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六国与北朝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7 道试题
1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些史书记载,鲜卑族自称是黄帝后裔、匈奴自认为是夏朝后裔。这体现了该时期部分少数民族的(     
A.文化认同B.疆域拓展C.政权认同D.文化多元
2 . 在北魏孝文帝太和改制以后,尤其是东、西魏与南梁对峙时期,“南方不再目北朝为种族、经济、文化全然不同之异国也。”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北方少数民族已经完全汉化B.北方民族接受了农耕生产方式
C.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大融合D.中国南北经济文化已均衡发展
3 . 《颜氏家训》记载,魏晋田庄中“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坩(鸡窝)圈之所生”,这一时期传统市场萎缩乃是“势所必然”。而有学者称,庄园主“贩质家赀,贵买此田”及以“凡籴五谷、菜子,皆须初熟日籴,将种时粜,收利必倍”的现象屡有发生。该学者意在强调魏晋时期的田庄(     
A.尚缺乏自给自足的能力B.采取了多元经营方式
C.未脱离市场和商品流通D.推动了经济良性发展
2023-12-15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鄄城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北魏孝明帝正光年间(520—525年),“四方多事,加以水旱,国用不足”。有官员上奏提议取消常年给百官提供的酒类特供,得到批准,但规定了例外情况,如负责祭祀的官员和“远蕃使客”。北魏孝明帝的这一做法(     
A.易加剧统治危机B.利于推进民族交融C.可消除财政困难D.净化了官场的风气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人刘渊建立汉国(前赵),因当年刘邦曾以公主“妻冒顿”,因此匈奴成了“汉氏之甥”;鲜卑人建前燕、后燕、南燕、西燕,自认“其先有熊氏之苗裔”,“有熊氏”则是黄帝部落的称谓;羌人姚苌建立大秦政权,称“禹封舜少子于西戎,世为羌酋”。这反映了(     
A.边疆民族不断内迁B.华夏认同观念凸显
C.民族矛盾得到缓和D.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6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除西晋外都处于分裂状态,但各民族逐步走向交融。后来北周逐渐占据优势,灭掉北齐。不久,隋取代北周,统一全国,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北周位于下边示意图(局部)中的(     
A.①B.②C.③D.④
2023-12-09更新 | 73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强基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题
7 . 东晋十六国时期,未南逃的大地主多筑堡自守,聚族而居,拥有很多的依附农民及一定的武装力量。北魏拓跋焘统一北方后,确立了宗主督护制,承认这些宗主的既有利益,任命他们为宗主,以督护百姓。这一制度的实施(       
A.奠定了北魏均田制的社会基础
B.有利于加强基层治安和管理
C.成为后来北魏社会动荡的根源
D.导致了地方割据和北魏灭亡
8 . 学者陈汉玉提出:“拓跋人的自觉汉化,从北魏建国之初就开始了;孝文帝亲政前鲜卑和汉族统治者之间就出现空前融洽的局面……可见,用胡汉矛盾的激烈来解释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是没有说服力的”。这段材料,学者意在表达孝文帝改革(     
A.是由阶级矛盾激化引发的B.变革的指导思想一脉相承
C.儒化加速了封建化进程D.主要贡献是促进民族融合
2023-12-03更新 | 243次组卷 | 3卷引用:吉林省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9 . 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东汉灭亡。东汉灭亡后出现了(       
A.前秦统一的局面B.三国鼎立的局面
C.司马睿重建晋朝D.南北朝对峙局面
10 . 马长寿先生在《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中论及:“北周一朝除了朝廷的皇帝和将相是鲜卑和杂胡成分外,各州刺史、各县县令以及带领军队的都督、统军、别将,甚至宗教的官秩,大多数也是由鲜卑和杂胡充当的。”这一论述意在说明北周(     
A.集权政治受到威胁B.民族大交融的现象
C.民族成份多样复杂D.地方行政管理混乱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