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汉-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中晚唐进士及第后,要参加各种宴集活动,这种公开的宴集活动便成了公卿择及第进士为婿的最佳场所。至北宋中期进士卖婚日盛,以致进士“娶妻论财,全乖礼义”。这反映了(     
A.八股取士难以选拔人才B.平民进入政坛给政治增添了活力
C.门第观念依然十分流行D.科举制对婚姻择偶观念影响深刻
2023-04-09更新 | 461次组卷 | 9卷引用:天津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东汉末年,一些门阀世族左右了乡闾舆论,使察举制滋生出种种腐败现象,黄初元年(220年),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选择“贤有识鉴”的中央官员兼任原籍地的大小中正官,负责察访散处于本州、郡、县贤才异能之士,供吏部选官参考。据此可知,曹魏时的选官
A.有助于抑制门阀世族势力扩张B.放弃了注重才德的作法
C.改变了察举制封闭推荐的体制D.壮大了地方分裂的力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两汉地方以“二千石”官(郡太守级)为重,其在荐举“贤士”时,首先要服从“贵戚书命”,然后再选一位社会上知名人士,“以报国家”。这反映了两汉时期(     
A.地方豪强的崛起B.选官方式的弊端
C.王国势力的膨胀D.外戚干政的恶果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