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六国与北朝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7 道试题
1 . 秦皇汉武都曾封禅泰山,汉宣帝还专门下诏制定了祭祀五岳四渎之礼。南北朝时萧梁大臣讥讽北魏为五胡,北魏大臣则以本朝“定鼎嵩洛,五山为镇,四海为家”反驳之;北魏占据青齐地区后,南朝人则慨叹“岱宗牢落,天步艰难”。据此可知,“五岳”(     
A.体现人们对自然伟力的敬畏B.成为国家疆域边界的标识
C.源自于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D.成为中原华夏正统的象征
2 . 在三国至隋朝的几百年的时间里,黄河保持着长期安流的局面,其中见于记载的河溢现象只有几次,如果要考察这一时期长期安流局面出现的原因,我们更应该关注的因素是(     
A.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荡时局B.古代治理水患技术的进步
C.政府对治理黄河水患的重视D.国家经济实力的提高
2024-04-02更新 | 87次组卷 | 12卷引用:河南省平顶山市汝州市第二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东魏高欢部将羯人侯景与人论“掩衣法为当左,为当右”?尚书敬显俊曰:“孔子云:‘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以此言之,右衽为是。”王纮反对说:“五帝异仪,三王殊制,掩衣左右,何足是非。”这次争论以掩衣左右皆可而结束。可见当时(     
A.民族文化逐步交融B.儒学发展面临困境
C.鲜卑服饰成为主流D.礼仪制度遭到废除
4 . 朱绍侯先生在《五洲同盟中天八国王》中指出:北魏时卢水胡人盖吴在陕西地区领导起义时提出五洲同盟的口号,受到了匈奴、氐、羌以及汉族人民的热烈响应。这说明当时(       )
A.民族交融是大势所趋
B.陕西民族矛盾最突出
C.民族隔阂已经消失
D.北魏孝文帝改革失败
5 . 迁都之前,围绕礼制问题,北魏的汉人士族间进行了日持久的争论。孝文帝遣使江南,通过引入儒家典籍并阐释,解决了该问题。这反映出当时(       
A.文化重心南移进程完成B.儒家主流思想的地位动摇
C.社会变革加剧民族矛盾D.江南文化获得一定的认同
6 . 史载,在孝文帝改革之前,北魏先祖拓跋力微、沙漠汗等已经与中原王朝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北魏建立者拓跋珪初定中原,即“以经术为先,立太学,置五经博士生员千有余,天兴二年春,增国子太学生员至三千”,后来继位的统治者也采取了类似的举措。这些记载表明(     
A.北魏政权全面学习汉文化B.鲜卑族率先完成封建化转型
C.中原文化加快了北魏发展D.孝文帝改革具有历史传承性
2024-03-10更新 | 377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北省泊头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北魏皇帝赐名是鲜卑族的重要习俗。孝文帝时期开始向北方汉族大族赐名,所赐之名都取自汉族的重要经书和史书。这一做法旨在(     
A.实行因俗而治B.延揽汉族文士C.承续华夏传统D.促进政权认同
2024-03-09更新 | 460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河间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北魏孝文帝模仿汉制在平城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迁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阳明堂。北魏此举意在(     
A.促进民族交融B.推崇天人感应
C.树立正统地位D.消除改革阻力
2024-03-08更新 | 194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第二中学202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北魏皇帝“赐名”,是利用拓跋鲜卑传统进行统治的一种做法。孝文帝统治时期,扩大了赐名的范围,增加了赐名的人数,尤其是将境内汉族大族作为主要赐名对象,并使这些大族获得赐名的人数远远超过拓跋鲜卑贵族。孝文帝这一做法有利于(     
A.强化祖源认同B.推动民族交融C.社会阶层流动D.抑制鲜卑贵族
10 . 图1、图2分别为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形势示意图。从图1到图2反映了(     
A.国家统一的趋势日益加强B.民族交融逐渐由高潮走向低迷
C.门阀士族退出了政治舞台D.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趋于分离
2024-03-06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第一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一)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