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汉-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 . 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
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
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
2021-06-13更新 | 15604次组卷 | 128卷引用: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科举制从隋朝创立,直至1905年废除,这期间统治者都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重要内容。这反映(     
A.学优则仕的儒家文化利于巩固统治B.儒学开始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C.科举制的不断发展助推社会公平化D.科举制的推行使统治基础不断扩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汉代选官实行察举制,选中的人必需品德高尚,魏晋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依据门第等级。唐代科举允许“公荐”和“通榜”,允许人们向主考官推荐优秀人才,考生可以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投献给达官显贵或文坛名人,提高及第机会。这反映出唐代科举制度
A.兼顾才学和从政能力B.具有经世致用的色彩C.受传统选官制的影响.D.沦为应试者投机工具
2022-05-21更新 | 931次组卷 | 15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魏晋时期,官员荐举之责由中正官负责,州郡县的中正官大都由世家担任,他们在品评人物时不看才德而重门第,他们甚至根据族谱决定取舍。这表明
A.社会阶层流动已被禁绝B.中正官大多数徇私舞弊
C.察举制度不再适应需求D.门阀政治影响官员选拔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西晋时期,司徒府的左长史掌管着中正品评,获得中正品第的地方士人就被记入司徒府的名册,成为“司徒吏”,等候吏部任用,成为一个候选群体。他们定期到中央服役,不受地方官管理。 这说明九品中正制(     
A.具有选官中央化的意义B.完善了官员考核制度
C.助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D.缺乏严密的选官程序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汉代的选官制度下,往往因为某类需求而进行特殊选举,如朝廷需派人出使西域,或军队需要军事人才,或黄河决口,需要晓习治水的人,既可以由地方推荐也可以毛遂自荐,这一政治实践
A.体现了因能授任的特点B.增强地方治理的自主性
C.提高了中枢机构的效率D.使社会阶层流动性提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东汉顺帝阳嘉年间,尚书令左雄建议改革察举制,并对孝廉进行分科考试。具体办法是由公府主考,儒生出身的考经学,文吏出身的考文书。公府考毕,再由尚书省复试。这一建议被采纳执行。察举制改革
A.提高了中央政府行政办事效率
B.改善了选拔人才的标准和程序
C.杜绝了选人过程中的腐败现象
D.打破了士族把持举荐权的局面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西汉开国诸臣授官将相的,绝大多数“起自布衣”,称之为“布衣将相”。“布衣”原指穿麻布衣服的人,后来成为一般平民的代称,其中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及没有官爵的地主。而《三国演义》称: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这一变化说明
A.汉末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加强B.汉代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明显
C.制度性调整带来结构性变化D.统治者解决危机手段多元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有学者指出,汉代地方豪强势力不断发展,他们没有像罗马帝国灭亡后的欧洲那样推行封建制,而是“由潜在的分裂势力转化为大一统体制的维护者”。下列能支撑该观点的是
A.察举制度拓宽了仕途通道B.重农抑商维护了小农经济
C.中外朝制调整了中枢权力D.边疆治理确保了国家安定
2021-05-13更新 | 505次组卷 | 9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东汉在察举之后,规定对于人才的选拔,要先经过考试,而后量才录用。一般是将考试的内容,书之于简策,令被举之士“成以书对”,皇帝亲览其策,策试高第而举任要职。这一举措
A.取消了地方官对选官的参与权B.使得察举的对象发生转向
C.造成了世家大族对官位的垄断D.为科举制提供了历史借鉴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