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学习兴趣小组一起探讨宋初统治者大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初的中央集权措施成功的维护了政权的稳定,关于宋初中央集权措施的研究,下列哪一个材料不能帮助到他们(     
A.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并设通判进行监督
B.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将地方大量赋税转移到中央
C.将地方精兵强将部队编人中央禁军,拱卫京师
D.在中央,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掌财政,分割相权
2 . 宋代的军是军政合一的行政单位,寨和堡则是规模较小的城,下面是两宋时期部分军寨堡分布图。据图可推知,军寨堡的分布(     
A.适应了政治统治的需要B.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加速了官僚队伍的膨胀D.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3 . 宋高宗曾下诏“将诸州所收经制钱专委通判”。后来,由于通判不能很好地管理经总制钱,朝廷又下诏由知州、通判同掌。1146年,朝廷又下令“专委通判拘收”。这些举措(     
A.健全了地方行政管理B.旨在加强中央集权
C.调整了中央行政机构D.降低了地方行政效率
2022高一上·全国·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宋太祖赵匡胤打破传统中国作风,以务实态度从事各项政治改革,如收权、分权、重文轻武等防“弊”之政。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为(     
A.促进阶层流动B.强化中央集权C.推动教育发展D.加强思想控制
5 . 枢密院是宋朝总理全国军务的最高机构,简称“枢府”。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共掌文、武大权,称为东、西“二府”。枢密院只负责发兵,领兵的则是三衙。这一局面旨在
A.解决积贫积弱现状B.加强君主专制
C.推行重文抑武政策D.缓和阶级矛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这一“法宝"的核心理念是
A.分化事权,相互牵制B.崇文抑武
C.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D.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北宋设通判、原意为“州府之政,无不统治”,时人则根据其实际职能称之为“监州”。通判的设置体现了北宋朝廷
A.分化事权的需要B.重文轻武的方针
C.强干弱枝的追求D.内外相制的策略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离局面。统治者鉴于唐朝后期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

材料二   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称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合称二府,掌文武大权。又设盐铁、户部、度支三司,主管财政大权,号称计省。宋朝还在御史台之外增设谏院和置谏官,这些都是监察机构,负责弹劾等事宜。北宋政府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将宰相职位由多人担任,同时还设置了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权。

材料三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变法涉及农业、商业、军事等领域的管理和控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出北宋调整统治措施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制度的变化体现了什么趋势。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原因。
10 . 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抗击西夏的名将狄青被提升为最高军政机关枢密院的枢密副使,遭到朝廷大臣强烈反对,他们以“出身兵伍、四夷会因此轻蔑朝廷、大臣耻与为伍、破坏祖宗家法”等“五不可”理由表示反对。材料体现出宋代政治的特点是
A.分化事权,互相羍制B.加强中央集权
C.文武制衡,加强君权D.重文抑武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