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汉武帝的统治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汉初在“毋烦民,欲为省”的观念指导下多以“有修行,能帅众为善者为地方三老”,他们有着深厚的宗族背景,广泛参与乡村事务管理。武帝至宣宗时期,三老虽仍受尊宠,但乡间管理权力被剥夺,拥有较少乡间势力背景的啬夫才是国家控制乡间的最根本官吏。三老制的变迁反映了(     
A.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B.汉代基层治理体制健全
C.汉代治国思想的变化D.汉代乡间宗族势力瓦解
2 . 《月令》是古人对时令经验的总结,记载着天象、物候、气象等自然事物的变化;汉武帝时,《礼记·月令》被立为经学、涉及君主施政、祭祀等内容,原有的刻度时间意义已经渐次模糊。这一变化的主要目的是(       
A.政府总结农业生产经验B.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
C.强调帝王统治的合法性D.丰富人们的时间认知
2024-03-17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3 . 大蒜原产欧洲南部和中亚,汉代王逸《正部》中记载:“张骞使还,始得大蒜、苜蓿”,1990年于敦煌悬泉置遗址采集到大蒜标本三枚,现藏于甘肃简牍博物馆。这说明丝绸之路(     
A.推动区域间物种的传播B.初步构建起全球化市场
C.有利于中西科技的互鉴D.促进了西域经济的繁荣
4 . 汉武帝时,实行盐铁酒专卖制度;昭帝时,允许民间酿酒;元帝初,罢盐铁官,但因国用不足,三年后又恢复;东汉初,未设盐铁官,直到章帝时才恢复;和帝即位,再行罢除。这些变化体现了(     
A.官营手工业无法适应社会发展B.汉代的政局变动较频繁
C.政府对国与民经济关系的调节D.重农抑商政策发生转变
2024-03-01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市雅安中学等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有学者指出:“在(汉武帝以后)汉朝,《春秋》仿佛是一部宪法。凡有政治上和法律上的重大问题,都引《春秋》解决。”这说明,西汉中后期(       
A.先秦法律得到了延承B.“以法治国”得到落实
C.法律制度已基本完备D.儒家伦理得到了弘扬
6 . 汉代统治者极力宣扬“以孝治天下”。为了更好地落实孝治理念,统治者将养老敬老的孝道思想上升到国家观念意志,甚至将养老敬老的道德要求上升到国家法律规范,对不赡养老人、侮辱老人、遗弃老人等现象者予以法律上的严惩。汉代大力提倡“孝治”(     
A.旨在构建忠孝一体的伦理观念B.促进了德主刑辅治国方式的成熟
C.得益于察举制度在全国的推行D.说明重视教化已成为时代的共识
2024-02-05更新 | 50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岳池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7 . 汉代,循吏的主要特征是“施教导民”“奉法循理”“奉职循理”,酷吏则“以猛服民”“专任刑罚”“刻削少恩”。二者虽风格迥异,但同受朝廷重视。这一制度安排旨在(     
A.提升中央行政效率B.厉行思想文化专制
C.削弱豪强大族势力D.强化地方治理效能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在西南地区“略通五尺道”,西汉拓修夷道,“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南方丝绸之路由民间便道上升为官方通道。秦朝“令其君长治之”,西汉设置了益州郡、越巂郡等七郡,汉武帝在武力征服的同时,又实行“厚赂”“以其故俗治,毋赋税”等政策。秦汉王朝还陆续迁六国富商大贾于此,大规模“移民实边”和“屯田”。南方丝绸之路沿线荥经、西昌、昭通等地出土了大量铁农具。到西汉中期,在中原人士心目中巴蜀地区已经不是“檄外蛮夷”。

——摘编自黄磊《南方丝绸之路与秦汉时期西南边疆的国家整合》等

材料二

在西南彝族聚居区,1734年改土归流后开始设立乡里和保甲,将少数民族与汉族一同编入里甲或保甲。清朝虽以流官治理为主,但也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方式,吸纳土司头人协同治理。“耆老”是村寨领袖或宗教头人,在安边缉盗和人口统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清朝还大量设置义学,教化少数民族子弟,其彰显的“忠君爱国”思想与少数民族道德礼仪规范得以有机结合。土司成为国家基层治理官员,既提升王朝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治理能力,也加强了边疆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

——摘编自聂迅《清代土司基层社会治理组织体系重构:以改土归流地区为中心》

材料三

邓小平在建国之初就敏锐地意识到民族工作是关系领土完整、政权建设和民心向背的重大事项。邓小平指出:“在世界上,马列主义是能够解决民族问题的。在中国,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也是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我们不能要求少数民族首先取消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应当老老实实取消大汉族主义。”“少数民族要经过一个长时间,通过事实,才能解除历史上大汉族主义造成的他们同汉族的隔阂”“如果我们不在这三方面(政治、经济、文化)取得成效,这种历史的隔阂、历史的裂痕就不可能消除。”“少数民族的事应当由他们自己当家,这是他们的政治权利”“我们在贸易上实行等价交换,但是有时还要有意识地准备赔钱。”

——摘编自陈光军《邓小平对西南民族问题的认识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西南地区基层治理的措施,并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秦汉相比,清代西南地区基层治理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邓小平民族工作的历史经验。
2024-01-26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开始,黄河水灾日益严重。公元前132年,黄河在狐子决口,武帝派汲黯(人名)和郑当时(人名)主持堵口工程,但随堵随决。当时外威田蚡(人名)任丞相,因怕治河影响其封邑收成,故劝武帝:“江河的决口都是天意。”受其影响,武帝不再堵口。公元前109年,正好天旱,黄河水浅,武帝终下决心堵口。汲仁(人名)和郭昌(人名)率领数万兵士投入工程,武帝亲临现场。经过一番努力,决口终于堵住,黄河恢复了故道,分两股入海。

——据葛剑雄《汉代对黄河的治理》

材料二   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仓促建立的治黄体制,是一种双重管隶、三方关联的架构。在形式上,黄河水利委员会接受第一战区司令部与行政院经济部的双重指挥,以体现战时河政与军政的协调与配合。实际结果则是,治黄责任主体不明,军权、财权、事权各自分离,相互掣肘,黄泛区治黄工程寸步难行,最后还牺牲了河防与民生。

——据张岩《战时国民政府治黄体制的运行及其困境——以黄泛区治黄工程为中心》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领导人把黄河治理当作事关安民兴邦的大事予以高度重视。1950年1月,中央决定把黄河水利委员会改为流域性机构,统筹全河水利事业。同时,中央政府对黄河的投资不断加大,以1951年为例,仅工程费一项就比国民党统治时最好的年份还高五十七倍。在水利部和黄委会的正确领导下,人民群众劳动的热情高涨,成效很大。

——据郭书林、王瑞芳《从治标到治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黄河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汉武帝时期黄河治理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黄泛区治理的弊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初期黄河治理的成功经验。
2024-01-19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它“有时是一股一股的丝线,延伸开来,有的线路清晰,有的断断续续;有时又像一张大网,涵盖广阔,时时出现绚烂的织锦”。“它”是(     
A.秦代驰道B.丝绸之路C.隋唐大运河D.明代长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