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汉武帝的统治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漏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武帝的大臣实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这些措施旨在加强国家对经资的控制。从公元前119年起,对市场的交易、车辆和财产开征新税,以补充从产品征收的实物税和人口税的不足……一种重五铢的新铜钱被定为法定货币。六年后私铸被禁止,也许禁止令很有效;国家完全控制了铸造新铜钱的资源……政府采取措施,把当时仍由私人经营的采矿权收归国家直接单独控制。结果,在产区设48名专使,以监督铁制品的制造和分配;另外34名专使管理盐的生产和销售……为了缓和局部的或暂时的短缺和防止投机倒把,它还设置官署来稳定物价和协调运输。

——崔瑞德、鲁唯一编《剑桥中国秦汉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描述的盛世景象名称,并分析其出现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并概括其表现。
2 . 董仲舒提出了养士求贤的建议:兴建太学,培养人才,革除陋习,“实施贤能为上,量才而授官录德而定位”。汉武帝接受了这个建议,并制定了选官用人的方针。这条方针的实施
A.完善了汉代的教育体系B.是汉代察举制建立的标志
C.有利于打破论资排辈的陋习D.实现了对官僚队伍的全面管理
2021-11-02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炉桥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商业发展,固定的贸易场所逐渐出现。这改变了原来商人在野外谋取利润的现象。由于商人的频繁往来和商业运输的发达,一批作为手工业中心和农副产品集散地的工商业城市勃然兴起。“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风气逐渐向整个社会渗透,大量的人不避“关梁之难,盗贼之危”交流四方物产,其中一部分人还参加政治活动,从而产生由大中小商人组成的独立商人阶层。

——摘编自熊林《浅谈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   汉武帝即位时,富商大贾势力恶性膨胀,地方王国铸币泛滥。为此,政府颁行了五铢钱,由于这种钱币制作精美,工艺精良,且具有一定的防伪性,远非私铸者能及,货币的混乱状态被彻底刹住。对盐的生产,全国设37个盐官分别管理。铁的做法也一样,自开矿、断冶、加工到发售,一概归国家经营。此外,政府还加强对全国物价的掌控,打击囤积居奇的现象,把富商大贾迁到都城附近或者边远地区,使其丧失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

——摘编自曾昭英《汉武帝的经济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规范商品经济发展的措施及主要目的。
2021-10-27更新 | 176次组卷 | 19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有学者指出,西汉王朝的和亲政策不是妥协的、屈辱的、缓和双方矛盾的政策,更不是企图通过联姻来建立一种罢战言和的政治关系的政策,而是一种凭借西汉经济、文化优势去臣服匈奴的进攻性政策。这一观点关于和亲政策的合理性在于
A.少数民族逐渐归属中央政府的管理B.解决了双方长期积累的分歧与矛盾
C.促进了双方和平性的民族交融局面D.形成了处理民族关系方式的多元化
5 . 董仲舒认为德治与刑罚在治理国家时如同四季有寒也有暑,统治者应该“固守其德以附其民,固执其权以正其臣”。董仲舒意在强调治国应
A.通过道德教化民众B.实行大一统统治
C.稳固儒学独尊地位D.法治与教化并重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认为君主的为政之要首先在于自身具有较高的德性修养,也就是为君要有君道,为父要有父道。对于治理国家,当政者应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即治理国家关键在于敬事”“”“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在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中,勤政既是臣下基本的政德操守,也是臣下应有的政治担当。孔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给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连续的政治组织方法:依据需要设置相关职位,责成各级官员任事,分清权责,尽量避免言出法随的现象。

——摘编自史庆春《从<论语》问政看孔子的德治思想》

材料二   董仲舒说教化是政治的根本,刑狱是政治的形式,两者虽然属于不同的领域,但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和谐的作用是一样的。董仲舒从君权神授、君权至上的思想出发,提出一套适合封建社会政治统治需要的最高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即三纲五常,又称纲常名教。他认为圣王治国理政,要建立一套新的礼乐制度,大兴教育,对人民实行德治教化,移风易俗,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而人性则是教化的根据。董仲舒还提出以六经为德治教化内容,对人们进行德智美诸方面的教育,塑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取向,进而培育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人文精神。

——摘编自迟成勇《董仲舒思想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政治主张的核心及其具体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对先秦儒家“德治教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盐铁论》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经济著作,其主要内容包括对西汉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的辩论。《盐铁论》中,桑弘羊认为好利是人的本性,他引用司马迁“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观点证明了人的趋利避害本质。他认为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在增加财政收入的同时也大大便利了百姓,其皆符合“义利”,认为只有国家干预经济才能控制经济兼并和富豪势力。他主张本末并重,指出工商业可以富国兴邦,也能给予老百姓生活方面的便利,各取所需。桑弘羊一派还强调富国优先,认为蒙恬将军之所以能够开疆拓土,是因为国家足够强大。《盐铁论》所反映的经济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久远的影响。

——摘编自柯炳金《盐铁论》的经济伦理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材料二   色诺芬是雅典最早使用“经济”一词的人,他的经济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经济论》和《雅典的收入》中。色诺芬不仅重视财产管理,还认为物质生活资料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必要因素,合理的分工可以有效地创造更多的物质生活资料。他汲取了苏格拉底的观点,认为财富的定义应该是“凡有利的东西都是财富,而有害的东西就不是财富”。从色诺芬的人员管理体制可以明显看出分工的重要作用,他的分工理论也分为职业分工、职业分工下的再次分工和男女自然分工三部分。色诺芬认为,农业是最愉快且最有益的经济部门,从事农业劳动可以训练人们的互助能力,为团结军事作战提供基础,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

——摘编自兰蕴《色诺芬在《经济论)(雅典的收入)中的经济哲学思想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桑弘羊和色诺芬的经济哲学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桑弘羊和色诺芬两人经济哲学思想产生的经济文化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桑弘羊和色诺芬的经济哲学思想的共同影响。
2021-10-12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皖北名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2021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汉武统一铸造五铢钱,严禁地方和私人铸钱;实行盐铁官营;设平准官、均输官贱买贵卖;要求商人自报财产,对商人征财产税,鼓励告缗(检举自报财产不实者)。这些措施主要的目的在于
A.增加政府收入B.削弱商人经济实力C.加强中央集权D.稳定社会经济秩序
9 . “置”是汉代邮驿系统的一个行政单位跟“亭”“邮”“驿”类似。如图为汉代敦煌邮驿系统示意图。这可以佐证此时期

A.基层治理能力的提升B.与西域地区交流频繁
C.对西域地区直接管辖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10 . 汉代政府自张骞“凿空”之后下力保障中外交通安全和沿途物质供应,出现了“胡商贩客,日款于塞下”的开放盛况。汉代的开放
A.目的在于联络西域诸国、夹击匈奴B.是单向的西汉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
C.推动了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互补D.推动了世界市场由分散走向整体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