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0 道试题
1 . 下表为北宋程颐和程颢对“理”的阐释。其旨在(     
阐释出处
问:天道如何? 曰:只是理。理便是天道也。且如说“皇天震怒”,终不是有人在上震怒,只是理如此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
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A.维护封建的伦理秩序B.寻求社会改革的方案
C.改善因循守旧的风气D.重构儒学信仰新体系
2024-01-24更新 | 98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书院最早出现在唐朝,当时它不是学校,而是朝廷收藏和校勘图书的地方;民间也有书院,是私人用于藏书的地方。唐末,官学衰败,许多士子来到书院求学。北宋初年,政府无暇顾及教育,书院的出现大大弥补了官学的不足,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宋代虽有中央官学和州、县的官办学校,但是名额有限,不能满足更多读书人的需求,且地方州、县学校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宋代书院中的主持人大多是有名的硕学鸿儒,发扬了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吸引士子不远千里而来。

——摘编自孟倩《中国书院与西欧中世纪大学之比较》

材料二   西欧中世纪大学前期以教会办学为主,后期以城市世俗办学为主。分别从教皇和国王的“特许状”中取得不同的办学自主权。西欧中世纪大学拥有的自治权是一种法权,是由教皇或国王颁布的,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是稳定的和不可剥夺的。中世纪大学尽可能地为所有人提供系统和廉价的教育,大学课程包含了文、法、神、医四科,以神学为尊。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式一般包括三种:讲座、评注、辩论。辩论教学是西欧中世纪大学的教学特色,辩论这种集体的智力训练方式是中世纪大学对于欧洲教育的创造性贡献。现代西方高等教育的不少方面,能清晰地看到中世纪大学所具有的文化精神和教育特征。带有职业培训色彩的城市学校,贵族气息浓重的宫廷学校、骑士教育等,都以其独特的方式为当时的世俗社会教育产生影响。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外国教育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时期书院发展的表现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中世纪大学的特点,指出其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3 . 宋元时期,油菜在我国南方广泛栽培。南宋《务本新书》记载:“十一月种油菜。稻收毕,锄田如麦田法。即下菜种,和水粪之,芟去其草,再粪之。雪压亦易长,明年初夏间,收子取油。”元代《农桑衣食撮要》也记载“九月种油菜,宜肥地种之,以水频浇灌,十月种则无根脚。”这表明,宋元时期(     
A.农民兼顾土地养护和利用B.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C.出现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D.榨油技术得到较大提升
4 . 有学者指出,宋代百姓削钱铸造器皿以获取暴利的现象屡禁不止;同时,交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与贱金属货币支付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上述信息可用于研究当时(     
A.货币统一的历史趋势B.纸币出现的社会背景
C.通货膨胀的社会现实D.白银货币化的必然性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所谓“富民”阶层,是中国古代中唐以来特别是宋代以来崛起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在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国传统社会,他们主要以农业为致富的途径,但也包括以工商等其他途径致富者。宋人苏辙说:“惟州县之间,随其大小,皆有富民”。南宋叶适对富民的重要性作了最全面的阐述,他指出:“富人者,州县之本,上下之所赖也”。宋代以来,国家不断推行改革。历代改革均涉及社会和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但一般来说,均平赋役和整顿吏治始终是国家改革的两个重点。而这两者又均与“富民”阶层紧密相关。“宋王朝对农民的统治是通过户等制而实现”,而乡村组织一级头目基本都是由户等靠前的富民群体来担任。

——摘编自林文勋、杨瑞憬《宋元明清的“富民”阶层与社会结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6 . 自宋元起,纸大部分用于印刷书籍、佛经、会子(早期的纸币)等。在日常生活中也出现很多纸制品,如纸织画、纸衣、纸被、纸枕等。这折射出当时(     
A.民众的财富观发生变化B.传统科技与社会生活的结合
C.儒家思想的影响力减弱D.四大发明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2024-01-16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苏轼的《牛口见月》中有赞美汴京夜市的佳句:“龙津观夜市,灯火亦煌煌。新月皎如昼,疏星弄寒芒。不知京国喧,谓是江湖乡。”这反映出北宋(     
A.夜市的普遍设立B.社会控制的严密
C.都城的繁荣兴盛D.经济重心的南移
2024-01-14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商业贸易的繁荣是社会、经济、政治综合作用的结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城市由单一的维护封建统治的堡垒功能,日趋走向多样化,其社会、商业贸易、文化消费等功能日益显露出来,最明显的就是城市生活不再只为统治集团、贵族官僚服务,开始面向下层、面向一般市民。据史载,“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金珠,尚多僭侈,未合古制”。中世纪前期的城市管理制度“坊市制”被十分发达的“厢坊制”取代,到南宋中叶,不少城市已演变为“隅巷(坊)制”,坊实际上已成为商业区与居住区相混杂的街区。……南方以自然经济区域为范围,以经济发展为驱动力,推动交通、人文等方面的发展,形成了一个个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多功能城市,走上了经济型城市的发展道路。正是宋代的“城市革命”,推动了封建城市规划的变革和中国城市的发展。

——摘编自吴刚《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等

材料二: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获得了国王授予的特许状。1708年,“英国商人对东印度贸易联合公司”(简称“东印度公司”)在国王的出面斡旋下成立。它从成立初期起就开始限制大股东的支配权,规定每位股东,无论性别、信仰、种族,只要购买了公司的股份,就拥有投票权和参加股东大会的权利;同时制定明确的法规,强化股东大会的重要性,规定总裁和副总裁不参加股东大会,由董事长主持股东大会。公司的主要业务,就是把亚洲各地的陶瓷、咖啡、香料、纺织物、茶叶等进口到欧洲,再把一些欧洲的毛织物、锡铁制品等出口到亚洲。公司的贸易据点遍及欧亚沿海地带,17世纪到18世纪,公司都保持着惊人的年均利润率。

——摘编自(日)浅田实《东印度公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城市革命”是如何推动封建城市规划的变革和中国城市的发展的,并简析这一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特点,并指出其带来的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商业发展的基本走向,并从政治制度和经济政策角度分析其原因。
9 . 宋朝茶叶的国内运输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是通过长江等水路,将四川、湖南等地的茶叶大量运到汴京,其中很多品种为皇家专享的贡品;二是通过陆路,将福建、浙江等地的茶叶源源不断运到北方,成为官民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这一现象(     
A.反映出农业多种经营的兴盛B.助推了南方地区的深入开发
C.表明商帮长途贩运获得发展D.加速了江南农村人口的流动
10 . 有学者指出:在宋朝仅凭借商业信用实现割裂货币材质与货币的价值很难成功,正所谓“王者制钱”,交子产生于民间的商品交换,但若无强制意志,纸币的产生与流通不会进行得如此顺畅。该学者意在强调宋朝交子产生与流通源于(     
A.铜钱流通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B.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双重推动力
C.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深刻影响D.赋税和徭役征收呈现货币化趋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