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汉-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 . 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
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
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
2021-06-13更新 | 15610次组卷 | 128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2 . 东汉后期,世家大族日益重视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赞贤圣之后,班族类之祖,言氏姓之出”,如《崔氏家传》《李膺家录》等。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A.加强道德修养B.追求政治利益C.辨别大宗小宗D.维护经济特权
2021-09-27更新 | 7880次组卷 | 47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州楚雄天人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乡愁的产生是以人对故乡的远离为前提。中国士人早期的乡愁表达更多是城市性的、即更多关注旧国旧都,以废墟化的城市作为情感原乡;隋唐后中国士人的乡愁逐渐以乡村为主导、通过对乡村的回望寄托情感世界。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B.科举制度的施行
C.中央集权的加强D.市民文化的兴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虽然察举制要求郡县官吏定期进行人才选拔,但“乡议士断”才是察举制的首要环节,这意味着察举对象必须先得到乡民的举荐。对基层人才而言,只有发自真心地帮助乡邻,才能够获得他们的支持而走向仕途。这说明察举制的推行(     
A.利于基层社会和谐B.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C.带有直接民主色彩D.打破了“世卿世禄”
2024-04-11更新 | 626次组卷 | 18卷引用:云南省大理市下关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唐初,虽然个别商人通过纳赀等途径入仕,但这些途径并不被视为“正途”。唐代中后期,政府规定“三年内弃商专业”就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这表明唐后期(     
A.重农抑商政策被废除B.科举制度得到完善
C.阶层流动性有所增强D.商人跻身统治阶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家谱是记录家族世系繁衍及其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商周时期就有用于祭祀的家谱。东晋南朝,家谱发展迅速,出现了专修家谱的机构,谱谍学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与家谱发展关系密切的是
A.从分裂到统一的政治形势.B.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
C.官吏选拔标准的重大变革D.儒、佛、道“三教合归儒”
2022-04-10更新 | 1205次组卷 | 21卷引用: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唐朝的科举取士中,试诗的科目非常少,而试“策”的科目较多:秀才科试“方略策”,进士科试“时务策”,明经科试“经义策”,其他明法、明算等亦各试相关学业之策。材料表明唐朝(       
A.关注官员的治国理政能力B.注重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
C.扩大官僚政治的社会基础D.试图调整人才选拔的方式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中晚唐进士及第后,要参加各种宴集活动,这种公开的宴集活动便成了公卿择及第进士为婿的最佳场所。至北宋中期进士卖婚日盛,以致进士“娶妻论财,全乖礼义”。这反映了(     
A.八股取士难以选拔人才B.平民进入政坛给政治增添了活力
C.门第观念依然十分流行D.科举制对婚姻择偶观念影响深刻
2023-04-09更新 | 461次组卷 | 9卷引用:云南省大理州民族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隋唐科举取士兴起,成为寒门士子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但五品以上的官员可以指定一个自己的儿子通过荫庇获得入仕资格,不需要参加科举考试;“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诗仙李白,才华横溢,一生却从未参加过科举,而是通过“干谒”(为谋求禄位而请见当权的人)的方法,在别人推荐下,被征召到长安,成为文学侍从之臣。由此可知(     
A.科举尚未形成风气B.唐朝选官制度多元
C.八股文非李白强项D.荐举仍是入仕主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顾炎武在评价东汉制度时指出:“汉人有以郡守之尊称为本朝者……亦谓之郡朝。”《后汉书》亦记载有人威胁郡民戴就诬告其郡守,戴就反驳道:“奈何令臣谤君,子证其父! ”上述观念在当时(     
A.受到选官制度影响B.导致军阀割据形成
C.动摇儒学独尊地位D.成为社会主流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