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汉-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大雁塔位于陕西西安的慈恩寺中,为唐玄奘主持修建,是唐朝新科进士的题名地。诗人白居易29岁及第,题名后赋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宋代私人创办的书院,教师多由创立者自己或一些名儒出任。教学时教师只择其一二进行精讲,学生通过学、问、思、辩,依靠自身的观察和思考来增进学识。书院还会聘请一些德高望重和精通学术的宿学鸿儒,讲授自己的研究成果,举办的"讲会"活动,允许不同学派开展争辩。北宋前期,政府颁发给书院的教材主要有《诗》《书》《易》《左传》《谷梁传》《礼记》等。南宋中后期,统治者重视理学,加之书院多为理学大师创办,教课以理学内容为主。

——摘编自陈祥《试论科举制与宋代书院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中的诗句对研究科举制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书院的特点。
2022-12-15更新 | 100次组卷 | 2卷引用: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选官春秋

官员,是国家政治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国家政权存在的重要基础之一。在中国古代,为封建王朝选拔合格的官员一直是中央政府统治的重要一环,选拔官员的方式与标准也随着时代发展而在不断进步与变化。


(1)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经过了长时期的发展,请将与下列选官制度与时代相对应(填字母)。

A.察举制B.科举制C.九品中正制D.世官制E.军功爵制
针对选官制度的史料历来相当丰富,以下是两段相关史料,请阅读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考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其长策,嫌得英雄尽白头!”

——【五代】《唐摭言》卷1《散序进士》

材料二:学秀才的,经学、词赋是两等……自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人都习学的浮华了……

——【元】《通制条格》卷5《学令·科举》


(2)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涉及什么选官制度?两位论者对该制度态度有何不同?请从时代背景的角度分析论者为何会持这样的态度?

图片说明:

左图是老北京的一款游戏“升官图”的部分截图,玩法类似于“大富翁”。图上有各种官位名称,玩家从白丁(平民)开始,通过掷骰子随机决定升降,最终可上升到三公之位。当走到有些官位时玩家可以快速升官,而有些官位则升迁不易,甚至可能降职。

(3)升官图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是否拥有史料价值?通过升官图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在使用升官图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什么问题?
(4)有一种说法称这种游戏形式在汉代就出现了,你是否认同这种说法?如认同,请运用历史知识进行证明,如不认同,则依据历史知识推测其大致可能出现的时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据史料记载,在唐朝,工商子弟毕诚、陈会、顾云,州县小吏湛贲、汪遵等皆通过科举考试跻身仕途。毕诚还曾进士及第,后官至宰相。这说明(     
A.抑商政策基本瓦解B.科举选官的程序相对完善
C.商人政治地位提高D.社会阶层流动性有所增强
2024-01-30更新 | 350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4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①(秦始皇)南登琅邪……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曰:……器械一量,同书文字⋯⋯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群臣相与诵皇帝功德,刻于金石,以为表经。
                                                                                                                                     ——《史记·秦始皇本纪》
②秦始皇琅琊刻石


(1)指出①②的史料类型,简述上述材料中秦朝的制度措施及其影响。

隋朝及唐前期鼎盛局面的出现,与一些具体制度的制定和贯彻有密切关系。

科举是隋唐时期新兴的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因为有多种科目,“分科举人”,故名科举。其中以明经、进士二科最为重要。明经主要考试帖经,重在测试记诵能力。进士考时务策、帖经、杂文,杂文为主要录取标准。与过去重点在于推荐的察举相比,科举体现出不问出身与背景、公平竞争的特色。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2)依据材料,概括隋唐科举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科举制度的作用。

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

——余靖《武溪集》卷18《契丹官仪》

其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御史台,曰开封府,曰翊卫司,曰官计司,曰受纳司,曰农田司,曰群牧司,曰飞龙院,曰磨勘司,曰文思院,曰蕃学,曰汉学。自中书令、宰相、枢使、大夫、侍中、太尉已下,皆分命蕃汉人为之。

——《宋史·夏国上》


(3)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两则材料中共同历史现象的认识。

清朝疆域图(1820年)
(4)依据上图指出清朝的疆域四至,说明清朝疆域奠定对后世的影响。
2023-01-07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代实行科举制度以后,打破了士族门阀对官吏选任的垄断,有效地巩固了封建统治的基础。通过推行科举制度,唐代选拔官员的范围从魏晋时期少数豪门望族,扩展到地主阶级各个阶层。参加科举者的门第、品行限制并不严格,他们所代表的阶层也比较广泛,这对加强唐王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唐代举子在参加科举考试前,要进行“行卷”。所谓“行卷”,就是应试者将自己的文学创作在考试前写成卷轴送呈至当时有较高声望地位的人,请求他们向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推荐。投“行卷”是为了“公荐”。“公荐”就是声望地位较高的公卿大臣向考官推荐考生

——摘编自庞峰伟《略论唐代科举制度的弊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科举制实行中政府与名门望族的关系”提出观点,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料真实,史论结合)
6 . 制度变革与创新

秦朝彻底废除了周朝的分封制度,全国共设36郡,后来陆续增设至40余郡,郡下设县。

郡、县主要官员均由朝廷任免,他们通过自战国沿用下来的“上计”制度接受中央考核。县以下又有乡、里两级基层管理组织。这样,秦王朝的统治由朝廷下至郡、县、乡、里,层层控制,国家权力自上而下延伸到社会最底层,又自下而上逐级集中到最高统治者皇帝手中。这也是秦以下中国历代王朝的基本统治模式。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辛亥革命是秦朝以来中国历史最伟大的一次历史性转折。中国历史上扳倒皇帝的例子有很多,但每次扳倒后,又有新的皇帝登上那个宝座。辛亥革命则不同,其目的不是拥立新皇帝,而是推倒任何皇帝。皇帝被掀倒了,皇帝宝座被废除了,人民接受了与中国传统政治完全不同的共和观念,成立了共和国,即中华民国。从此以后,中国形成了一个新的观念: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顷刻覆灭,便是天下共击之的例子。

——摘编自张海鹏《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1)依据材料概括秦朝管理地方的举措,并分析其影响。
(2)分别指出材料①②的史料类型。依据材料和所学,概括科举制的特点。
(3)材料说“辛亥革命是秦朝以来中国历史最伟大的一次历史性转折”,依据材料和所学,对这一观点进行说明。
序号年份事件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指出土改的目的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1978年小岗村率先实行包产到户,之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渐在全国各地推广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从上表②—⑤中任选一件事,参照示例,说明制度变革如何推动了社会进步。
【示例】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2022-01-10更新 | 327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北省承德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墓中,有一组叙述墓主生平的出行壁画,其中一幅的配图文字为举孝廉时。见下图。


材料二   孔子见老子的故事,频频出现在汉墓的壁画上。山东孝堂山东汉石祠孔子见老子的壁画就是代表之一。见下图。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可以印证汉代哪些历史现象?请结合村和所学知识对该历史现象予以简要说明。
(2)同一则史料用于研究不同的对象时,既可能是一手史料,也可能县二手史料。请以材料二的图3壁画为例,论证这个观点。
2021-07-09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贞观年间,国子学改为国子监,后新增专业书学和算学,之后再增设律学。这一现象(     
A.改变了士人传统价值追求
B.反映了人才选拔的新要求
C.适应了社会发展的新特征
D.保证了国家对人才的需求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的士人出身,可分为三种:一是生徒,出自学馆(此沿汉代博士弟子制)。二是乡贡,出自州、县(此沿汉代郡国察举孝廉制)。三是制举(此沿汉代贤良方正制,目标求才,由天子亲自考核)。州、县贡举又分诸目,最著者有秀才、明经、进士。“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凡秀才,试方略策五道,以文理粗通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凡进士,四等为及第。凡明经,先贴文,然后口试,问经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亦为四等。凡进士,试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贡士的怀牒自列于州、县。贡士集试于中央。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欧阳修等《新唐书》

材料二   唐代科举是由门阀贵族政治向士人政治转型时期的人才选拔制度。唐代科举尽管尚且不够严密、成熟和精致,也有浓厚的人情色彩,但它展现出了勃然的活力和生机,促使整个士人群体实现个人价值之自主意识的空前觉醒。从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而言,其最大的时效是推动了地主阶级内部等级的重新组合和权力的重新分配,从而推动士庶地主由分野逐步走向合流。同时,由于崇尚进士和诗赋文章的风气浸移于社会,文化下移的趋势不断加强。

——摘编自侯力《科举制度与唐代社会》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科举制度的特点,并指出唐朝科举取士主要考察的士人的能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科举制度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多维视角下的唐代科举

材料一   进士举人,曾为官司科罚,曾任州县小吏,虽有辞艺,长吏不得举送,违者举送官停任,考试官贬黜。

——【后晋】刘昫《旧唐书》

唐代社会成员有“良人”与“贱民”之别,“贱民”主要是指官私奴婢、官户(番户)、杂户、工乐户、太常音声人、部曲、客女等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群,不许参加科举。

——摘编自李季平《唐代奴婢制度》

全唐时期统治阶层之中,士族占百分之六十六点二;小姓占百分之十二点三;寒素占百分之二十一点五。若将唐代二百八十九年(618906年)分十一个代,则士族比例最低的第六代(安史乱时),亦达百分之五十六点二,若将小姓阶层视为广义的士族,则士族加小姓几占唐代统治阶层的五分之四弱,平民寒素仅占百分之二十许。可见实施科举制度的最初三百年间,就其统治阶层的社会架构而言,与实施九品官人法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相同的。

——摘编自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

材料二   我们不能以今天的眼光去苛求古人,而应承认科举考试在社会发展变迁过程中的典范价值,但同时也应注意,科举考试并非想象中的那样亲民,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而言,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可能不过就如“高山上的花朵那样遥不可及”。

——摘自胡天佑《论科举考试的社会经济限制》


结合唐代科举制度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2022-09-14更新 | 299次组卷 | 3卷引用:黑龙江省伊春市铁力市马永顺中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