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临清卫设置大事记

至元二十七年(1290),即会通河开通第二年,“改利津海道运粮万户府为临清御河运粮上万户府”。

皇庆元年(1312),枢密院议“各处都府并总管高丽、女直、汉军万户府及临清万户府,秩三品”,专门规定了临清万户府总管的品级为正三品。

洪武六年(1373)十一月,明廷“命置仓于临清以贮转运粮储,仍以军士三千守之”。

正统十一年(1446)二月,“宜易临清千户所为守御千户所,除吏目一人,以便会鞫”。

正统十四年(1449)十一月,明廷命“徙山东济宁左卫于临清,改为临清卫,以临清守御千户所”。

——摘编自胡雪艳等《明代临清卫与运河漕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临清卫设置的背景。
(2)根据材料,判断临清应位于图中的(从①②③④中选填一个序号),并说明理由。
2024-03-08更新 | 280次组卷 | 8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改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材料二


——摘编自2016.12.05《人民日报——发挥个私协会桥梁纽带功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魏晋到明清时期中国手工业发展情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发展的意义。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四川古代交通闭塞,“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盆地内多山地、丘陵,将广袤的地域分隔成众多的小平坝(即小盆地),一平坝到另一平坝并不方便。四川人民为了消除空间阻隔,不断开拓交通路线。至两宋时期,由于都城都在四川东面,唯以长江水路为主体的峡路横贯东西,是四川与中央政府的唯一通途,成为四川最重要的交通路线。峡路是转输蜀布帛、粮草、川盐和纲马的重要漕运路线,也是军事上的重要通道。但峡路转输成本高昂,民困不支,且水路险恶,事故频发。

——据蓝勇《四川古代交通路线史》等整理

材料二   为实现西南人民自清末以来40余年的愿望,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生人民政权的力量,成渝铁路于1950年6月15日正式开工修建。1952年7月1日,也即中国共产党成立31周年纪念日,新中国第一条由自己设计、自己建造,材料零件全部为国产的成渝铁路在重庆、成都两地同时举行隆重的全线通车庆祝大会。它的建成,是中国筑路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

——摘编自俞荣根等《当代重庆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四川古代交通状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成渝铁路修建的历史意义。
4 . 【服饰制度与中华文化】

材料一   华夏服饰传承发展了数千年,形成了多样的服饰风格和丰富的服饰文化。春秋时期的深衣、汉代的曲裾和直裾、唐代的襦裙、宋代的圆领袍衫、明代的比甲等,展现了华夏服饰的美观大方与纷繁多彩。将华美的形式与威严的礼仪融为一体,是华夏服饰的一大特色。古代统治者将服饰视为一种礼仪、礼制,通过服饰的不同来区分尊卑,划分等级。长期以来,华夏服饰被人们视为道德的重要载体,表达着人的情感,传达着道德的规范和内涵。通过服饰与天地相和合,从而带来福瑞和平安,是古人美好的愿望,也是古人的一种习俗、文化和信仰。

——摘编自《中国衣经》《服章之美与礼仪之大——华夏服饰中的儒家文化内涵》

材料二   “服妖”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对封建礼制中“服制”象征体系的背叛和挑战;其二,“服妖”为一种“妖风”“妖象”,可能对封建政治统治造成威胁。魏晋南北朝时期“服妖”现象多发,如最高统治阶层“好胡”之风,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社会习俗、服饰习惯等方面的“胡化”。唐代时出现“时世妆”一词,到明清两代“时尚”“时髦”一类名词的出现,不仅仅是服饰冲破礼教拘束的例证,更是从深层次反映了人们在服饰生活上对时尚的憧憬和追求。明末,“服妖”现象发展到极致,出现僭礼的现象。

——摘编自周韦《从“服制”与“服妖”论中国古代服饰的社会功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服妖”现象出现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宋的太学和州县学多有名无实,朝廷只好转而支持民间或私人创办书院,以补官学之不足。自北宋初就名闻天下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在南宋中期相继复兴。之后,各地争相效法,纷纷建立书院,延聘名师硕儒,聚徒讲学。二十几年后,蔚然成风,呈鼎盛之势。南宋书院大部分集中分布在江南之地,以江西、湖南、浙江、福建为最多。特别是朱熹、陆九渊等一批理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弟子都在江南地区讲学,遂使这些地区成为书院最发达之地。

——摘编自王炳照《中国古代书院》

材料二   18世纪的许多思想文化活动都是在国家机构的影响下进行的。雍正资助书院使学者们有了职业,1736年至1795年在位实际执政61年的乾隆,曾倡议由一大批有学问的文人编了大约57部大部头著作,如《四库全书》等。清代的学术从属于官方,即使这种从属是间接的。皇帝对中国知识界的统治还表现在对文化的镇压上。这一镇压持续了大约15年,与编纂《四库全书》同时进行。

——摘编自(美)费正清、赖肖尔著《中国:传统与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宋书院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官学的显著特点并简要评价。
6 .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和标志,影响巨大而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纸张的轻薄柔韧、价廉易得使其成为汉字书写和传播最理想的载体……借助于纸张的普及,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的各种书体:篆隶草行楷已发展完备(唐宋时期)纸张的运用也推动了印刷术蓬勃兴起。为达到便于阅读的视觉效果,印刷的字体刻意追求方正规范、整齐划一。

——陈虹《器物载体与汉字书写的美学风貌》

材料二   汉字的传播及汉字系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东亚地区乃至全世界最为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之一。历史上,在以我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随着汉字的广泛传播和深刻影响,先后形成了包括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日文、越南喃字等在内的十多种汉字系民族文字,构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文字家族和文化宝库。这些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汉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密切交流的成果,也是汉字符号多、语言适用性强的体现。

——摘编自王锋《追寻汉字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足迹》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技进步对汉字发展的作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字对中国、东亚和世界文化的影响,并分析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富民”阶层,是中唐以来特别是宋代以来崛起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在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国传统社会,他们主要以农业为致富的途径,但也包括以工商等其他途径致富者。宋人苏辙说:“惟州县之间,随其大小,皆有富民”。南宋叶适对富民的重要性作了最全面的阐述,他指出:“富人者,州县之本,上下之所赖也”。宋代以来,国家不断推行改革。历代改革均涉及社会和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但一般来说,均平赋役和整顿吏治始终是国家改革的两个重点。而这两者又均与“富民”阶层紧密相关。“宋王朝对农民的统治是通过户等制而实现”,而乡村组织一级头目基本都是由户等靠前的富民群体来担任。

——摘编自林文勋、杨瑞憬《宋元明清的“富民”阶层与社会结构》

材料二   原本中国古代的城市以城为主,纯粹体现工商贸易功能的市镇,要到唐宋之际才出现,而明朝中后期是一个高峰。尤其是江南苏、松、杭、嘉、湖地区的许多著名市镇,都是在那时形成的。这些市镇中的居民,已经从农业人口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工商集贸性质市镇的兴起,使得农业人口与手工业和商业人口的比例发生了变化。而流向城市的大量游民,又成为雇佣工人的后备队伍。城市和商业进一步繁荣,具有明显经济职能的城市在增加。到清朝前期,广东佛山镇在内的“天下四大镇”在专业性市镇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新兴的城市。

——摘编自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富民”阶层崛起的原因并从国家发展与治理的角度分析“富民”阶层产生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变化。并从经济、思想方面等简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对中国社会转型产生的影响。
2023-11-16更新 | 379次组卷 | 28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楼氏家族之兴衰南宋时期,两浙地区经济和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其表现是新的士人家族的出现。以下为其典型代表——明州楼氏家族的发展概况。

明州楼氏的远祖楼皓“居奉化县,世以财雄于乡”。楼皓之孙楼郁(?1078年)实现了将家族形态由财富型向士人家族的转变。他先后在奉化县、明州州城的学校从教30余年,享有崇高的教育和学术声望,被尊为“庆历五先生”之一;他也是明州楼氏中第一位进士及第者,此后,其子孙进士及第者达40人,同时以荫补方式入仕者众多,楼氏成为当地著名的士人家族。楼郁其后代仕宦各地,颇有政声。他们有的被当地百姓立生祠;有的“斥余资以为义庄,宗党被赐者近五纪”;有的“每寒食上冢,旌旗鼓吹,皆集茔下,乡里以为荣”。从南宋末年起,明州楼氏开始走下坡路。入元以后,义庄田产曾落入当地富户之手,后经族长楼彬等人诉官夺回,但终属“族宴且弱”,从此衰落。

——摘编自庞桧存《宋代新兴士人家族研究—以楼钥家族为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以楼氏家族为例,概括宋代新兴士人家族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宋代以楼氏为代表的新兴士人家族崛起的社会原因。
2024-02-03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部分重点高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农商社会”说从产业结构的变动(即“物”的角度)观察经济结构的变动;“富民社会”说以阶层构成的变动(即“人”的角度)考察社会结构的动态变化。两者均力求发现历史过程背后隐性的长期演化趋势。


——摘编自柳平生《“农商社会”说与“富民社会”说:解读、比较与启示》


根据材料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并运用中国史的相关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2023-08-30更新 | 301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二中2024届高三质量检测(1.5)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婚姻是极其讲究门当户对、士庶不婚的,"婚姻必由于谱系"的现象反映了门阀制度对婚姻的深刻影响,此风绵延一直到唐朝。北宋以后,则出现"榜下捉婿"的现象,"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共家世,谓之榜下捉婚";"近岁,密商庸俗与厚藏者嫁女,亦于榜下捉婿"。实际上,很多新科进士出身寒门、门第无足称道,且生活贫困,但由于他们未来前途远大,所以成为达官和富室择婿的对象。同时高官显贵选择富商作为婚嫁对象的现象日益普遍,有些士大夫为了贪图资财,娶有钱财的寡妇为妻,民间甚至发展到"以财论婚"的地步。

——摘编自徐红《宋朝科举制度的改革与社会价值观的演变》

材料三 唐宋两朝姐夫烈女对照表


朝代统治年限节妇数烈女数节烈合计倍数
隋唐3263229611
两宋3191521222744.49
——整理自段塔丽《唐代妇女地位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至北宋婚姻观念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运用材料二研究唐宋时期的妇女地位,你会给出何种结论?请核查予以说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