丝绸之路是使节之路、商贸之路与文化交流之路并存”加以阐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写出当时与火鸡传播过程类似的某一物种名称。概括火鸡传入欧洲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联合国为消除饥饿而成立的组织名称。概括“中国特色粮食安全治理”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意义。
7 . 国际交往和国家关系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汉帝国在秦始皇统一后,国势渐盛,至西汉武帝时代,通过一系列战争与外交,终于叩响了通往西部世界的大门。汉武帝为了宣扬汉王朝的富庶、强盛和威德,满足宫廷奢侈生活的需要,派船队携黄金、丝织品等,从雷州半岛的徐闻出发,用了近一年时间,绕过马六甲海峡,到达印度南部,再转斯里兰卡,然后将沿途交换的物品载回中国。

——摘编自张维华《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等

材料二自唐初以来,唐廷以积极的态度谋求和平的国际交往。唐代侨民极多,长安城有侨民10万余。就侨民所从事的职业来看:有僧侣、学者、画家、匠人、艺人、商人等。唐代外商们广泛参与经济活动,使唐代的社会生产不仅要满足国内需求,更要承担起国际生产的任务。《唐律》中甚至还制定了中国古代法律中第一个涉外条文:“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唐律)论。”唐朝统治者处理当时国际关系时,贯彻儒家“平天下”与“协和万邦”理想。在和平共存之指导下,唐朝与周边和平交往。唐都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等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国际形势发生了持续深刻的变化。在新形势下,中国外交与时俱进,应对挑战。冷战结束以后,在实践中,中国抛弃了美苏冷战关系模式,创造性地走上了符合本国国情的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深刻变化的国际局势和新时代中国发展大势,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主张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改编自高飞《改革开放40年中国外交的历程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列举史实对加下划线文句进行佐证,并概括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对外交往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唐代对外交往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外交政策调整的依据,并概括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外交成就的经验。
8 . 2016年4月16日,“匈奴与中原——文明的碰撞与交融”展在北京中华世纪坛正式开展,展览再现了中国历史从战国到汉代以游牧为特征的匈奴与以农耕为特征的中原两种文明之间的冲突、碰撞,最终走向融合的进程。为消除匈奴对北部边疆的长期侵扰,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派遣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B.修筑万里长城
C.实行四等人制D.反攻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
2023-03-12更新 | 147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2023年高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四)历史试题
9 . 先秦时期地理著作对中国西部边缘的记述有“弱水”“昆仑”“流沙”等地名,这些地名源于神话和传说,没有确切的地理指向。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后,这些地名的定位日益明确;《汉书·地理志》可见金城郡临羌县有“弱水、昆仑山祠”,敦煌郡广至县有“昆仑障”。张掖郡居延县条载:“居延泽在东北,古文以为流沙”。这表明西汉时期(     
A.疆土版图意识增强B.华夏民族认同加强
C.汉文化向边疆辐射D.丝绸之路促进交流
2023-03-11更新 | 915次组卷 | 18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洪家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禁止地方郡国铸钱,把铸币大权收归中央,由上林三官专门负责铸钱事宜,铸造新的五铢钱,各地私铸的钱币全部销毁。汉武帝这样做的目的是(     
A.平抑市场物价B.加强中央集权
C.促进商业发展D.削弱宰相权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