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汉-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 . 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
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
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
2021-06-13更新 | 15604次组卷 | 128卷引用:广西南宁市宾阳县宾阳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故重武轻文的现象相当严重。一些人还以卫青、霍去病为榜样,认为他们虽然不读书,却能成为公辅,故“男儿当横行天下,自取富贵,谁能端坐读书,作老博士也”,这反映出当时
A.门阀政治影响社会阶层流动B.唯才是举成为社会共识
C.佛道两家发展为时代主旋律D.社会动荡激发爱国情怀
2022-01-11更新 | 2214次组卷 | 35卷引用:广西柳州市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贤良方正与贤良文学,为察举特科,皆始于汉文帝,顾名思义,方正重在德行,文学重在文章,方正与文学之前都加贤良。这反映了
A.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确立B.黄老之学难以适应现实
C.地方吏治得到有效改善D.官员选拔注重个人品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有学者分析:如果他当一郡太守,便可有权察举,经他察举的便是他的门生故吏。因此察举过他人的子孙,便有易于被人察举之可能。这种现象可以用来说明
A.魏晋士族门阀社会的起因B.隋朝科举制度建立的条件
C.西汉豪强地主崛起的背景D.世卿世禄制度造成的影响
2022-05-29更新 | 671次组卷 | 4卷引用: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唐德宗为培养近臣,于贞元二年正月特发诏书,以罹灾京畿诸县的名义,亲自从尚书省郎官、御史中拣择10员,外放为京畿诸县县令进行历练。其所亲选的外放地方官员均为士族出身。这反映了该时期(     
A.士族阶层垄断科举选官B.君主亲掌地方官员选拔
C.士族有较大政治影响力D.以家世门第为标准选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就选拔人才制度的形式而言,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与两汉察举制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如科举制的选官是经过推荐和考试的,而察举制的选官也是通过推荐和考试的,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它们之间却有着实质性的差异。“前代选举之权,操之郡县,士有可举之材,而郡县不之及,士固无如之何,今则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夫苟怀牒自列,州县即不得不试之;试之,即不得不于其中举出若干人。是就一人言之,怀才者不必获信,而合凡自列者而言之,则终必有若干人获举;而为州县所私而不能应试者,州县亦无从私之:是过选举者之徇私,而俾怀才者克自致也。此选法之一大变也。”这正指出了两者似是而非的本质所在。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说明两汉察举制与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报考程序角度简析隋唐时期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2022-03-10更新 | 362次组卷 | 4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部分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东汉顺帝阳嘉年间,朝廷对察举制进行了改革,引入考试机制,规定:儒生、文吏被郡守举为孝廉后,必须通过中央的考试才能获得官职。考试包括对经术射策、对策陈政、令史史书和尚书郎笺奏等。据此可推知,“阳嘉改制”
A.杜绝了察举制的流弊B.选拔了各类实用人才
C.促进不同阶层的流动D.有利于察举制的完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有学者认为,唐初在崇尚门第、官爵的社会风习以及“抑文雅而重法吏”的用人方针下,科举士人多艰于仕途,居大不易。这一观点旨在强调唐初(       )

A.九品中正制仍为主要选官制度
B.科举制度抑制了社会阶层流动
C.门阀士族垄断政权局面被打破
D.科举制对政治生活的影响有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汉初的统治集团主要由功臣家族和刘姓宗室构成。刘邦晚年削平异姓诸王,将刘姓子孙分封到各地;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宗室渐渐失势。基于此,西汉政府(     
A.推行察举选官制度B.依靠宦官牵制外戚
C.设立中朝架空三公D.北击匈奴开疆拓土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治国有成,与其发展出的一套行之有效的选官制度关联匯浅,而察举制即为其大端,韵脉及于后世,至今犹有余音。与帝王公卿由上而下征辟士人不同,察举之途是自下而上地推选人才,由人主择贤用能。此法古已有之,且广为施行。入汉之后,建制趋密,功效益彰,蔚为大观。察举制在汉代之流变,是一个渐趋繁密、日形完备、终成方轨、为一代所遵的制度化过程。作为较为完备的选官制度,察举并非孤立而行,而是多与考试相辅相用以求得人才的。无论是郡国岁举的孝廉,还是诏令特举的贤良、文学,到朝廷后,均须考试。考试的内容依《后汉书·左雄传》记载,“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即以经学、章奏为主。考试方式则有对策和射策,前者为命题作答,后者即抽签考试。考问主体上至皇帝亲策,下至公府甄核,几乎遍及察举的各个科目。

——摘编自张毅《汉代察举制的启示》

材料二   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诏令将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央政府。开皇十五年(595 年),正式废除了行世三百余年的九品中正制。大业二年(606年),“炀帝始建进士科”。唐高祖时期又规定士子自行荐举和朝廷考试。直到武则天、唐玄宗统治时期,随着一般地主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关陇贵族和功臣贵戚集团的衰落,广泛地从一般地主、士人中选拔有才能之士担任各项官职的条件才趋于成熟。自开元初,举行制举时不断诏令自举,科举逐步成为高级官吏的主要来源。

——摘编自赵晨曦《察举制中科举制的萌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汉代察举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科举制度在隋朝基础上的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